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蕾蕾
在石家庄东南部的栾城区,一座现代化装备制造产业园正悄然改写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格局。这里不仅聚集了中车石家庄公司、石煤机、中航通飞华北公司等一批“硬核”制造企业,更在政府精准施策与产业链协同的双轮驱动下,形成高端装备、新能源、氢能、低空经济等多元产业集群,成为河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
“错位发展”打破僵局:四大产业集群浮出水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曾是许多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难题。而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却凭借清晰的“错位发展”策略,成功跳出这一陷阱。它打破了传统工业园区“企业扎堆”的浅层集聚,构建起“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错位发展”的生态体系。
园区装备制造产业聚焦于四大领域:通航、新能源、氢能和轨道交通。这不是简单的“画圈圈”,而是基于现有龙头企业优势和区域资源禀赋做出的战略选择。这里既有中车石家庄公司深耕的轨道交通与冷链物流装备,也有石煤机主攻的新能源环卫与煤矿智能装备,还有中航通飞华北公司主导的通用航空产业等龙头企业。

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产业建筑师”的角色,通过绘制“产业链图谱”,园区围绕龙头企业开展配套招商。例如围绕奇瑞新能源汽车强化电池、座椅等零部件本地化供应;针对氢能装备产业,引入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延伸与互补。
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求大而全,而是要把长板做得更长。”这种聚焦优势、拒绝同质化的思路,让栾城在石家庄五大产业集群中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
老国企的“新赛道”:转型中跑出加速度
在栾城,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但这里的老国企们,把转型变成了“加分题”。
石煤机的转身颇具传奇性,这家始建于1939年的老牌煤机企业,曾长期依赖煤矿装备单一业务。如今走进厂区,新能源环卫车组装线与煤机装备生产线隔路相望,企业形成了“煤与非煤”“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研发人员正调试的无人驾驶洗扫车,已完成自动驾驶测试。2025年,其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四季多功能洗扫车”拿下2400万元订单,这款集洗扫、吸尘、洒水于一体的“全能选手”,能让用户降低购车成本,成为河北环卫市场的“香饽饽”。从煤机到环卫装备的跨越,背后是每年超6%的研发投入强度,数十项新产品及众多专利的技术积淀。
中车石家庄公司的转型则更像一场“基因重组”。让它对“移动装备”有着天然敏感。当发现冷链物流的蓝海后,团队用6年时间突破相变蓄冷技术,将高铁的温度控制精度平移到货运领域。如今,其冷链装备不仅服务于“净菜进京”项目,让河北蔬菜24小时新鲜抵京,更通过中老铁路将鲜花、生鲜送出国门,累计运输货物超1万吨。企业“铁路货车、空调冷链、现代城市交通装备”三足鼎立的格局,恰是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跃升的生动注脚。这种“守正创新”,让它们在新赛道上跑得更稳、更远。
“园区事、园区办”:“一企一策”打造服务高地
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园区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园区事、园区办”不仅是口号,更是一套深度嵌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针对园区内企业,园区提供“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中车石家庄公司建设金属橡胶件再制造基地时,园区不仅协调用地,还通过帮办代办加速审批,让项目可以提前投产。
审批服务也在持续优化。园区将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套餐,实现企业开办、项目开工“一次办好”。对重点企业推行绿色通道,提供优先受理、容缺办理等便利。同时还主动对接高校科研机构,协助企业搭建“人才飞地”,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这种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针对中车的冷链技术研发,园区协助搭建“河北省轨道交通制冷与空调绿色数智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助石煤机的无人驾驶环卫车展开测试,“一企一策”的背后,是园区对企业需求的敏锐捕捉,更是对产业规律的尊重。
这种“服务跟进需求”的逻辑,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搞创新、拓市场。中车石家庄公司工作人员马芳感慨道:“从铁路货车的‘稳底盘’到空调冷链的‘新引擎’,每一步突破都与园区的支持紧密相连。”
创新引擎轰鸣:新质生产力在这里生长
随着《河北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出台,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集群营业收入达到4.5万亿元,培育超千亿元集群10个。
园区积极响应,拟定了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计划(2025-2027年),聚焦低空经济、氢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一批前瞻布局已经展开。
2025年上半年,石煤机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完成27项新产品设计、15项样机试制、13项新申请专利,其中5项是发明专利,研发强度超过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的“新能源环卫车自动驾驶技术”,已入选石家庄市科技专项,无人驾驶洗扫车即将在园区开展实际道路测试。

创新在中车石家庄公司则体现为“跨界融合”。将高铁的温度控制技术嫁接到冷链装备,诞生了能精准控温±0.5℃的蓄冷箱;把地铁的智能运维经验应用到物流领域,构建起“北斗+5G”的冷链全程监控系统。这种“技术平移”的智慧,让企业拿下英国赫尔化学工程师协会两项全球大奖提名,其铁路冷藏集装箱国产化机组更是打破了国外垄断。
园区的创新生态则让单点突破连成线、织成网。石煤机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的“煤矿井下无人驾驶电动单轨吊”项目,中车牵头的“轨道交通制冷技术实验室”,以及正在建设的“河北省煤矿机械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园区促转化”的协同创新链。
从服务“蓝天保卫战”到助力“乡村振兴”,从支撑“交通强国”到参与“一带一路”,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的故事,正是中国地方经济依托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生产线、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书写着:集群之力,让石家庄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一颗坚实的制造明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