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有个流行的算法,100减去你的年龄,即是你可以配置股票的比例,比如说,今年22岁,那么你可以把全部资产的78%都拿去买股票。
100减去年龄作为配置股票的比例,可行么?
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一个22岁的普通年轻人,存款翻个天也不会在绝对值上有多大。所以,拿全部存款的78%去买股票也就不是什么不能承担的风险。
但如果这是一个50岁的人呢,你能建议他把一半的积蓄都拿去买股票吗?这时候的积蓄绝对值可就不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能比的了。
另外,100减去年龄作为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那其他的投资方式呢?共同瓜分剩下的未配置资金?股票的比重未免有点太大。
可见,这个算法的适用条件非常有限。
那么,这个算法因何而流行?
众所周知,我们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都有一定的认知障碍,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种“不懂、怕麻烦”的心理才会迟迟不愿去开始新的挑战。
而“100减去年龄作为配置股票的比例”这个算法却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告诉我们携带多少资金进入股市,回避了很多用户进入股市的疑虑,也降低了这些用户进入股市的认知成本。
在此,小编很怀疑这个说法是不是证券公司的业务经理们放出来的,反正,谁是最后既得利益者,谁就最有嫌疑。
进入股市会发生什么?
想要知道拿储蓄的多少比例去配置股票资产,就必须先搞懂在股市里会发生什么。
比方说,在中国股市里,股票每天的涨跌上下限是10%,但对连续跌停或者涨停却并没有规定。也就是说,你买了一只股票,最后被跌去80%甚至90%都是有可能的。
比方说,股市市值跌与涨,如果你当时不卖出去,那么赔钱与赚钱都和你无关。这也就告诉我们,盈利时要及时变现,亏损时要思考好是否要割肉止损。
比方说,躺在你股票账户里的数字不是“钱”,而是份额持有,是价值,是估值,而不是现金。只有股票买卖,才是现金交易。否则,股票账户里的数字变动,都只是价值变动。
如何配置股票资产?
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股灾,到现在依然对股市充满赚钱期待的投资者,小编只想问一个问题,不存侥幸,你能接受多少钱的亏损。是绝对值,而不是比例。
想清楚自己最多能接受多少钱打水漂,再除以近一年或者近一个月股民平均亏损本金比例,就能得出自己最多能在股市投入多少本金。
以此为基准,如果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信心,那么可以适当地提高投入数值,反之,则适当地下调金额。
除此外,记住一点,只要你不急着用钱,不在惶恐踩踏中抢卖股票,你就有赚回来的一天,任何领域都有周期,股市亦不例外。所以,并非没有稳赚不赔的方法,关键在于你的资金占用时间成本贵不贵,你能不能等得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