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前三联主笔谈直播:别瞧不起傻问题,高冷才真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前三联主笔谈直播:别瞧不起傻问题,高冷才真傻

“不像传统媒体一样去现场调查,我基本通过理论梳理化,也就是事实梳理化。”

王恺在媒体圈很有名气,大家将他的身份定格在《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上。而如今,身份变了,他成为一名创业者,还做起了直播。

实际上,他从2010年就开始犹豫要不要转行,他不断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内容最好的呈现方式?

直到短视频和直播兴起后,王恺兴奋起来。两相比较,他决定做直播,因为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未来的直播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新闻,“一天24小时的非虚构直播,让新闻的可能性变得无比延伸和延长了。”

2016年6月,王恺的直播节目“日刻”在腾讯网和腾讯视频同步上线,至今已播出60余期,每期都得到腾讯网的首页推荐,平均播放量11万,最高一期超过了70万。日刻是杂志化风格的PGC直播栏目,专注于文化类和社会类选题,腾讯为每期节目支付版权费。

有投资人给他算账,日刻的A轮估值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而且,“马上就能涨到几亿元。”

但王恺不大领情,他反问说,“我现在盈利还挺着急的呢,你是怎么算出我值这些钱的?”

直播初体验

王恺最擅长的题材是历史文化类。2005年刚入职三联,就凭借历史功底写出抗战系列报道,成为采编主力,后来又因为写出了年货系列和茶系列,被人称作中国最会写吃的人之一。在三联十年,他积攒的人脉也都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

理所当然的,王恺做直播首先就想到了做历史文化名人的内容,“跟着自己最擅长的题材走。”

王恺承认,自己一开始对直播不了解,在他的印象里,映客、花椒、一直播等都是秀场直播、线上夜总会模式,“多LOW啊”。他认为,秀场直播重复性太高,很容易视觉疲劳,而受众的要求不断上升,未来,一定会看有内容的直播。

但实际做起来并不顺利。专家年纪普遍偏大,他第一想到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时已经111岁。此外他们都是通过书本、讲座等传统体系进行传授,硬拉到直播感觉奇怪。王恺尝试联系的几位专家最终都没有同意。“这就是一道坎,很难跨越。”

无奈之下,王恺只能杀熟。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导演田沁鑫出于友情答应帮他做第一期嘉宾。当时,王恺对直播也还很陌生,没有完全想明白具体怎么做,只有一个大致框架,连主持都没有。于是,田沁鑫自己邀请来两个演员,三个人亲身走访法源寺,穿插讲述一些历史典故。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在线人数有十来万。

紧接着,王恺做了第二次直播。他找来现代文学史专家陈子善走访张爱玲的故居,但因为种种原因,效果和第一次相比,差了很多。

王恺受了刺激,更加认真起来,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做直播更好?

当时,正赶上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

出于调查记者的本能,王恺迅速找来猫科动物协会会长和一个动物伦理学者,让他们从专业角度层层递进地解读结果,观看人数迅速冲到了60万。王恺感觉一下子找对路了。

自此以后,日刻的重点就从最初的文化名人转到了热点话题的专业解读上。“不一定要深入到事件发生现场,你找的专家足够好,中间插上一些相关短视频,也能让你的直播看下去。”

实际上,腾讯网最初找到王恺时,本意就是想做以新闻为展现模式的直播。“我为什么想要做直播?比如说报道一个人,过去我靠写来呈现他的办公室什么样、这个人长什么样,但如果直播的话,这些字是不需要的,直播是非虚构的,直播画面很直观就展现了这些。所以,用直播来做新闻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文化新闻。”

日刻热点话题的准备一般不超过一周,特别重大的选题会准备两周。“不像传统媒体一样去现场调查,我基本通过理论梳理化,也就是事实梳理化。”

大傻X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王恺尝到了热点话题的甜头,也借此找到了直播和做深度报道的共通性,但直播毕竟不是单向传输的文字,很快,王恺就遇到了麻烦。

