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别策划 | 愿我们不被流量所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策划 | 愿我们不被流量所困

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不是向上攀爬金字塔,而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丰盛风景。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抵抗。

编辑 | summer

一个孩子报名参加音乐节,负责节目的志愿者语气微妙地提到,这次请来了所谓“大流量”的知名儿童乐队“萝卜白菜”。一查才发现,这些不满十岁的孩子,其实只是在华丽的舞台上拿着乐器摆拍、对口型,使用“还音” (假唱)。和那些从基础开始踏实学习乐器或声乐的孩子乐队相比,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流量”先行,也因此获得了特权——比如能唱7首歌,而其他乐队只能唱一首。

我们似乎总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加入社会打造的权力游戏,要么退居边缘保持沉默。就像最近《繁花》编剧署名权的争议中,无论是站在台前的女明星编剧,还是被压榨的幕后工作者,其实都在这个逻辑里扮演着设定好的角色。

事实上,社会这台机器依靠惯性运转,所有人都是相互咬合的齿轮。“你为我搭台,我为你喝彩”的互捧,构建了一个没有真实观众的剧场。而“萝卜白菜”乐队的核心竞争力也并非音乐技艺,而是“大流量”标签。如同此前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的“艺术”爆破,背后仍是资本与名声的强强联合,骨子里还是精英主义的傲慢。

看清现实后,我们该如何自处?

关键是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当外界用财富、地位、流量来衡量成功时,我们可以用家庭的亲密度、个人的成长、内心的安宁来评估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按自己的标准,你也许活得相当“成功”。很多时候,焦虑来自对外界评价的过度敏感,学会把这些当作背景音,不试图说服,也不因此消耗自己。

其次,我们无法完全脱离系统,但可以“选择性参与”。在必须参与的领域遵守规则,同时坚决保护那些不被系统逻辑入侵的空间。教育和成长的目标不是让人们活在真空里,而是帮他们建立强大的内心免疫系统。

在TOPHER看来,虽然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系统,但可以选择以什么姿态自处。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不是向上攀爬金字塔,而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丰盛风景。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抵抗。

PART 1 身处“倦怠社会”

现代人在社媒时代的孤独与迷失等等,成为了当今社会新的病理形态,这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各类型精神疾病。

事实上,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同时,这一问题也并非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一种过量的肯定性。这种“肯定性”是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所导致的暴力。

在备感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

或许在韩炳哲所撰写的《倦怠社会》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韩炳哲是“哲学界新星”,他回归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

在《倦怠社会》一书中,韩炳哲强调,我们的竞争性、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再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这种态度一度导致人们变得焦虑和歇斯底里,大家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韩炳哲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可以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发掘一种新的可能,以求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一隅风景。另外,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一个人们相互关注,彼此亲密的友邻社会。

与此同时,他还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感受到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因为,对于生病的社会而言,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图片

荐书:《倦怠社会》

作者:[德] 韩炳哲

译者:王一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见识城邦

PART 2 如何面对“精英傲慢”体系?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s33988306.jpg

荐书:《精英的傲慢》

作者: [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漫游者

副标题: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译者: 曾纪茂

PART 3 打破社会的“区分”系统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s28349305.jpg

荐书:《区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原作名: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译者: 刘晖

PART 4 诚实面对自我

“把……作为方法”可以说是这些年来学术圈最为流行的话语之一,体现出一种反思性的趣味:人们研究的并不仅仅是对象本身,而是借助对这个对象的认知、理解,反思更深远的意义。

尽管这早已平常化了,但“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提法还是不免让人耳目一新,因为以往能用来“作为方法”的其实无一例外都是“他者”(the other),是借异质存在来反思自我,而“把自己作为方法”则意味着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自我中包含了他者,并对这样一个多元自我拉开距离观察,这本身就需要一种极强的反思能力。

在此隐含着一个问题:“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人或许本能地把它看作是一个自足的概念,更是无法拆解的整体,但如今,相当一部分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已达成共识:“我”其实并不存在,那本身就是一种建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近些年来我日渐意识到,大到一种文明、一个国家的进步,小到个人的成长,到了一定阶段,自己就会变成最大的障碍。你原先的某个特质,会决定你能走多远。正因此,反思是必要的,不然就很难再往前了。

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本书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s33683876.jpg

荐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作者: 项飙 /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副标题: 与项飙谈话

PART 5 找到内生动力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告诉我该走哪条路吗?”柴郡猫回答:“这得看你要去哪儿。”转换到职场环境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提前选好指明方向的目标,那么行为就会毫无目的性。

很多人常常会设定目标,比如一天要背100个单词,1个月要减10斤,要快速找到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但往往总是停留在设定阶段,却止步于行动。

