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吉林根据去年政绩考核调整34名省管干部,今年半年评估又调整19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吉林根据去年政绩考核调整34名省管干部,今年半年评估又调整19人

吉林省推动全省运用政绩考核结果调整干部300余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中国组织人事报日前刊发署名“吉组轩”的文章《吉林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出新举,瘦身统筹、分类赛跑、奖优汰劣——帮干部卸包袱 为发展蓄动能》。文章介绍,吉林省根据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果一次性调整34名省管干部,今年通过半年评估又调整了19人。

“我们突出快考快核快出快用,坚持考用结合、以考促干,根据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果一次性调整34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省管干部,鲜明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近日,吉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就全省开展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文章介绍,去年以来,吉林省聚焦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目标任务,坚持把政绩考核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着力改进考核机制,以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统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各领域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干部能上能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形成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

吉林省委组织部还成立综合考核处,推动9个市(州)、60个县(市、区)组织部门全部成立综合考核机构,构建省、市、县三级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着眼破解以往考核“九龙治水”问题,把散落在职能部门的34个考核事项整合为1个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考核指标压减至122个。

吉林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设置高质量发展绩效、党的建设工作成效、满意度评价“三张考卷”,区分地方、部门、企业、高校4个领域特点,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让功能定位相似、职能职责相近的考核对象在同一赛道竞争。将14个国家重点专项考核的关键性、引领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和守牢安全底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和统计数据质量线“五条底线红线”等情况细化为具体指标。

文章称,吉林省从严确定考核等次,明确政绩考核第一等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5%,第三及以下等次不少于10%,2024年度考核优秀班子全部从第一等次的地区和单位中产生。将政绩考核作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突破口,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束后,一次性对34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省管干部作出调整,2025年高质量发展半年评估后,又调整了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19人。

同时,吉林省通过下发工作提示、下沉调研指导,推动全省运用政绩考核结果调整干部300余人,充分释放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提振全省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3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印发《吉林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其中指出,不适宜担任现职,主要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

具体情况包括20个方面,比如: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推动落地见效上存在明显差距,或者不顾实际片面执行、搞层层加码、一刀切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违背发展规律,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乱作为的;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中,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导致事态升级,造成不良影响的;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决策、违规决策,或者论证不充分、不慎重,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因违规违纪受到问责、党纪政务等轻处分处理,经认定确属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等等。

吉林省一方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另一方面也在同步开展选人用人工作,充实干部队伍。2025年8月底,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曾一次性发布31名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多人拟任正厅级职务。

此前在2024年11月,中国组织人事报曾刊发文章《吉林推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高质量发展:查核关口前移 狠抓规范提升》。文章披露,吉林省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凡提必核”要求,坚决把好人选政治关廉洁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近3年全省累计发现300多人存在漏报情节较重或瞒报情形,在处理处分影响期内一律暂缓或中止履行选拔任用程序、未予提拔重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吉林根据去年政绩考核调整34名省管干部,今年半年评估又调整19人

吉林省推动全省运用政绩考核结果调整干部300余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中国组织人事报日前刊发署名“吉组轩”的文章《吉林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出新举,瘦身统筹、分类赛跑、奖优汰劣——帮干部卸包袱 为发展蓄动能》。文章介绍,吉林省根据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果一次性调整34名省管干部,今年通过半年评估又调整了19人。

“我们突出快考快核快出快用,坚持考用结合、以考促干,根据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果一次性调整34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省管干部,鲜明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近日,吉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就全省开展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文章介绍,去年以来,吉林省聚焦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目标任务,坚持把政绩考核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着力改进考核机制,以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统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各领域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干部能上能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形成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

吉林省委组织部还成立综合考核处,推动9个市(州)、60个县(市、区)组织部门全部成立综合考核机构,构建省、市、县三级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着眼破解以往考核“九龙治水”问题,把散落在职能部门的34个考核事项整合为1个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考核指标压减至122个。

吉林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设置高质量发展绩效、党的建设工作成效、满意度评价“三张考卷”,区分地方、部门、企业、高校4个领域特点,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让功能定位相似、职能职责相近的考核对象在同一赛道竞争。将14个国家重点专项考核的关键性、引领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和守牢安全底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和统计数据质量线“五条底线红线”等情况细化为具体指标。

文章称,吉林省从严确定考核等次,明确政绩考核第一等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5%,第三及以下等次不少于10%,2024年度考核优秀班子全部从第一等次的地区和单位中产生。将政绩考核作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突破口,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束后,一次性对34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省管干部作出调整,2025年高质量发展半年评估后,又调整了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19人。

同时,吉林省通过下发工作提示、下沉调研指导,推动全省运用政绩考核结果调整干部300余人,充分释放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提振全省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3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印发《吉林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其中指出,不适宜担任现职,主要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

具体情况包括20个方面,比如: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推动落地见效上存在明显差距,或者不顾实际片面执行、搞层层加码、一刀切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违背发展规律,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乱作为的;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中,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导致事态升级,造成不良影响的;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决策、违规决策,或者论证不充分、不慎重,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因违规违纪受到问责、党纪政务等轻处分处理,经认定确属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等等。

吉林省一方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另一方面也在同步开展选人用人工作,充实干部队伍。2025年8月底,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曾一次性发布31名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多人拟任正厅级职务。

此前在2024年11月,中国组织人事报曾刊发文章《吉林推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高质量发展:查核关口前移 狠抓规范提升》。文章披露,吉林省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凡提必核”要求,坚决把好人选政治关廉洁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近3年全省累计发现300多人存在漏报情节较重或瞒报情形,在处理处分影响期内一律暂缓或中止履行选拔任用程序、未予提拔重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