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邬少娟 唐学菲
合肥市“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科创出题,金融答题”的发展背景下,合肥的规划举措及成果落地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国内众多智库和专业报告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合肥关于科创金融的“解题思路”被广泛解读——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优势,降低创新活动的资金门槛,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实施;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资金流向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综合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布局,实现了前沿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以及科技产业的规模化;壮大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减少交易的成本和风险,分散创新活动风险。
截至目前,合肥的科创实力实现显著提升。全市国家高企总数突破1万户、实现三年翻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1.3万户、居省会城市第5位;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三年翻两番;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6、省会第2,科创上市公司数占比居全国第2;与此同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国第2,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十强。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肥金融活水持续向基层延伸。“科创金融工作站”“共同成长计划”“科创贷”“人才贷”等创新产品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从“资金提供者”转型为“成长合伙人”,打通科创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面对“科技创新”的时代命题,合肥凭借系统性的“金融答卷”作出了有力回应:风控逻辑从“看报表、重抵押”转向“看未来、评技术、聚生态”,这不仅破解了科技型企业早期融资的“市场失灵”难题,更构建起金融与实体共生共长、深度融合的健康生态。
如今,这张“金融答卷”正持续释放其深远价值。从顶层机制设计到基层服务落地,金融活水逐步内化成为遍布城市的一个个金融“毛细血管”,滋养着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科技细胞。
科创金融工作站 打通“最后一公里”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手笔”的战略投资,更离不开“细水长流”的精准服务。
随着合肥以“产投融合”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模式不断成熟,其服务重心开始从宏观的产业布局,逐步下沉至微观的企业服务层面。该背景下,如何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小微企业主体,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成为合肥近年来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在这个层面上,合肥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城市,推行的科创金融工作站县区服务全覆盖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2023年11月,合肥市推出首批5家“科创金融工作站”,由市委金融办统筹设立,分别落地于经开区、高新区、包河区等科技型企业聚集区。
据介绍,这些工作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办事窗口,也不同于银行网点,而是一个融合了财政、科技、金融机构、国企运营公司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基层金融创新共同体”。
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工作站为例,其由区财政局牵头,区属国企“恒创智能”负责日常运营,并创新设立功能性党支部,统筹政府、园区、金融机构多方力量。
合肥经开区财政局金融管理主办梁健介绍——
“工作站的核心思路非常明确: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服务体系之上做‘融合加法’。整合园区原有的企业服务能力、金融机构的专业资源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弥补各方在服务园区乃至周边区域科技型企业时的‘短板’。”
产生的效果也非常显著——银行的客户经理不再“盲跑”企业,财政局和科技局不再因人手有限而“跑不赢”企业需求,园区运营方也补齐了成体系的金融服务能力。
目前,工作站通过“常态化走访+精准需求摸排”机制,可为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提供从债权融资、股权对接、政策申报到法律、人力资源、上市辅导的“一站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科创金融服务品牌由此诞生:“金融小时达”,意指对企业任何金融需求1小时内响应;“微路演”,则是为少量优质项目定制小型闭门路演,提高融资对接效率和精准度。
据经开区智能科技园工作站数据显示,仅该工作站自设立以来,就走访企业312家,举办微路演13场,解决股债融资需求11亿元,服务企业超千人次。
更重要的是,工作站还构建了一套“信息‒资源‒服务”高效对齐机制。不改变金融机构独立的风控决策和专业判断,而是通过政府信用和园区协同,为众多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更高效的连接通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摩擦成本。
合肥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合肥金融服务能力已实现新突破。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超6000亿元,科创金融服务平台授信规模突破1000亿元,专利、商标权质押融资额近三年超150亿元,带动全市贷款增速持续位居省会城市、万亿GDP城市前列。”
合肥通过这些散布于园区一线的科创金融工作站,正在系统性地做一件事:将以往集中于顶层设计的“产投融合”,深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金融治理新模式”。其既是政策与市场敏感互动的“神经末梢”,也是资源精准匹配的“调度枢纽”,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金融改革进程中一次难得的“毛细血管级”创新。
多元创新金融产品 银行转身科技产业
迈过政府主导基层服务站点的深度服务,合肥科创金融生态构建还有一个巨大的考验在于: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本质,资金问题并未完全自然消解。如何让市场化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成为持续供血的“毛细血管”,而不仅仅是政策执行的工具。
以往,传统银行体系与科技型企业之间,始终横亘着风险与收益不匹配、服务成本高企的鸿沟,多数银行仍难以摆脱“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的困境。
当前,合肥基层金融生态进阶,真正的突破,来自于一批率先“转身”的银行机构,它们不再仅仅盯着财报和抵押物,而是深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试图重新定义风控与信用。
首先,从债权思维到权益思维,本地银行的“共同成长”试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安徽本地起家的金融机构,率先破题。

