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8 日,在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 “白酒酒庄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白酒酒庄价值大会” 上,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以 “从‘静态展陈’到‘动态共生’的范式转换 —— 从量子思维看白酒酒庄的文化价值活化” 为主题发表重要演讲,深度剖析白酒酒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新思路。

消费升级驱动行业变革,白酒酒庄成转型关键载体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升级,白酒行业正从传统制造向文化创造跨越。数据显示,沉浸式体验可使消费者支付意愿提升 47%、复购率提高 32%,这一变化推动白酒酒庄从单纯产品交易场所向 “超级体验场” 转型。
李后强教授指出,当前白酒酒庄崛起既是消费主权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转型的内在驱动。一方面,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对白酒的需求从 “产品功能” 转向 “文化认同与体验价值”,传统渠道霸权瓦解,企业需构建 “空间叙事 + 情感连接” 新生态;另一方面,白酒行业进入 “量减价增” 阶段,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下降但营收增长,倒逼行业向品质化、高端化转型,而酒庄模式通过整合产区资源、标准化生产与文旅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载体。
对于白酒酒庄的内涵,李后强教授明确:“文化、故事、人物是核心,不是酒店、酒村、酒厂。” 他强调,酒庄是 “五链”(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空间链)与 “五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融合体,是历史博物馆、文创展示厅、链觉反应堆、情感交流所、灵感萌发场,“没有文化的酒庄就是一堆没有魂的钢筋水泥”。同时,中国酒庄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抄袭模仿,每个酒庄都应是 “电视连续剧的一集”,拥有独特主题与情节,文化创意、历史故事等应成为酒庄考核的 “必选项” 甚至 “一票否决项”。

破局 “静态展陈” 局限,“动态共生” 激活文化生命力
传统白酒酒庄多以 “静态展陈” 为主,通过文献、文物、工艺流程图传递文化信息,但存在单向输出、文化符号碎片化、时空割裂三大局限,难以形成深度记忆与情感连接。李后强教授认为,问题根源在于 “旧思维与新时代” 的矛盾 —— 人们习惯用牛顿思维的确定性方法应对不确定的市场,而 “静态展陈” 正是牛顿思维的体现,“动态共生” 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量子思维模式。
“动态共生” 的核心是从 “文化展示” 到 “价值共创”,构建生产、文化、旅游、消费于一体的生态系统。演讲中,李后强教授提出三大活化路径:
科技赋能:利用 VR、全息投影还原历史场景,如打造 “诗酒文化沉浸剧场”;通过 3D 打印复刻古代酒器,设置动态酿酒模拟装置,让游客以手势操作观察发酵过程;借助物联网技术追踪游客数据,实现 “千人千面” 的文化解读。
场景重构:推动空间功能复合化,将酒窖改造为融合酿造体验、非遗工坊、艺术展览的 “文化实验室”;通过 “封坛大典”“秋收酿酒节” 等节庆活动激活文化记忆,联动周边非遗村落构建区域文化生态圈。
跨界融合:开发 “诗酒盲盒” 等文创产品,制作短视频、互动游戏传播 “微文化”;与高校合作成立 “酒文化研究中心”,梳理技艺与民俗,形成动态文化数据库。
量子思维指引未来,多维度实现文化价值可持续生长
面对技术成本高、文化解读浅表化、IP 同质化等转型挑战,李后强教授提出以量子思维破解困境。他指出,牛顿思维强调 “静态”“不变”,适合无生命参与的活动;量子思维则注重 “动态”“变迁”,强调整体性、辩证性、概率因果性,符合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需求,“计划经济是牛顿思维,市场经济是量子思维,用牛顿思维管理企业将陷入困境”。
从量子思维出发,未来白酒酒庄需从四方面发力:以体验重构文化叙事,让游客成为 “一日酿酒师”,通过 VR/AR 再现 “天人共酿” 哲学;以节庆激活文化生命力,依托传统节气或自创品牌节日打造年度 IP,推动游客从 “参观者” 变为 “文化传人”;以产业融合拓展价值边界,发展 “酒 + 文旅 + 农业 + 艺术” 业态,延伸民宿、研学、定制服务;以数字技术构建传播新生态,建设数字博物馆、开发 NFT 数字藏品,打造用户共创的文化社区。
李后强教授强调,白酒酒庄的文化活化需遵循 “体验 - 共鸣 - 认同 - 共创” 逻辑,最终实现从 “工业制造” 到 “文化创造” 的跃迁。“未来的白酒酒庄不应只是工业遗址或旅游景点,而应成为传承技艺、凝聚社群、激发创意的文化场域,让文化流淌在每一滴酒液、每一次对话中。”
此次大会上,古井贡酒等企业的实践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其通过无极酒窖、酒庄、博物馆等载体,探索酒旅融合与文化体验创新,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参考。随着 “动态共生” 范式的推广,中国白酒酒庄有望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推动中国酒文化走向全球。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