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双遗之城焕新彩 文武沧州迎客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双遗之城焕新彩 文武沧州迎客来

这个秋天,沧州将以更丰富的业态和更暖心的服务,诚邀八方宾客,共赴一场融合文武、贯通古今的匠心之旅。

文|田蕾蕾

渤海湾畔,运河之滨,沧州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武韵的城市,正以“双遗产”之名焕发全新魅力。京杭大运河与南大港湿地两大世界遗产交相辉映,吴桥杂技、武术文化、非遗技艺与现代文旅创新深度融合,勾勒出一幅“河海狮城·文武沧州”的生动画卷。今年以来,沧州以双遗产为核心,持续强化品牌传播、拓展客源市场、创新业态体验,文旅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双遗辉映:自然与人文的千年对话

沧州的文旅底气,藏在两张“世界遗产”名片里。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绵延216公里,串联起千年的漕运记忆与市井繁华。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三仙归洞”的戏法与剪纸、皮影同台亮相,老艺人指尖的小球在两碗间穿梭,这是运河岸边最生动的非遗活态传承。

明清时期,漕运商船载着粮食与丝绸南下北上,也载着吴桥杂技艺人的铜锣声走遍南北,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的市井里,都有沧州艺人的身影。如今,南川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仍能听见运河码头的吆喝声回响,街头艺人的杂技表演与茶馆的说书声交织,还原着“运河商埠”的市井繁华。

图源:沧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南大港湿地的芦苇荡里,另一种“世界遗产”正在书写生态传奇。作为新晋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每年迎来数十万候鸟栖息,丹顶鹤的倒影与落日共绘画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从运河的人文烟火到湿地的自然野趣,双遗产在此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杂技江湖:从生存智慧到蜕变创新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民谣道出了吴桥杂技的根脉,作为“中国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是沧州文旅的重要名片。吴桥杂技有3000多年历史,与大运河文化相伴相生。1958年,吴桥县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墓,壁画上已有马戏、肚顶、转碟等杂技图案,说明当时杂技艺术已非常成熟。明清时期,漕运繁荣推动吴桥艺人沿运河流动演出,“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广为流传。

吴桥杂技的故事,始于生存的智慧。历史上,吴桥“人稠土瘠”,百姓将锅碗瓢盆、刀枪棍棒化为道具,创造出“舞飞叉”“蹬大缸”等节目,在冬春农闲时走江湖谋生。近年来,吴桥杂技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不断升级,推出“江湖八大怪”“鬼手居”等民俗旅游品牌,重磅推出《江湖》《时·代》《运河·印象》《江湖魂》等大型杂技情景剧,建成江湖大剧院、球幕影院等新业态,实现杂技与旅游深度融合。

图源:沧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吴桥杂技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舞台上。吴桥杂技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加文化课程和艺术理论课程,培养复合型杂技人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教学覆盖面,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团体开展交流合作,吸收先进训练理念和方法。1985年成立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杂技人才;1992年建设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如今已成为世界唯一的杂技主题公园;而“杂技进校园”工程更是在全县12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落地实施,让近3万名学生能够学习和体验杂技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举办,这项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的盛会,今年将真正实现“回家”,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将在吴桥举行。

“杂技节‘回家’了,这是我们杂技人盼了多少年的事啊!”首届吴桥杂技节金狮奖节目创编人刘文忠感慨地说道。

引客入沧:拓展京津市场见实效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红利,沧州将京津客源市场作为文旅发展的“主阵地”,以精准举措搭建起“快进通道”,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品牌理念落地生根。

今年4月,北京-沧州旅游专列载着百余名游客驶入沧州,以京杭大运河、南大港湿地双“世界遗产”为线索,串联起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惊险、南川老街的市井、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的厚重,两天“一程多站”的深度体验,让游客沉浸式触摸沧州的文武底蕴。市场的热烈反响,推动着后续专列依需开行,逐步形成“坐着火车游沧州”的常态化模式。据了解,“五一”期间,沧州接待京津游客124.22万人次,占总量的30.68%,同比增长28.7%,旅游总花费近30亿元,印证了京津市场对沧州文旅的青睐。

不止于“请进来”,沧州更主动“走出去”。在河北省文旅厅北京“引客入冀”洽谈会上,沧州以“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的方式,系统呈现“双遗之旅”等精品线路与惠民政策,与京津旅行商架起合作桥梁。冯巩、赵丽颖等名人的推介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形成传播热潮,单条播放量超10万次,让“河海狮城文武沧州”的形象更深入京津游客心中。

