文|周涛
如今,山东老牌药企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鲁抗医药;代码600789)将发展寄希望于创新药业务。
就在8月27日,鲁抗医药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在医药制造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家老牌药企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54亿元,同比下降3.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亿元,同比下降64.38%;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达1.00亿元,同比增长9.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1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核心创新药项目CIGB-814已进入I期临床阶段,国家级中试平台与合成生物技术的落地,正推动其从“仿创结合”向“创新驱动”转型。

鲁抗医药利润端的分化主要源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公司在公告中解释,上年同期因南厂区土地移交产生大额资产处置收益,而本期无此类非经常性收益,剔除该因素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实则稳步提升。
这一表现已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国内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14435.6亿元,同比下降1.02%;实现利润2069亿元,同比下降2.57%,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加233家。
从业务结构看,鲁抗医药“两优势、六特色”的产品管线战略成效初显。在巩固全身抗感染领域优势的同时,内分泌、心脑血管、呼吸、神经退行等特色品类占比持续提升,中藏药产品收入占比逐年增长,非抗类药品已成为对冲抗感染领域价格压力的重要支撑。报告期内,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盐酸莫西沙星片等新产品实现上市销售,制剂出口业务同比持续增长,原料药板块则通过供应商备案与一致性评价关联,稳定了核心产品销量。
面对原料药价格波动与集采政策压力,鲁抗医药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采购全流程监控,原材料库存动态调整减少价格波动影响;生产端推进自动化联线与工业机器人应用,人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环保治理方面,上半年污水处理、废气治理、固废处置达标率100%,QMS(质量管理系统)四个模块全面上线,质监中心通过CNAS认证,检测结果获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互认,在合规前提下实现环保运行成本优化。

在创新药领域,鲁抗医药2025年上半年迎来关键突破——核心项目CIGB-814进入I期临床阶段,预计完成时间为2030年,经济利益产生方式为商品销售。这是公司首个明确推进的创新药临床项目,标志着其创新药研发从“储备期”正式迈入“落地期”。
从研发投入看,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38亿元,同比下降13.03%,但核心投向高度聚焦“创新药、高端制剂、生物制造”三大方向。其中,资本化研发支出5431.90万元主要用于创新药与仿制药研发,“创新药研发”项目期初余额5152.18万元,虽暂未进入资本化阶段(需取得III期临床批件后启动),但已通过费用化投入完成临床前及早期临床研究,资源倾斜特征显著。
研发体系方面,以药物研究院为核心,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5大科技创新基地,鲁抗医药已形成从创新药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申报的全流程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弥补早期发现领域短板,提高研发成功率。
鲁抗医药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第51位,其正处在传统业务承压、新业务尚未形成支撑的战略转型关键期,仍需长期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