为什么有的人杀伐决断,行动力爆表?但轮到自己时却总是无法坚持?从想到做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如何才能科学有效激发自驱力,把手头的事情一件一件做成?这一切恐怕都要依赖于内生动力。

作者艾利特·菲什巴赫基于近20年的动机学研究成果,提出【内生动力】这一概念,他强调唯有调用内生动力,我们才能不费力地获得行动力。本书提出具体实操方法,带领我们一步一步掌握“成事”的科学法则。

作者认为,目标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工具,它不仅指引着具体的方向,而且会拉动我们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正如老话说的“眼睛要看着方向”,设定目标应该是种抱负而非苦差。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最终收益而不是付出的成本去锁定目标,比如把目标设为“找到工作”而不是“申请工作”,“买房子”而不是“攒首付”。 找到工作和买房子都是期望的结果,填工作申请表和攒首付则是实现这些结果的必要手段。 实现目标让人兴奋,而实现目标的手段让人感觉只是苦差。

其次,设定抽象目标。想象下你正在努力找一份新工作。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目标说成是 “探索职业机会” 或 “读招聘启事提交申请”,这是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说法:“读招聘启事” 具体在说你如何寻找职业机会,而 “探索职业机会” 则抽象解释了你为什么要读招聘启事。 虽然都是同一目标,但第一种说法显然比第二种更有驱动力,因为抽象描述强调的是行动背后的意义。

最后,你需要分清楚趋向型目标和回避性目标。“做什么”的目标叫“趋向型目标”,因为它明确了努力接近的理想状态,“不做什么”的目标叫“回避型目标”,因为它促使我们远离希望避免的状态。在不同的情境中,趋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各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过以上小tips,职场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及时调整目标的设定,从而让自己迅速调整状态,更好的实现目标。

图片

荐书:《内生动力》

作者:【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译者:冯晓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这场被符号与流量裹挟的社会游戏中,

我们或许无法轻易改变规则的设定,

却始终保有选择如何参与的自由。

当我们学会在系统的夹缝中,

当我们不为他人表演,

只为自己活着,

就已经赢得了最珍贵的胜利。

这种清醒而坚韧的生存方式,

恰恰是对当下评价体系最有力的回应:

它告诉我们,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喧嚣的中心,

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此刻,

在每一次遵从内心的选择里。

愿我们都能不被流量的符号所困,

不为单一的标准所累,

也愿我们拥有可以自由呼吸的天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策划 | 愿我们不被流量所困

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不是向上攀爬金字塔,而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丰盛风景。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抵抗。

编辑 | summer

一个孩子报名参加音乐节,负责节目的志愿者语气微妙地提到,这次请来了所谓“大流量”的知名儿童乐队“萝卜白菜”。一查才发现,这些不满十岁的孩子,其实只是在华丽的舞台上拿着乐器摆拍、对口型,使用“还音” (假唱)。和那些从基础开始踏实学习乐器或声乐的孩子乐队相比,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流量”先行,也因此获得了特权——比如能唱7首歌,而其他乐队只能唱一首。

我们似乎总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加入社会打造的权力游戏,要么退居边缘保持沉默。就像最近《繁花》编剧署名权的争议中,无论是站在台前的女明星编剧,还是被压榨的幕后工作者,其实都在这个逻辑里扮演着设定好的角色。

事实上,社会这台机器依靠惯性运转,所有人都是相互咬合的齿轮。“你为我搭台,我为你喝彩”的互捧,构建了一个没有真实观众的剧场。而“萝卜白菜”乐队的核心竞争力也并非音乐技艺,而是“大流量”标签。如同此前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的“艺术”爆破,背后仍是资本与名声的强强联合,骨子里还是精英主义的傲慢。

看清现实后,我们该如何自处?

关键是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当外界用财富、地位、流量来衡量成功时,我们可以用家庭的亲密度、个人的成长、内心的安宁来评估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按自己的标准,你也许活得相当“成功”。很多时候,焦虑来自对外界评价的过度敏感,学会把这些当作背景音,不试图说服,也不因此消耗自己。

其次,我们无法完全脱离系统,但可以“选择性参与”。在必须参与的领域遵守规则,同时坚决保护那些不被系统逻辑入侵的空间。教育和成长的目标不是让人们活在真空里,而是帮他们建立强大的内心免疫系统。

在TOPHER看来,虽然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系统,但可以选择以什么姿态自处。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不是向上攀爬金字塔,而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丰盛风景。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抵抗。

PART 1 身处“倦怠社会”

现代人在社媒时代的孤独与迷失等等,成为了当今社会新的病理形态,这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各类型精神疾病。

事实上,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同时,这一问题也并非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一种过量的肯定性。这种“肯定性”是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所导致的暴力。

