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药品零加成落地:医院补偿率“不及格”、药物“招标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药品零加成落地:医院补偿率“不及格”、药物“招标死”

企业不愿意生产低价药品,就可能造成药品短缺,疾病的诊治效果就会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就会加剧。很明显,这与取消药品加成的初衷是相悖的。

我国实施药品零加成的目的就是降低药价、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但在一些政策落实的地方,反而出现低价药断供现象,引发患者担忧。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在新医改推进过程中,应谨防类似现象侵吞改革成果。

【一条医策Fiona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9月底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

在已经取消药品加成的四川、福建、湖南等省,群众就医负担普遍减轻,但一些地方由于新政落地仓促、配套补偿举措不到位等原因,出现了公立医院“自掏腰包”填缺口、低价基本药“招标死”等现象。

“倒贴钱”的公立医院

一些地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因相应的补偿机制不完备,导致医院“倒贴钱”填缺口等连锁反应,引起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不安。从去年开始,湖南省所有城市的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资金补偿少,医疗服务费用的提高并不能弥补药品收入的减少。

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曾表示:“现在,湖南很多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后的补偿率没有达到预期的80%。其中,湘雅三家医院平均补偿率为51.2%,湖南省直医院平均补偿率为67.44%。医院购置设备靠的是医院自身利润,在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添置将面临资金不足窘境。这种情形如不加以改善,几年后公立医院将面临没有足够能力更换医疗设备的尴尬局面。”

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也表示,长久以来,公立医院不管是扩大规模还是改善软硬件设施,主要靠的是医院自筹资金,而这导致了医院负债较重。取消药品加成后,如果医疗服务价格增幅不到位,政府补偿不够,公立医院债务偿还能力势将下降。

有专家对此表示,公立医院应该通过收入结构调整,确保及时消化取消药品加成造成的“缺口”。

“招标死”的低价药

相比药价上涨,其实对患者而言,更怕药品失踪。有消息指出,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的常用药——优甲乐,最近在市场上又买不到了。

福建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主任林崧曾对媒体表示,审视福建医改这几年,可以发现一些药企的确会出现“低价中标之后不生产”的现象,造成公立医院的一些基本药物临时性、季节性缺乏,也就是俗称的“招标死”。

按理说取消了医院的药品加成,那所有的药品都是不赚钱的,采购的药品是低价还是高价,对于医院来说没有区别。高价药品是按照进价销售,低价药品也是按照进价销售。既然如此,为何被“招标死”的都是低价药呢?

低价药品,虽然价低,并不意味着治疗效果不好。相反的,恰恰是一些低价药品才是救命药,在救死扶伤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低价药品无法通过医院的招标,说明一个问题,目前执行的取消药品加成或许另有隐情。最可能的情况就是,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遭遇了形式主义。表面上看进入医院的药品,医院是按照进价销售的,而实际上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益。

某药企负责人指出,这才是医院医药招标出现“招标死”的主要原因:低价药品无利可图,高价药品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益。当低价药接连遭遇“招标死”的时候,是对患者权利和生命健康的重要侵犯。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架空了解决看病贵的利民政策。

低价药频发“招标死”,不仅是对患者权益的侵害,还会给药品生产公司带来严重打击——打击了药品公司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生产低价药,原本是经济市场正常的生产秩序,但当企业生产的低价药不能进入医院、不能通过招标环节的时候,哪家企业还愿意生产低价药品?