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落地全省首笔“共同成长计划”贷款,该模式跳出传统信贷逻辑,引入“远期权益”作为风险补偿媒介,银行通过优先服务权、资金结算等权益与科技型企业长期绑定,既降低了科技初创企业前期融资成本,也共享企业成长红利。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任博弈。据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王浩然介绍:“截至2025年7月末,科农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8.36亿元,贷款户数在公司类客户数中占比48%,客户覆盖从芯片设计到生物制药等多个硬科技领域。下一步,全行将继续走好科创金融特色发展之路,为合肥‘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贡献地方金融力量。”
在产品体系上,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构建了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特色产品体系,并设立专营机构和独立审批权限,试图在体制内打造一块“金融试验田”。
在服务体系上,建立“1+2+N”体系,增设总行科创金融部(科创金融研究院)、设立2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复制推广成功经验至N家综合经营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人员专业能力。落地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合肥)科创金融中心,通过省市双向赋能,孵化更多科创金融成果。
其次,围绕数字风控与生态赋能,招商银行合肥分行等重点关注提升科创金融效能。
2025年年初,招商银行合肥分行在系统内成立首家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区域内成立了四家科技金融专门支行, 并推出纯信用、线上化的“科创贷”产品。

同时,“科创贷”之上,招商银行合肥分行还围绕不同场景,打造“科创贷”的诸多子产品,如针对合肥市高校聚集,科研团队成果转化场景推出了“招才贷”、针对基金被投企业场景推出了“招投贷”、针对科技型企业聚集的园区推出了“招园贷”等。
招商银行科创金融中心(合肥)主任王洪涛表示:“科创金融产品的核心突破在于效率,500万元以内的贷款实现10分钟审批;1000万元以内压缩至3个工作日。科创贷运行一年以来,已为216家合肥企业提供近10亿元融资支持。”
截至2025年6月末,分行服务科技型企业已突破5100户,其中25年上半年实现新开户482户,客群规模和新开户数量均排名系统内同组行第一。分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54.54亿元,较年初增加27.91亿元,增速达到22%。
更值得关注的是招商银行在“投商行一体化”上的探索。其打造的“招募圈”平台,联动内外部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综合融资方案。这意味着,银行不再只是信贷提供者,更逐渐成为资源整合者和生态搭建者。
此外,在专业化深耕与风控模式重构上,一些银行也“对症下药”。
早在2014年,杭州银行合肥分行便设立安徽首家科技专营支行,率先探索专业化、差异化的科创金融服务模式。针对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五个单独”机制,包括单独的客户准入、授信审批、风险容忍、考核激励与业务协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实践过程中,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机制,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还将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团队实力等因素作为信贷审批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凭借这套多元化评价体系,2023年杭州银行合肥分行曾为一家半导体设计领域、报表表现欠佳但技术领先的企业提供了关键融资支持,一周内完成尽调到放款,正是基于这一评审体系的前瞻研判。目前,该企业成功完成产品迭代,产品已进入头部汽车厂商供应链。
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凯表示:“杭州银行合肥分行积极探索从‘贷款人’到‘创投伙伴’的角色转变,在2016年就与合肥产投共同发起设立私募股权基金,成为全市首只由银行参与设立的创投基金。2024年与合肥市投资基金协会共同揭牌‘基金驿站’,陆续引入了17家创投机构入驻,助力构建创投生态圈。截至2025年6月末,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已服务高企、国科小专精特新等各类科技型企业超2000户。”
经过合肥多家银行的实践,它们所探索的数据化风控、权益化合作、生态化服务,正悄然改变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对话方式,既能覆盖风险,又能切实服务企业成长。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合肥产业投资成效显著
金融是构成“让市场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一部分。
2022年,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合肥成为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试验区率先跳出传统政府职能框架,通过机制设计、资源整合与政策赋能,让科技型企业更便捷地对接金融资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
强化顶层设计和跨部门协同,牵头制定试验区实施方案,构建“五专”服务体系(专项政策、专营机构、专属产品、专业模式、专门机制),并建立月调度、季会商、年评估的常态化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创新举措落地见效。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动设立“共同成长计划”“贷投批量联动”等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从“看历史、看抵押”转向“看未来、看技术”;同时打造科创金融服务线上平台,整合信用评估、融资对接、政策兑现等功能,实现企业服务“一网通办”,显著提升融资效率、降低综合成本。
截至今年7月,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已颇具成效。在机构设立上,合肥推动国有大行全部落地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从24家增至46家,实现县区科创金融服务工作站全覆盖。
在产品维度,合肥系统构建了涵盖“贷、投、债、保”的226款科创金融产品矩阵,其中75%面向初创期企业、采用信用方式发放。诸如“共同成长计划”等创新工具,通过引入“远期权益”对价机制,既缓解科技型企业前期成本压力,也让银行有机会共享企业成长收益。四年来,该计划已为4417户企业授信超1287亿元,部分企业授信额度提升近3倍。
服务机制层面,合肥建立“科创出题、金融答题”响应闭环,设立17家集融资对接、政策宣贯于一体的科创金融工作站,打造金融服务“社区店”,实现企业需求“小时达”。2025年上半年,工作站精准服务企业2192家,提供授信支持28.05亿元。
“基金丛林”繁茂上,为破解“耐心资本”缺失问题,合肥构建了总规模40亿元的天使种子基金群,容错率最高达50%,60%的投资项目成立不满2年。
同时,通过市属平台牵头设立和参与认缴规模26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撬动社会投资7500亿元,投向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关键企业,实现“以投带引、产业成链”。
在数智化基建上,合肥打造的区域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已实现政策查询、融资对接、信用评估“一网通办”,累计提供授信4.7万笔、1052亿元,企业融资利率下降0.38个百分点。自主研发的企业信用评价工具“研值分”,已被10家金融机构接入,完成信用评价服务5425次。
在科创出题的当下,合肥的“金融答卷”,已不再局限于科技产业的聚焦,更成为城市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政府与市场化机制结合,将资本导向科创金融的主航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