串珠成链:精品线路里的“沧州图鉴”

为优化游客体验,沧州以“三带”——大运河文化带、渤海滨海带、雄安生态带为空间骨架,全面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用10条主题线路绘就清晰的“沧州图鉴”,如“双遗之旅”“江湖杂技寻踪”“滨海生态养生”等,覆盖全域、贯通四季,满足不同客群的出行需求,让游客轻松解锁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图源:沧州旧城铁狮子保护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这些线路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省市主流媒体同步发布,成为游客规划行程的权威指南。跟着线路走,大运河市区段的桨声灯影、吴桥杂技大世界的绝技绝活、南川老街的烟火气息,都成了游客必打卡的亮点。

便捷服务让体验再升级,火锅鸡美食公交专线循着香气串联地道馆子,园博园至南川老街的免费接驳车无缝衔接景点与市井,“景交融合”的设计,让游客既能快速抵达,也能慢下来感受,旅途的便利与惬意,藏在每一段从容的行程里。

高端赋能:从声量到认同的跨越

立足本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沧州善用高端平台为文旅“发声”,让双“世界遗产”的魅力跨越地域界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2025年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沧州文旅展台前人头攒动,南川老街的非遗展演、南大港湿地的生态影像、吴桥杂技的绝技视频,全方位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现场播放的文旅宣传片里,运河帆影与湿地鹤舞交相辉映,武术刚劲与杂技灵动相得益彰,向与会嘉宾发出诚挚邀约,更与黔南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跨省文旅联动新篇章。

8月的“曼行河北——渤海滨海篇”沧州站活动,成为又一高光时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带领“寻访团”走进沧州博物馆、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等六大核心景点,用学者视角解读沧州故事。活动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全程直播,197条精品视频收获1523万次播放量,31.5万次点赞,让“河海狮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未来,沧州将持续围绕双“世界遗产”品牌核心,深化与京津文旅联动,推出多主题线路与节庆活动,携手头部平台提升传播效能,拓展境外推广渠道,并通过专列、展会、城市推介增强品牌影响力,致力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理想旅游目的地。这个秋天,沧州将以更丰富的业态和更暖心的服务,诚邀八方宾客,共赴一场融合文武、贯通古今的匠心之旅。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双遗之城焕新彩 文武沧州迎客来

这个秋天,沧州将以更丰富的业态和更暖心的服务,诚邀八方宾客,共赴一场融合文武、贯通古今的匠心之旅。

文|田蕾蕾

渤海湾畔,运河之滨,沧州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武韵的城市,正以“双遗产”之名焕发全新魅力。京杭大运河与南大港湿地两大世界遗产交相辉映,吴桥杂技、武术文化、非遗技艺与现代文旅创新深度融合,勾勒出一幅“河海狮城·文武沧州”的生动画卷。今年以来,沧州以双遗产为核心,持续强化品牌传播、拓展客源市场、创新业态体验,文旅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双遗辉映:自然与人文的千年对话

沧州的文旅底气,藏在两张“世界遗产”名片里。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绵延216公里,串联起千年的漕运记忆与市井繁华。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三仙归洞”的戏法与剪纸、皮影同台亮相,老艺人指尖的小球在两碗间穿梭,这是运河岸边最生动的非遗活态传承。

明清时期,漕运商船载着粮食与丝绸南下北上,也载着吴桥杂技艺人的铜锣声走遍南北,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的市井里,都有沧州艺人的身影。如今,南川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仍能听见运河码头的吆喝声回响,街头艺人的杂技表演与茶馆的说书声交织,还原着“运河商埠”的市井繁华。

图源:沧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南大港湿地的芦苇荡里,另一种“世界遗产”正在书写生态传奇。作为新晋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每年迎来数十万候鸟栖息,丹顶鹤的倒影与落日共绘画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从运河的人文烟火到湿地的自然野趣,双遗产在此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杂技江湖:从生存智慧到蜕变创新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民谣道出了吴桥杂技的根脉,作为“中国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是沧州文旅的重要名片。吴桥杂技有3000多年历史,与大运河文化相伴相生。1958年,吴桥县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墓,壁画上已有马戏、肚顶、转碟等杂技图案,说明当时杂技艺术已非常成熟。明清时期,漕运繁荣推动吴桥艺人沿运河流动演出,“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广为流传。