在备感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

或许在韩炳哲所撰写的《倦怠社会》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韩炳哲是“哲学界新星”,他回归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

在《倦怠社会》一书中,韩炳哲强调,我们的竞争性、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再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这种态度一度导致人们变得焦虑和歇斯底里,大家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韩炳哲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可以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发掘一种新的可能,以求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一隅风景。另外,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一个人们相互关注,彼此亲密的友邻社会。

与此同时,他还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感受到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因为,对于生病的社会而言,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图片

荐书:《倦怠社会》

作者:[德] 韩炳哲

译者:王一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见识城邦

PART 2 如何面对“精英傲慢”体系?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s33988306.jpg

荐书:《精英的傲慢》

作者: [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漫游者

副标题: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译者: 曾纪茂

PART 3 打破社会的“区分”系统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s28349305.jpg

荐书:《区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原作名: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译者: 刘晖

PART 4 诚实面对自我

“把……作为方法”可以说是这些年来学术圈最为流行的话语之一,体现出一种反思性的趣味:人们研究的并不仅仅是对象本身,而是借助对这个对象的认知、理解,反思更深远的意义。

尽管这早已平常化了,但“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提法还是不免让人耳目一新,因为以往能用来“作为方法”的其实无一例外都是“他者”(the other),是借异质存在来反思自我,而“把自己作为方法”则意味着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自我中包含了他者,并对这样一个多元自我拉开距离观察,这本身就需要一种极强的反思能力。

在此隐含着一个问题:“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人或许本能地把它看作是一个自足的概念,更是无法拆解的整体,但如今,相当一部分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已达成共识:“我”其实并不存在,那本身就是一种建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近些年来我日渐意识到,大到一种文明、一个国家的进步,小到个人的成长,到了一定阶段,自己就会变成最大的障碍。你原先的某个特质,会决定你能走多远。正因此,反思是必要的,不然就很难再往前了。

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本书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s33683876.jpg

荐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作者: 项飙 /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副标题: 与项飙谈话

PART 5 找到内生动力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告诉我该走哪条路吗?”柴郡猫回答:“这得看你要去哪儿。”转换到职场环境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提前选好指明方向的目标,那么行为就会毫无目的性。

很多人常常会设定目标,比如一天要背100个单词,1个月要减10斤,要快速找到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但往往总是停留在设定阶段,却止步于行动。

为什么有的人杀伐决断,行动力爆表?但轮到自己时却总是无法坚持?从想到做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如何才能科学有效激发自驱力,把手头的事情一件一件做成?这一切恐怕都要依赖于内生动力。

作者艾利特·菲什巴赫基于近20年的动机学研究成果,提出【内生动力】这一概念,他强调唯有调用内生动力,我们才能不费力地获得行动力。本书提出具体实操方法,带领我们一步一步掌握“成事”的科学法则。

作者认为,目标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工具,它不仅指引着具体的方向,而且会拉动我们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正如老话说的“眼睛要看着方向”,设定目标应该是种抱负而非苦差。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最终收益而不是付出的成本去锁定目标,比如把目标设为“找到工作”而不是“申请工作”,“买房子”而不是“攒首付”。 找到工作和买房子都是期望的结果,填工作申请表和攒首付则是实现这些结果的必要手段。 实现目标让人兴奋,而实现目标的手段让人感觉只是苦差。

其次,设定抽象目标。想象下你正在努力找一份新工作。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目标说成是 “探索职业机会” 或 “读招聘启事提交申请”,这是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说法:“读招聘启事” 具体在说你如何寻找职业机会,而 “探索职业机会” 则抽象解释了你为什么要读招聘启事。 虽然都是同一目标,但第一种说法显然比第二种更有驱动力,因为抽象描述强调的是行动背后的意义。

最后,你需要分清楚趋向型目标和回避性目标。“做什么”的目标叫“趋向型目标”,因为它明确了努力接近的理想状态,“不做什么”的目标叫“回避型目标”,因为它促使我们远离希望避免的状态。在不同的情境中,趋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各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过以上小tips,职场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及时调整目标的设定,从而让自己迅速调整状态,更好的实现目标。

图片

荐书:《内生动力》

作者:【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译者:冯晓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这场被符号与流量裹挟的社会游戏中,

我们或许无法轻易改变规则的设定,

却始终保有选择如何参与的自由。

当我们学会在系统的夹缝中,

当我们不为他人表演,

只为自己活着,

就已经赢得了最珍贵的胜利。

这种清醒而坚韧的生存方式,

恰恰是对当下评价体系最有力的回应:

它告诉我们,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喧嚣的中心,

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此刻,

在每一次遵从内心的选择里。

愿我们都能不被流量的符号所困,

不为单一的标准所累,

也愿我们拥有可以自由呼吸的天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