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夏能源网
9月15日,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润光能”)再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中信建投国际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今年3月13日,中润光能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距今已过6个月。根据港交所规定,企业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书有效期为6个月,若未在6个月内通过聆讯,该上市申请书将自动失效。
中润光能是全球排名前三的电池片龙头企业,公司曾于2023年5月向深交所创业板提交A股上市申请,在多轮审核后于2023年12月过会。然而2024年6月,时任保荐人海通证券撤回了保荐,中润光能上市失败。
进入2025年,随着新能源企业赴港上市潮兴起,中润光能也转战港股。对这一次志在必得的上市,中润光能能否如愿?
上半年盈利12亿,海外收入猛增
中润光能成立于2011年,主营业务为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的生产与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光伏电池对外出货量计,2024年度,中润光能在全球光伏电池制造商中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14.6%。同时,公司还是全球最大的专业光伏电池制造商,市场份额18.3%。
招股申请书显示,中润光能近几年业绩波动较大。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8.3亿元、16.72亿元。但随着光伏行业进入低谷,中润光能在2024年亏损近13亿元。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此前中润光能IPO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其2024年第一季度出现大额亏损。今年3月,中润光能第一次向港交所递表时,也因为2024年的巨额亏损而不被业界看好。
然而,此次更新的申请书显示,进入2025年,中润光能业绩已经出现反转。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2.14亿元,几乎与去年全年的亏损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其他的光伏主材企业仍普遍处在亏损中。光伏电池片“五巨头”中,通威股份(SH:600438)亏损49.55亿元,爱旭股份(SH:600732)亏损2.38亿元,钧达股份(SZ:002865)亏损2.64亿元,仅有英发睿能今年前4个月盈利了3.55亿元。
中润光能之所以逆势业绩大涨,主要是海外业务的收入贡献持续增长。2022—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11.5%、13.4%、32.9%。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贡献继续猛增,达到63.8%,已经超过了国内业务收入。
收入增长的同时,海外业务毛利率也维持高位。2024年第一季度,中润光能在中国内地以外销售的n型电池片毛利率为14.4%,但到第三季度时已增至60.2%。此后保持相对稳定,2024年第四季度、2025年第一季度、2025年第二季度分別为50.4%、51.9%及47.5%。
华夏能源网还注意到,2024年,中润光能“另辟蹊径”,于老挝万象设立电池片工厂,在年底投产后,成功绕开美国对中国大陆光伏产品的关税壁垒,直接供应First Solar等头部客户。
中润光能也在招股申请书中表示,“我们的东南亚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已成为2025年一个关键的营收驱动力,向美国等存在显著供需缺口的海外市场供应光伏电池片”。今年上半年,中润光能东南亚基地电池片产量达到7.0GW,占中润光能同期光伏电池片总产量的35.7%。
随着国内光伏严重过剩,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国内企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家企业均在加紧储存资金“弹药”。爱旭股份日前刚刚完成35亿元定增;钧达股份实现了“A+H”布局,成功在港股融资12.92亿港元;今年8月,英发睿能也已向港交所递表。对于海外业务占比六成多的中润光能来说,此次港股IPO至关重要,将决定着公司能否有充足的资金来应对未来的竞争。
业务、债务、治理……多重问题突出
中润光能能否成功IPO,尚是未知数。目前来看,尚有多重不利因素。
一是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中润光能长期依赖电池片业务。2022年,其光伏电池片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曾高达92.5%。此后虽有下降,但仍处高位,2025年上半年仍占84.6%,而组件业务仅占14.6%。
电池片因处于光伏产业链中端,价格易受上游价格波动影响,但向下游传导的程度有限。因此,电池片的利润受硅片、组件环节两头挤压。由于过度依赖电池片业务,中润光能应对产业链波动的抗风险能力有限。
二是中润光能技术升级不彻底,P型电池片仍占一定比例。2025年上半年,公司仍有13.2%的营收来自P型电池片,主要包括G12 PERC电池片、M10 PERC电池片。
n型光伏电池技术对P型的替代,早在2022年便已开始。2023年、2024年,大部分头部电池组件企业均已完成P型向n型的技术升级。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到2025年底,n型电池市占率将突破90%。
而中润光能至今没有完成技术升级。招股申请书显示,中润光能目前n型电池片有效产能约为49GW,正处于产线改造的n型电池片产能约为6GW。光伏头部企业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中润光能必须尽快甩掉P型产能包袱。
三是中润光能面临着较大的债务与减值压力。
今年上半年,中润光能的资产负债率虽有所降低,但仍高达75.99%。另外,公司账面现金仅有13亿元,但仅应付账款及票据一项就高达37.7亿元。同时,2024年,因光伏电池片产品供过于求,相关物业、厂房及设备确认减值亏损约3.37亿元。债务与减值问题对公司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润光能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重大问题。中润光能的实控人为龙大强、孟丽叶夫妇。龙大强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孟丽叶为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20—2022年期间,龙大强夫妇通过关联企业拆借,违规占用中润光能的资金累计超过18亿元。在冲刺IPO前夕,龙大强夫妇通过股权转让套现近11亿元,且其因担保纠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实控人这一系列操作,会让投资机构严重怀疑公司管理层的上市动机和后续的合规管理,或对中润光能的IPO投下不信任票。
来源:华夏能源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