吴桥杂技的故事,始于生存的智慧。历史上,吴桥“人稠土瘠”,百姓将锅碗瓢盆、刀枪棍棒化为道具,创造出“舞飞叉”“蹬大缸”等节目,在冬春农闲时走江湖谋生。近年来,吴桥杂技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不断升级,推出“江湖八大怪”“鬼手居”等民俗旅游品牌,重磅推出《江湖》《时·代》《运河·印象》《江湖魂》等大型杂技情景剧,建成江湖大剧院、球幕影院等新业态,实现杂技与旅游深度融合。

图源:沧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吴桥杂技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舞台上。吴桥杂技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加文化课程和艺术理论课程,培养复合型杂技人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教学覆盖面,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团体开展交流合作,吸收先进训练理念和方法。1985年成立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杂技人才;1992年建设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如今已成为世界唯一的杂技主题公园;而“杂技进校园”工程更是在全县12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落地实施,让近3万名学生能够学习和体验杂技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举办,这项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的盛会,今年将真正实现“回家”,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将在吴桥举行。

“杂技节‘回家’了,这是我们杂技人盼了多少年的事啊!”首届吴桥杂技节金狮奖节目创编人刘文忠感慨地说道。

引客入沧:拓展京津市场见实效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红利,沧州将京津客源市场作为文旅发展的“主阵地”,以精准举措搭建起“快进通道”,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品牌理念落地生根。

今年4月,北京-沧州旅游专列载着百余名游客驶入沧州,以京杭大运河、南大港湿地双“世界遗产”为线索,串联起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惊险、南川老街的市井、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的厚重,两天“一程多站”的深度体验,让游客沉浸式触摸沧州的文武底蕴。市场的热烈反响,推动着后续专列依需开行,逐步形成“坐着火车游沧州”的常态化模式。据了解,“五一”期间,沧州接待京津游客124.22万人次,占总量的30.68%,同比增长28.7%,旅游总花费近30亿元,印证了京津市场对沧州文旅的青睐。

不止于“请进来”,沧州更主动“走出去”。在河北省文旅厅北京“引客入冀”洽谈会上,沧州以“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的方式,系统呈现“双遗之旅”等精品线路与惠民政策,与京津旅行商架起合作桥梁。冯巩、赵丽颖等名人的推介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形成传播热潮,单条播放量超10万次,让“河海狮城文武沧州”的形象更深入京津游客心中。

串珠成链:精品线路里的“沧州图鉴”

为优化游客体验,沧州以“三带”——大运河文化带、渤海滨海带、雄安生态带为空间骨架,全面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用10条主题线路绘就清晰的“沧州图鉴”,如“双遗之旅”“江湖杂技寻踪”“滨海生态养生”等,覆盖全域、贯通四季,满足不同客群的出行需求,让游客轻松解锁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图源:沧州旧城铁狮子保护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这些线路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省市主流媒体同步发布,成为游客规划行程的权威指南。跟着线路走,大运河市区段的桨声灯影、吴桥杂技大世界的绝技绝活、南川老街的烟火气息,都成了游客必打卡的亮点。

便捷服务让体验再升级,火锅鸡美食公交专线循着香气串联地道馆子,园博园至南川老街的免费接驳车无缝衔接景点与市井,“景交融合”的设计,让游客既能快速抵达,也能慢下来感受,旅途的便利与惬意,藏在每一段从容的行程里。

高端赋能:从声量到认同的跨越

立足本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沧州善用高端平台为文旅“发声”,让双“世界遗产”的魅力跨越地域界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2025年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沧州文旅展台前人头攒动,南川老街的非遗展演、南大港湿地的生态影像、吴桥杂技的绝技视频,全方位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现场播放的文旅宣传片里,运河帆影与湿地鹤舞交相辉映,武术刚劲与杂技灵动相得益彰,向与会嘉宾发出诚挚邀约,更与黔南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跨省文旅联动新篇章。

8月的“曼行河北——渤海滨海篇”沧州站活动,成为又一高光时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带领“寻访团”走进沧州博物馆、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等六大核心景点,用学者视角解读沧州故事。活动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全程直播,197条精品视频收获1523万次播放量,31.5万次点赞,让“河海狮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未来,沧州将持续围绕双“世界遗产”品牌核心,深化与京津文旅联动,推出多主题线路与节庆活动,携手头部平台提升传播效能,拓展境外推广渠道,并通过专列、展会、城市推介增强品牌影响力,致力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理想旅游目的地。这个秋天,沧州将以更丰富的业态和更暖心的服务,诚邀八方宾客,共赴一场融合文武、贯通古今的匠心之旅。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