他发现,大部分的留言都是情绪的宣泄,毫无道理。他一开始丝毫不想与这些人互动,“觉得提问的好像都是大傻x,我不仅不想理,甚至想撕他们,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

今年3月,“辱母杀人案”中的侮辱细节曝光,再次将该事件推成舆论热点。王恺借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直播,吸引了近40万人观看了这场直播,留言有400多条。

但让王恺沮丧的是,留言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说这个人该杀,另一派在说高利贷非法,“四五百条留言没有一条意识到,高利贷在中国是合法的。”

王恺逐渐意识到,他最初不想互动的想法是错的,直播就应该不断挑那些有代表性的傻问题来回答,“这样观众才有兴趣,你才能留下他”,而且能形成“一个傻问题出来,跟着会有一个智者出来”的效果,可以疏导一些负面的东西。“直播比文章更有效,文章你给他看,你不知道他在干嘛,这个你至少知道他是谁、在说什么。”

王恺原本的计划只是邀请一位曾参与过高利贷立法的专家进行直播,分四个议题层层深入。

但在实际直播时,王恺不得不提醒专家不断闪回到“高利贷在中国合法”的议题,完成与留言观众的互动。“我要做的是一个更理性更客观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表面意义的宣泄,尽管宣泄更能引起共鸣。纸媒虽然衰落了,但贡献了很多好文章,这些文章现在放到微信上看还是很好,所以,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差,我就要去随波逐流。”

去年,有媒体曾做过逃离北上广的活动,获得了很大反响,但王恺觉得那完全是假的,“那么多人没有走,也走不掉。”随后,王恺也做了一期逃离北上广的直播,他的做法是选了六个不同的人,有离开又回来的,有回来又彻底离开的,有根本就离不开的,每人讲一小时自己的经历,最后是一个人类学家来分析,为什么逃离北上广会成为一个命题。

王恺还曾联系过某神曲演唱者,实时互动地教观众怎么演唱神曲,但没有得到对方同意,后来,对方去一个学校献爱心,联系王恺做直播,王恺果断拒绝了。

“不管是大咖小咖,没必要巴结。一个好人好事的直播有什么意义?我宁愿不做。”王恺说,多年做记者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不能沦为别人的附庸,不能成为巴结别人的平台,这非常重要。我反复教育我的同事,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是所有人都要为你服务,而不是说替谁谁宣传。”

让王恺庆幸的是,这个歌星后来做的直播少得只有几千人看。

王恺正在筹划的直播项目可能互动性更强,他想做《关于XX的100个问题》系列,比如关于雾霾的100个问题,关于学区房的100个问题,关于交通的100个问题等等,“假如100个问题都来自观众,那互动就非常强了。”

格调要高但不能冷

有热点跟热点,但热点不会一直都有,没有热点的时候做什么?

王恺说,“我会找一些比较风雅的选题。”

比如,做一个中国插花系列,找大陆台湾、日本的插花大家来讲怎么插花;比如找与娄烨多次合作的编剧梅峰讲他首部执导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比如找粤剧名家串演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比如做唐卡的壁画专题……

“做得好,小众产品并不一定没市场。”王恺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那期就有40万流量,而实地踏勘海昏侯墓的直播超过了60万人观看。

不同基因的人会生产出不同的直播类型,王恺的基因是长达十年的深度挖掘经验。因此,他的直播就是杂志的风格,会把内容讲深,比如做大英博物馆的直播时,他们没有跟其他直播一样找网红和鲜肉,而是找了专业的策展人来讲。他不怕策展人讲的太专业让观众看不懂,反而就是要借此剔除掉他不想要的粉丝。

但这些选题的确比较冒险。比如,他之前直播的上海美术馆的光影展览,基本没人看。所以,他现在做展览类直播变得非常谨慎,“不要告诉我只是在艺术领域上很牛逼,如果不能引起社会反响的,不能进入社会话题,那就不对。我们不是一个完全高格调的东西,可以高,但不是冷,高冷是一个特别傻的事情。”