企业不愿意生产低价药品,就可能造成药品短缺,疾病的诊治效果就会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就会加剧。很明显,这与取消药品加成的初衷是相悖的。

有医疗界人士指出,“低价药遭遇招标死”不是个小事情,这至少说明一点,药品招标过程是不够透明的。可以推测,决定医院招标结果的不是药品效果,不是药品价格,而是这款药品是不是能继续让医院获取利。对此,监管部门必须严查低价药品“招标死”这一现象,看看背后究竟隐藏有着怎样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药品零加成落地:医院补偿率“不及格”、药物“招标死”

企业不愿意生产低价药品,就可能造成药品短缺,疾病的诊治效果就会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就会加剧。很明显,这与取消药品加成的初衷是相悖的。

我国实施药品零加成的目的就是降低药价、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但在一些政策落实的地方,反而出现低价药断供现象,引发患者担忧。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在新医改推进过程中,应谨防类似现象侵吞改革成果。

【一条医策Fiona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9月底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

在已经取消药品加成的四川、福建、湖南等省,群众就医负担普遍减轻,但一些地方由于新政落地仓促、配套补偿举措不到位等原因,出现了公立医院“自掏腰包”填缺口、低价基本药“招标死”等现象。

“倒贴钱”的公立医院

一些地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因相应的补偿机制不完备,导致医院“倒贴钱”填缺口等连锁反应,引起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不安。从去年开始,湖南省所有城市的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资金补偿少,医疗服务费用的提高并不能弥补药品收入的减少。

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曾表示:“现在,湖南很多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后的补偿率没有达到预期的80%。其中,湘雅三家医院平均补偿率为51.2%,湖南省直医院平均补偿率为67.44%。医院购置设备靠的是医院自身利润,在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添置将面临资金不足窘境。这种情形如不加以改善,几年后公立医院将面临没有足够能力更换医疗设备的尴尬局面。”

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也表示,长久以来,公立医院不管是扩大规模还是改善软硬件设施,主要靠的是医院自筹资金,而这导致了医院负债较重。取消药品加成后,如果医疗服务价格增幅不到位,政府补偿不够,公立医院债务偿还能力势将下降。

有专家对此表示,公立医院应该通过收入结构调整,确保及时消化取消药品加成造成的“缺口”。

“招标死”的低价药

相比药价上涨,其实对患者而言,更怕药品失踪。有消息指出,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的常用药——优甲乐,最近在市场上又买不到了。

福建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主任林崧曾对媒体表示,审视福建医改这几年,可以发现一些药企的确会出现“低价中标之后不生产”的现象,造成公立医院的一些基本药物临时性、季节性缺乏,也就是俗称的“招标死”。

按理说取消了医院的药品加成,那所有的药品都是不赚钱的,采购的药品是低价还是高价,对于医院来说没有区别。高价药品是按照进价销售,低价药品也是按照进价销售。既然如此,为何被“招标死”的都是低价药呢?

低价药品,虽然价低,并不意味着治疗效果不好。相反的,恰恰是一些低价药品才是救命药,在救死扶伤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低价药品无法通过医院的招标,说明一个问题,目前执行的取消药品加成或许另有隐情。最可能的情况就是,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遭遇了形式主义。表面上看进入医院的药品,医院是按照进价销售的,而实际上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益。

某药企负责人指出,这才是医院医药招标出现“招标死”的主要原因:低价药品无利可图,高价药品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益。当低价药接连遭遇“招标死”的时候,是对患者权利和生命健康的重要侵犯。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架空了解决看病贵的利民政策。

低价药频发“招标死”,不仅是对患者权益的侵害,还会给药品生产公司带来严重打击——打击了药品公司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生产低价药,原本是经济市场正常的生产秩序,但当企业生产的低价药不能进入医院、不能通过招标环节的时候,哪家企业还愿意生产低价药品?

企业不愿意生产低价药品,就可能造成药品短缺,疾病的诊治效果就会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就会加剧。很明显,这与取消药品加成的初衷是相悖的。

有医疗界人士指出,“低价药遭遇招标死”不是个小事情,这至少说明一点,药品招标过程是不够透明的。可以推测,决定医院招标结果的不是药品效果,不是药品价格,而是这款药品是不是能继续让医院获取利。对此,监管部门必须严查低价药品“招标死”这一现象,看看背后究竟隐藏有着怎样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