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智能时代的征程中跑出青岛地铁加速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智能时代的征程中跑出青岛地铁加速度

青岛地铁秉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的初心,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要求,以青岛市“10+1”产业体系为引领,聚焦发展难题,强化场景应用,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昨天启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上,青岛地铁发布了青岛地铁大模型、智能体,以及《青岛地铁“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展示了青岛地铁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向轨道交通行业发出共同参与城轨人工智能共研体的邀请,要以AI为引擎、以数据为燃料,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智能时代的征程中跑出加速度,共同为城轨行业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青岛地铁在CAMET论坛上做人工智能赋能城轨发展的相关分享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转入“建设运营并重、以运营为主”的发展新阶段,面临运营成本与安全压力大、应急响应与指挥效率低、服务精准度与管理精细化不足等发展难题。青岛地铁秉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的初心,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要求,以青岛市“10+1”产业体系为引领,聚焦发展难题,强化场景应用,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先行先试打造智慧城轨示范线

2020年,青岛地铁开展智慧城轨规划与建设。聚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方向,突破发展智能装备新兴产业,青岛地铁牵头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并于2024年4月完成了在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的首次工程化应用,获中城协“总体技术国际先进,车车通信的车辆信号融合技术国际领先”成果评价。同时,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还实现了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全覆盖,实现了“全线、全场景化、全功能”的智慧车站,建成了业内首个车辆、供电、机电、工务、通信、信号等全专业智慧运维系统,应用了山东省首个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生产运作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约51%,核心系统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年节约运营成本超30%,各项指标均优于既有线路同期。

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青岛地铁聚焦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发展,研发首个城轨行业大模型,填补城轨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空白的实际现状,赋能城轨业务场景应用。

系统规划,制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城轨规划。青岛地铁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2024年初,在原智慧城轨规划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研究制定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规划,基于设备数据、服务数据生产要素化,以人工智能、城轨云、5G等技术为支撑,聚焦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智慧企管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建设基于TACS的全自主运行、全数字感知、全智慧运维、车地一体、互联互通、灵活编组的智慧城轨。

内聚外联,创新组织推进模式。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和业主主导、生态联创的组织方式,开展“人工智能+轨道交通”1124N行动。联合科研院所、AI头雁企业,组建联创体、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聚焦轨道交通大模型和机器人2项人工智能技术,按照“科研+示范工程”和伴随式研发建设路径,组建一支包括业务人员、设计人员、研发人员、技术专家的伴随式研发团队,协同开展垂域大模型研发工作。

主动作为,首发城轨行业大模型。于4月25日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首日,正式发布我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标志着我国城轨行业正式进入大模型时代。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首发

聚焦垂域应用,自主研发青岛地铁大模型。以城轨行业大模型为基座,通过模型融合、垂域适配的技术路线,深度融合各专业小模型和青铁业务数据,加快研发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实现业务场景100%覆盖。

设备维修类智能体

青岛地铁大模型具有完全解耦、全栈自主化、大小模型融合、数据思维链4大创新点,具备快速迭代、灵活切换更优模型、输出可信性高等优势,满足在城轨核心业务场景的应用需求。目前已上线乘客服务类、设备维修类、运输组织类、应急指挥类、办公服务类五类智能体,显著提升故障排查、车站巡检、工单填报、统计分析、知识问答等效率,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助力轨道交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新一代数智化转型格局。场景全域覆盖后,预计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网预计每年可实现运营成本节省超10亿元。

对标国家战略启动三年攻坚

青岛地铁于今年6月份启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编制工作。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后,青岛地铁率先掀起学习热潮,组织全员专题学习,系统研读《意见》,确保全体干部职工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切实将国家部署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指南,推动“人工智能+”各项要求在青岛地铁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并结合《意见》,完善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行动方案。

方案明确了青岛地铁“人工智能+”16521攻坚行动体系,即锚定“构建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1个总体目标,坚持“系统规划、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场景驱动、科产融合、与时俱进”6大基本原则,实施“算料、算法、算力、平台、安全”5大AI基础设施行动和“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2大主营业务AI赋能行动,构建1套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力争2027年90%业务场景实现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赋能应用,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数据共治”四大转型,构建高度智能、人机协同、业务融合、流程集约、共创分享的双主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青岛地铁“人工智能+”三年攻坚行动示意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化发展

青岛地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前,在智能智慧化领域已投资布局青轨科技、博宁福田、青铁诺丽、达闼科技等14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全国首个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省内首个轨交云平台与大数据平台、智慧工地系统、供电智慧运维系统、城轨大模型等十余个拳头产品。在“大模型+”应用领域提前投资布局青岛智运、数科院等企业,开展垂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垂域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等产品研发、能力构建及应用方案推广。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成立青铁诺丽、国科智维等公司,研发车辆机器人、供电机器人、轨道机器人等多款先进产品。

青岛地铁产业生态布局

未来,行业大模型、机器人及配套应用系统的产业规模将显著增加。青岛地铁将以我市“10+1”产业体系为引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加快城轨大模型、TACS、智慧运维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持续做大产业规模,为其他行业赋能,实现创新成果生态化产业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智能时代的征程中跑出青岛地铁加速度