为此,他还辞退了一个出身门户网站艺术频道的负责人。“报的选题总是某某艺术家搬走了,那个艺术家我真是没有听说过,我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做一个你们艺术圈的行业精英简报。”

格调要高,但又不能高冷,这中间的尺度很难拿捏。王恺的一个窍门是,让他的母亲看一看,“有点像白居易写诗。”

日刻近期操作了三个选题:一个是讲衡水中学进驻浙江,探讨教育公平,偏热门话题;一个是借死亡游戏引发自杀事件,讲游戏暗黑世界心理,偏热门;一个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偏冷门。

“之前做热点确实挺好的,但不可能永远做下去,否则,也会疲劳。所以,我们总要去尝试新的类型,汪曾祺这个选题是一个未知数,有可能好,有可能不好,这个宝我愿意押。”王恺说,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就是愿意尝试和冒险,不愿意做重复的、机械的、比较低级的事情。

叶探花见到王恺的时候,他正在为《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的手稿直播恼火。在他的标准里,10万人观看是正常,五六十万是很好,三四万是很差,而这一期只有三万人观看。

他抱怨说,他手下的人没有实现他的要求,他本意是想讲当时英国的社会人口、大街小巷如何布局、为什么会有小偷等社会学现象,结果,执行的人请来的是文学史专家,“那就只能讲文学嘛,看的人当然少。”

但这理应在他的意料之内。刚创业时,朋友劝他每期都要自己出镜讲,把自己包装成网红,他思虑再三,觉得还是算了,“新媒体是乱世,缺人才,还是要先锻炼队伍,把人培养出来。”

有业内资深人士看了日刻后评价说,这些内容的直播必要性不强,录播也可以,如果最后能成功,不是因为直播,而是因为格调好。

王恺回应说,在他做直播之前,没有任何人给他有用的建议,不像进入新闻,新闻行业是一个两百年的行业,有理论、有专家、有优秀的模板,直播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我不认为专家是错的,但未必值得去参与或者试验,只能自己往前走,好在,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可以不断试错、不断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前三联主笔谈直播:别瞧不起傻问题,高冷才真傻

“不像传统媒体一样去现场调查,我基本通过理论梳理化,也就是事实梳理化。”

王恺在媒体圈很有名气,大家将他的身份定格在《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上。而如今,身份变了,他成为一名创业者,还做起了直播。

实际上,他从2010年就开始犹豫要不要转行,他不断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内容最好的呈现方式?

直到短视频和直播兴起后,王恺兴奋起来。两相比较,他决定做直播,因为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未来的直播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新闻,“一天24小时的非虚构直播,让新闻的可能性变得无比延伸和延长了。”

2016年6月,王恺的直播节目“日刻”在腾讯网和腾讯视频同步上线,至今已播出60余期,每期都得到腾讯网的首页推荐,平均播放量11万,最高一期超过了70万。日刻是杂志化风格的PGC直播栏目,专注于文化类和社会类选题,腾讯为每期节目支付版权费。

有投资人给他算账,日刻的A轮估值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而且,“马上就能涨到几亿元。”

但王恺不大领情,他反问说,“我现在盈利还挺着急的呢,你是怎么算出我值这些钱的?”

直播初体验

王恺最擅长的题材是历史文化类。2005年刚入职三联,就凭借历史功底写出抗战系列报道,成为采编主力,后来又因为写出了年货系列和茶系列,被人称作中国最会写吃的人之一。在三联十年,他积攒的人脉也都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

理所当然的,王恺做直播首先就想到了做历史文化名人的内容,“跟着自己最擅长的题材走。”

王恺承认,自己一开始对直播不了解,在他的印象里,映客、花椒、一直播等都是秀场直播、线上夜总会模式,“多LOW啊”。他认为,秀场直播重复性太高,很容易视觉疲劳,而受众的要求不断上升,未来,一定会看有内容的直播。

