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白杨
一架无人机在哈尔滨某建筑工地上空盘旋,高空镜头下,捕捉到的不仅是施工进度,更有安全通道缺失、脚手架违规搭接、灭火器配备不足等被地面巡检忽略的安全细节。
2025年9月初,哈尔滨市住建局动用无人机,对主城区6个区域、9个在建项目进行突击飞行检查,共发现73项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大致划分为作业安全、消防安全和文明施工三大类。每类不仅关乎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运营成本、施工效率和潜在的法律风险。


早在2025年初,哈尔滨市住建局就已提出探索“无人机飞行检查”这一新型监管模式。9月的这次行动覆盖南岗、松北、道外、道里、香坊、平房六个区域,借助无人机的高空视角与机动性,许多地面巡检难以察觉的安全细节被一一捕捉。
2025年3月20日上午,哈尔滨市住建局组织召开2025年度全市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暨复工复产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会议表示,市住建局已组织编制《无人机对在建筑工地安全检查应用指南》,而这次检查,正是这一新型监管模式的应用。
作业安全:高空隐患暗藏成本危机
在作业安全方面,突出问题集中在高空作业和施工设备管理上。
通报显示,南岗区的哈尔滨体育学院体医工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项目存在“脚手架立杆违规搭接且立杆底部悬空”问题。几乎在同一时间,道外区的哈尔滨国际啤酒文化旅游小镇项目也发现“脚手架缺少横向、纵向扫地杆,水平杆站杆间距过远;施工作业人员未佩戴安全带;操作脚手架跳板未满铺且未固定”等多重违规。


这些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工人生命安全,同时可能导致项目停工整顿、罚款等后果,影响工程进度和企业经济效益。高空坠落一直是建筑业事故的主要类型,而这些隐患恰恰为事故发生埋下了伏笔。
消防漏洞:防控缺失埋下赔偿隐患
消防安全问题在此次检查中也尤为突出,多个项目存在共性问题。
香坊区的洋海宸月府项目发现“现场易燃材料未配备灭火器”;松北区的哈尔滨市汇宏嘉悦居项目同样存在“施工现场易燃材料区域无任何灭火措施”的问题。


这些消防隐患不仅违反了安全生产规定,更反映了项目现场风险防控意识的普遍欠缺。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项目还可能面临长期停工,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施工粗放:管理松散拖累效率与形象
文明施工方面问题则主要体现在扬尘治理和现场管理方面。
道外区的哈尔滨国际啤酒文化旅游小镇项目“扬尘污染‘六个百分百’不符合要求”;平房区的新华村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工程“施工现场个别处裸露尘土和材料未有效苫盖”。


这些问题看似不如前两类隐患紧迫,但却反映了施工管理的粗放。扬尘治理不到位可能带来环保处罚,影响企业声誉和社会责任评价。材料堆放混乱不仅增加现场安全风险,也降低了施工效率,间接推高成本。
真实成本:一次事故可抵万次防护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广泛运用无人机对工程项目现场进行飞行检查,进一步提高督导检查工作质效。”哈尔滨市住建局在通报中明确表示。
无人机监管的常态化,意味着传统建筑行业正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监管方式上,也正在改变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成本账。
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表面上是合规要求,深层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次事故可能导致的项目停工、赔偿金、修复费用和声誉损失,远高于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投入的成本。
科技入局,改变的不仅是监管方式,更是行业生态。哈尔滨建筑行业发展联盟正在推动“政校行企”的协同机制,为企业搭建技术研发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并促进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自2024年11月以来,该联盟已成功推动108家企业与学校实现精准对接,为700多个优质岗位引才。这表明哈尔滨建筑行业正在通过引进和留住人才,推动新技术与传统建筑产业的深度融合。
无人机持续盘旋在工地上空,既是监督的“天眼”,也是行业转型的见证。从隐患整改到智能建造,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防控,从高空开始的检查,正逐步推动整个行业走向更透明、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