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大新天地”片区概念从规划走向现实。
2025年9月29日,位于上海新天地东区核心地段的新天地东台里正式焕新亮相,这座开放式商业空间总面积达8.8万平方米。随着其投入运营,“大新天地”片区的整体概念进一步落地。
对于老上海人而言,东台路的变化堪称“颠覆性”:记忆中以古玩花鸟为特色、摊位密集且空间逼仄的老路,现已改造为开阔通畅的城市道路。道路两侧的核心地标“太平洋新天地”,由三幢高度不一的甲级写字楼构成,其配套裙楼则采用错落式设计,定位为体验式商业场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台里也是中心城区近年来少见的大体量综合体,拥有全市最大的全景天幕。
瑞安新天地高级商业总监李振辉对界面新闻表示,虽然硬件“满配”,新天地东台里的业态并不以贵为主。他认为,“在全球化商业语境下,单纯的商品交易早已沦为商圈的基础功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多元服务业态的构建能力。”
回溯至上世纪末,东台路曾是上海极具标志性的存在。作为上海首个文物监管旧工艺品市场,它以琳琅满目的古玩、鲜活热闹的花鸟市集闻名。
时光悄然推移,曾经热闹的东台路工艺品市场,渐渐难以跟上上海市民与游客对多元消费体验的期待。更不必说,仅一街之隔的新天地早已成为全国商业标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外游客心中的“必访圣地”。两相对比间,东台路的焕新升级,愈发显得刻不容缓。

此次对外开放的新天地东台里,并非临时规划的新增项目。鲜少有人知晓,它正是新天地在开发初期便写入远期蓝图的“东扩”关键布局,其核心目标是与现有区域业态形成深度联动,进一步完善“大新天地”的商业闭环。
李振辉透露,新天地项目规划之初就设定了核心愿景,即围绕中共一大会址与太平湖,打造一个集生活、工作、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综合性城市中心社区。
露天商业和外摆位是新天地东台里的标志之一,这里具备6500平方米的天幕设计,为街区开放带来了独特优势。
“很多街区会受天气影响,尤其是下雨的时候,但新天地有了这个天幕,人们可以享受户外的感觉,又不用担心天气问题。”李振辉说。

夜经济将是新天地东台里重要发力点之一。李振辉透露,目前,东台里有30%左右的商户计划营业至凌晨2点,其中包括13个露台餐厅。这些露台餐厅将与KTV、夜店联动,为夜间娱乐人群提供餐饮服务。
李振辉表示,除了餐饮,新天地东台里还涵盖高端化妆品定制美容、健身房等多项高端服务。
在出租率方面,毗邻东台里的写字楼太平洋新天地T3大厦早已迎来整栋企业总部入驻;T2大厦已突破80%出租率;T1大厦以其250米标杆建筑迎来阳狮集团签约入驻。至2025年底,写字楼整体入驻率将超过60%。
出于让东台里历史脉络重新鲜活的考虑,团队特意邀请专家深入研究区域过往,100年前的东台路,曾是上海最具活力的贸易市场之一,无数人曾在此穿梭淘货、寻觅心仪的“宝贝”,藏着满满的城市烟火气与寻宝乐趣。
为了让这段珍贵的城市记忆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重现,团队巧妙地将“淘宝”概念融入新天地东台里的业态规划中。
“淘宝”这一核心概念,在东台里地下一层的东台食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专为周边白领及办公人群打造的“第三生活空间”,这里精准对接了人们午间休憩、下班后放松的需求。

东台食集项目负责人Patrick对界面新闻表示,设计上,东台食集以“街巷拼贴”为灵感,巧妙复刻出昔日东台路街市的独特肌理,行走其间,仿佛能触摸到老街区的烟火记忆,业态引入上,更是兼顾了情怀与新意。
“所有租户都会统一采用‘凸出于外的雨棚’设计。”Patrick进一步解释道,这种设计能形成强烈的视觉统一性和延续性,让整个空间从外在轮廓到内部的物品陈列,都在无声地传递东台文化的独特氛围。
东台食集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鸿寿坊、蟠龙天地等过往的成功案例,核心是筛选更优质、更适配的品牌进行跨品类组合。
“东台里也有清晰的差异化定位,比如鸿寿坊以‘菜市场文化’为核心,地域和功能属性更突出,而我们则精准服务周边白领,主打便捷、舒适的休闲体验。”Patrick称。
李振辉认为,新天地东台里不只是“旧地改造” 的物理范畴,也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未来活力的对话。
“白领需要便捷的午间食集,年轻人渴求多元文娱,居民期待烟火气的回归,城市更新应当通过功能复合化打造舒适的第三公共空间,真正惠及民众。”他告诉界面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