但实际做起来并不顺利。专家年纪普遍偏大,他第一想到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时已经111岁。此外他们都是通过书本、讲座等传统体系进行传授,硬拉到直播感觉奇怪。王恺尝试联系的几位专家最终都没有同意。“这就是一道坎,很难跨越。”

无奈之下,王恺只能杀熟。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导演田沁鑫出于友情答应帮他做第一期嘉宾。当时,王恺对直播也还很陌生,没有完全想明白具体怎么做,只有一个大致框架,连主持都没有。于是,田沁鑫自己邀请来两个演员,三个人亲身走访法源寺,穿插讲述一些历史典故。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在线人数有十来万。

紧接着,王恺做了第二次直播。他找来现代文学史专家陈子善走访张爱玲的故居,但因为种种原因,效果和第一次相比,差了很多。

王恺受了刺激,更加认真起来,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做直播更好?

当时,正赶上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

出于调查记者的本能,王恺迅速找来猫科动物协会会长和一个动物伦理学者,让他们从专业角度层层递进地解读结果,观看人数迅速冲到了60万。王恺感觉一下子找对路了。

自此以后,日刻的重点就从最初的文化名人转到了热点话题的专业解读上。“不一定要深入到事件发生现场,你找的专家足够好,中间插上一些相关短视频,也能让你的直播看下去。”

实际上,腾讯网最初找到王恺时,本意就是想做以新闻为展现模式的直播。“我为什么想要做直播?比如说报道一个人,过去我靠写来呈现他的办公室什么样、这个人长什么样,但如果直播的话,这些字是不需要的,直播是非虚构的,直播画面很直观就展现了这些。所以,用直播来做新闻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文化新闻。”

日刻热点话题的准备一般不超过一周,特别重大的选题会准备两周。“不像传统媒体一样去现场调查,我基本通过理论梳理化,也就是事实梳理化。”

大傻X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王恺尝到了热点话题的甜头,也借此找到了直播和做深度报道的共通性,但直播毕竟不是单向传输的文字,很快,王恺就遇到了麻烦。

他发现,大部分的留言都是情绪的宣泄,毫无道理。他一开始丝毫不想与这些人互动,“觉得提问的好像都是大傻x,我不仅不想理,甚至想撕他们,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

今年3月,“辱母杀人案”中的侮辱细节曝光,再次将该事件推成舆论热点。王恺借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直播,吸引了近40万人观看了这场直播,留言有400多条。

但让王恺沮丧的是,留言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说这个人该杀,另一派在说高利贷非法,“四五百条留言没有一条意识到,高利贷在中国是合法的。”

王恺逐渐意识到,他最初不想互动的想法是错的,直播就应该不断挑那些有代表性的傻问题来回答,“这样观众才有兴趣,你才能留下他”,而且能形成“一个傻问题出来,跟着会有一个智者出来”的效果,可以疏导一些负面的东西。“直播比文章更有效,文章你给他看,你不知道他在干嘛,这个你至少知道他是谁、在说什么。”

王恺原本的计划只是邀请一位曾参与过高利贷立法的专家进行直播,分四个议题层层深入。

但在实际直播时,王恺不得不提醒专家不断闪回到“高利贷在中国合法”的议题,完成与留言观众的互动。“我要做的是一个更理性更客观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表面意义的宣泄,尽管宣泄更能引起共鸣。纸媒虽然衰落了,但贡献了很多好文章,这些文章现在放到微信上看还是很好,所以,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差,我就要去随波逐流。”

去年,有媒体曾做过逃离北上广的活动,获得了很大反响,但王恺觉得那完全是假的,“那么多人没有走,也走不掉。”随后,王恺也做了一期逃离北上广的直播,他的做法是选了六个不同的人,有离开又回来的,有回来又彻底离开的,有根本就离不开的,每人讲一小时自己的经历,最后是一个人类学家来分析,为什么逃离北上广会成为一个命题。

