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AI企业竞争加剧,亚马逊、微软、谷歌和阿里巴巴组成的“四强”格局占据了80%的云平台市场份额。阿里巴巴是全球除美国三朵云之外最重量级的选手,正在以AI基础设施、超级云平台、顶尖大模型和算力芯片的全方位投入,角逐全球四朵超级AI云竞赛。
在这场对决中,四巨头已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亚马逊和微软正利用其在云计算领域的绝对优势,通过巨额投资和深度绑定外部模型公司,如微软联手OpenAI,亚马逊重注Anthropic,快速将其庞大的企业客户与顶尖AI能力连接,这被称为“云+生态”模式。
而谷歌和阿里巴巴则选择了更艰难但可能更具长期价值的“全栈自研”路径。它们是全球唯二同时在云计算、基础大模型和AI芯片三个核心层面均追求顶级自研能力的公司。
阿里巴巴的底气首先来自于其模型层的布局。其自研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已开源超过300款,覆盖全模态和全尺寸。这一开放策略为其赢得了庞大的开发者社区——由全球开发者贡献的通义千问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7万个,构成了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矩阵。
但模型生态的繁荣,离不开底层基础设施的支撑。阿里云运营着中国最大的AI基础设施,并通过自研关键的存储系统(CPFS)、网络架构(HPN 7.0)及数据中心关键硬件,实现了软硬件的垂直整合。其HPN 7.0网络架构的创新性论文甚至被顶尖学术会议SIGCOMM收录。
“短期内,通过生态合作快速将模型商业化是明智之举,”一位科技行业分析师表示。“但从长远看,能够控制从芯片到模型整个技术栈的公司,在成本和创新迭代上可能拥有更大优势。阿里巴巴和谷歌的赌注正在于此。”
目前,阿里巴巴正将这些能力整合,意图打造一台全新的“超级AI云”——一个集成了顶尖基础设施与顶级模型的统一技术体系。其目标是通过软硬件的协同创新,为开发者提供最高效、最好用的AI云服务。
这场竞赛的结果不仅将重塑云计算市场的未来,也可能对全球AI技术版图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四家巨头不同的战略路径,代表着对未来截然不同的押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