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西日报 李林霞


讲述人:山西大学 张雷
煤炭是传统能源的主力军。从开采到加工,再到销售、使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煤质检测——它对能源生产和应用的效率、成本及环境有着巨大影响。
过去的煤质检测,就像“盲人摸象”,基本凭经验,既粗放又浪费。一车煤采样后送到实验室,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等结果出来了,煤早都进煤场、入料仓、进锅炉了。所以很多年来,企业一直有个痛点:检测数据拿到了,最佳生产调整时机也错过了。检测只能用来结算、留样,根本没法实时指导甚至优化生产。
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思考:能不能让煤质检测更快更准,真正让数据跑在生产前面?
我们的突破点,是把光谱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煤的成分非常复杂,既有影响热值的有机物质,也有影响灰分和硫分的无机元素,传统方法很难快速全面检测。我们就尝试把近红外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融合——让仪器既能“看清”分子结构,也能“识别”元素成分,实现对煤质的“全维度”快速感知。
经过近20年努力,我们成功研发出“融合光谱煤质在线检测技术”。效果立竿见影:原来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检测,现在一分钟内就能完成;样本量也从“克级”提高到“公斤级”。检测数据还能实时上传生产系统,动态指导配煤掺烧和运行调度,真正让检测跑在了生产前面。全过程无人操作,数据透明、可信、可追溯。
2024年1月,这项成果经权威专家鉴定,解决了煤质快检“卡脖子”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广速度也比我们预期更快,目前已在煤炭、电力、化工等多个领域实现示范应用,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配”。
举个例子:2022年,我们在山西阳光焦化集团上线了进出厂煤质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车车采样、车车质检”,杜绝了以往多车样品混检可能带来的以次充好问题。光这一项,每年就能避免数千万元的结算偏差,再配合智能堆存与掺配,全年可节煤上万吨。
能源行业的智能化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还会不断优化技术、拓展产品体系,希望打造一个覆盖煤炭全产业链的数字平台,推动行业走向更绿色、更高效、更安全的发展。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给煤炭做“CT”,让生产更智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