王恺还曾联系过某神曲演唱者,实时互动地教观众怎么演唱神曲,但没有得到对方同意,后来,对方去一个学校献爱心,联系王恺做直播,王恺果断拒绝了。

“不管是大咖小咖,没必要巴结。一个好人好事的直播有什么意义?我宁愿不做。”王恺说,多年做记者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不能沦为别人的附庸,不能成为巴结别人的平台,这非常重要。我反复教育我的同事,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是所有人都要为你服务,而不是说替谁谁宣传。”

让王恺庆幸的是,这个歌星后来做的直播少得只有几千人看。

王恺正在筹划的直播项目可能互动性更强,他想做《关于XX的100个问题》系列,比如关于雾霾的100个问题,关于学区房的100个问题,关于交通的100个问题等等,“假如100个问题都来自观众,那互动就非常强了。”

格调要高但不能冷

有热点跟热点,但热点不会一直都有,没有热点的时候做什么?

王恺说,“我会找一些比较风雅的选题。”

比如,做一个中国插花系列,找大陆台湾、日本的插花大家来讲怎么插花;比如找与娄烨多次合作的编剧梅峰讲他首部执导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比如找粤剧名家串演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比如做唐卡的壁画专题……

“做得好,小众产品并不一定没市场。”王恺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那期就有40万流量,而实地踏勘海昏侯墓的直播超过了60万人观看。

不同基因的人会生产出不同的直播类型,王恺的基因是长达十年的深度挖掘经验。因此,他的直播就是杂志的风格,会把内容讲深,比如做大英博物馆的直播时,他们没有跟其他直播一样找网红和鲜肉,而是找了专业的策展人来讲。他不怕策展人讲的太专业让观众看不懂,反而就是要借此剔除掉他不想要的粉丝。

但这些选题的确比较冒险。比如,他之前直播的上海美术馆的光影展览,基本没人看。所以,他现在做展览类直播变得非常谨慎,“不要告诉我只是在艺术领域上很牛逼,如果不能引起社会反响的,不能进入社会话题,那就不对。我们不是一个完全高格调的东西,可以高,但不是冷,高冷是一个特别傻的事情。”

为此,他还辞退了一个出身门户网站艺术频道的负责人。“报的选题总是某某艺术家搬走了,那个艺术家我真是没有听说过,我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做一个你们艺术圈的行业精英简报。”

格调要高,但又不能高冷,这中间的尺度很难拿捏。王恺的一个窍门是,让他的母亲看一看,“有点像白居易写诗。”

日刻近期操作了三个选题:一个是讲衡水中学进驻浙江,探讨教育公平,偏热门话题;一个是借死亡游戏引发自杀事件,讲游戏暗黑世界心理,偏热门;一个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偏冷门。

“之前做热点确实挺好的,但不可能永远做下去,否则,也会疲劳。所以,我们总要去尝试新的类型,汪曾祺这个选题是一个未知数,有可能好,有可能不好,这个宝我愿意押。”王恺说,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就是愿意尝试和冒险,不愿意做重复的、机械的、比较低级的事情。

叶探花见到王恺的时候,他正在为《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的手稿直播恼火。在他的标准里,10万人观看是正常,五六十万是很好,三四万是很差,而这一期只有三万人观看。

他抱怨说,他手下的人没有实现他的要求,他本意是想讲当时英国的社会人口、大街小巷如何布局、为什么会有小偷等社会学现象,结果,执行的人请来的是文学史专家,“那就只能讲文学嘛,看的人当然少。”

但这理应在他的意料之内。刚创业时,朋友劝他每期都要自己出镜讲,把自己包装成网红,他思虑再三,觉得还是算了,“新媒体是乱世,缺人才,还是要先锻炼队伍,把人培养出来。”

有业内资深人士看了日刻后评价说,这些内容的直播必要性不强,录播也可以,如果最后能成功,不是因为直播,而是因为格调好。

王恺回应说,在他做直播之前,没有任何人给他有用的建议,不像进入新闻,新闻行业是一个两百年的行业,有理论、有专家、有优秀的模板,直播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我不认为专家是错的,但未必值得去参与或者试验,只能自己往前走,好在,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可以不断试错、不断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