青岛地铁秉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的初心,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要求,以青岛市“10+1”产业体系为引领,聚焦发展难题,强化场景应用,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昨天启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上,青岛地铁发布了青岛地铁大模型、智能体,以及《青岛地铁“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展示了青岛地铁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向轨道交通行业发出共同参与城轨人工智能共研体的邀请,要以AI为引擎、以数据为燃料,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智能时代的征程中跑出加速度,共同为城轨行业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青岛地铁在CAMET论坛上做人工智能赋能城轨发展的相关分享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转入“建设运营并重、以运营为主”的发展新阶段,面临运营成本与安全压力大、应急响应与指挥效率低、服务精准度与管理精细化不足等发展难题。青岛地铁秉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的初心,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要求,以青岛市“10+1”产业体系为引领,聚焦发展难题,强化场景应用,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先行先试打造智慧城轨示范线

2020年,青岛地铁开展智慧城轨规划与建设。聚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方向,突破发展智能装备新兴产业,青岛地铁牵头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并于2024年4月完成了在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的首次工程化应用,获中城协“总体技术国际先进,车车通信的车辆信号融合技术国际领先”成果评价。同时,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还实现了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全覆盖,实现了“全线、全场景化、全功能”的智慧车站,建成了业内首个车辆、供电、机电、工务、通信、信号等全专业智慧运维系统,应用了山东省首个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生产运作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约51%,核心系统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年节约运营成本超30%,各项指标均优于既有线路同期。

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青岛地铁聚焦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发展,研发首个城轨行业大模型,填补城轨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空白的实际现状,赋能城轨业务场景应用。

系统规划,制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城轨规划。青岛地铁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2024年初,在原智慧城轨规划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研究制定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规划,基于设备数据、服务数据生产要素化,以人工智能、城轨云、5G等技术为支撑,聚焦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智慧企管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建设基于TACS的全自主运行、全数字感知、全智慧运维、车地一体、互联互通、灵活编组的智慧城轨。

内聚外联,创新组织推进模式。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和业主主导、生态联创的组织方式,开展“人工智能+轨道交通”1124N行动。联合科研院所、AI头雁企业,组建联创体、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聚焦轨道交通大模型和机器人2项人工智能技术,按照“科研+示范工程”和伴随式研发建设路径,组建一支包括业务人员、设计人员、研发人员、技术专家的伴随式研发团队,协同开展垂域大模型研发工作。

主动作为,首发城轨行业大模型。于4月25日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首日,正式发布我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标志着我国城轨行业正式进入大模型时代。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首发

聚焦垂域应用,自主研发青岛地铁大模型。以城轨行业大模型为基座,通过模型融合、垂域适配的技术路线,深度融合各专业小模型和青铁业务数据,加快研发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实现业务场景100%覆盖。

设备维修类智能体

青岛地铁大模型具有完全解耦、全栈自主化、大小模型融合、数据思维链4大创新点,具备快速迭代、灵活切换更优模型、输出可信性高等优势,满足在城轨核心业务场景的应用需求。目前已上线乘客服务类、设备维修类、运输组织类、应急指挥类、办公服务类五类智能体,显著提升故障排查、车站巡检、工单填报、统计分析、知识问答等效率,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助力轨道交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新一代数智化转型格局。场景全域覆盖后,预计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网预计每年可实现运营成本节省超10亿元。

对标国家战略启动三年攻坚

青岛地铁于今年6月份启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编制工作。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后,青岛地铁率先掀起学习热潮,组织全员专题学习,系统研读《意见》,确保全体干部职工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切实将国家部署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指南,推动“人工智能+”各项要求在青岛地铁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并结合《意见》,完善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行动方案。

方案明确了青岛地铁“人工智能+”16521攻坚行动体系,即锚定“构建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1个总体目标,坚持“系统规划、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场景驱动、科产融合、与时俱进”6大基本原则,实施“算料、算法、算力、平台、安全”5大AI基础设施行动和“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2大主营业务AI赋能行动,构建1套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力争2027年90%业务场景实现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赋能应用,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数据共治”四大转型,构建高度智能、人机协同、业务融合、流程集约、共创分享的双主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青岛地铁“人工智能+”三年攻坚行动示意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化发展

青岛地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前,在智能智慧化领域已投资布局青轨科技、博宁福田、青铁诺丽、达闼科技等14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全国首个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省内首个轨交云平台与大数据平台、智慧工地系统、供电智慧运维系统、城轨大模型等十余个拳头产品。在“大模型+”应用领域提前投资布局青岛智运、数科院等企业,开展垂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垂域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等产品研发、能力构建及应用方案推广。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成立青铁诺丽、国科智维等公司,研发车辆机器人、供电机器人、轨道机器人等多款先进产品。

青岛地铁产业生态布局

未来,行业大模型、机器人及配套应用系统的产业规模将显著增加。青岛地铁将以我市“10+1”产业体系为引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加快城轨大模型、TACS、智慧运维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持续做大产业规模,为其他行业赋能,实现创新成果生态化产业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