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慧三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慧三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智慧大田、智慧渔场、设施农业”为核心的“智慧三场”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耕作方式与村民生活。

金秋时节,走进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中国联通智慧农业军团示范基地在这里播下的“智慧种子”,已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丰硕的收获。以“智慧大田、智慧渔场、设施农业”为核心的“智慧三场”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耕作方式与村民生活。

李家村的村民惊喜地发现,“靠数据种地、凭科技增收”的新路子越走越宽,鼓起来的不仅是钱袋子,更是振兴乡村的澎湃信心和可持续动力。

“千里眼管田” 打工种地两不误

“以前种玉米,最怕病虫害找上门。有时候叶子发黄,分不清是缺水还是生虫,等折腾明白,庄稼早就受了损。现在有了‘AI植保员’,手机一拍就知道问题在哪,按‘药方’防治,今年玉米亩产比去年多了近200斤!”村民迟凤娇拿着刚收割的玉米,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智慧大田的赋能下,李家村的农田仿佛装上了“天眼”和“触手”,农作物病虫害识别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了10倍以上。依托黑龙江联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智能体”,以及田间部署的气象站、虫情测报仪、智能灌溉阀门等物联网设备,农户可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态:土壤墒情不足时,智能灌溉系统自动补水;虫情测报仪监测到害虫踪迹,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防治建议。数据显示,智慧大田覆盖区域的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5%~20%,农产品优质率提升至95%以上,既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又保障了农产品的生态安全。

更让村民们拍手称快的是,“千里眼管田”成为了现实。即便远在他乡打工,点开手机APP,自家田地的苗情、墒情便一目了然。指尖轻触,灌溉设备应声启动。“农忙时节再也不用火急火燎往回赶了!”村民李建国的话语里透着轻松,“手机上点点划划就能管好地,打工种地两不误,这日子,美!”

虾肥稻也壮 智慧系统显神通

步入李家村的虾稻共生基地,水下视觉系统正实时传输着小龙虾的活动画面,智能投料机按照设定的时间精准投喂,水质监测仪24小时守护着水体质量。“过去养小龙虾,全靠人工巡塘,夜里也得起来看水位、测水质,累不说,还容易出纰漏。现在有了智慧养殖场系统,一人能管10亩塘,小龙虾存活率和水稻产量都上去了。”负责养殖基地的村民高志强感慨道。

在科技加持下,“稻护虾、虾肥稻”的生态种养模式迸发出“1+1>2”的惊人能量。智慧系统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平衡大师,精准调控着水位、水质,营造小龙虾的“理想家园”。结果令人振奋:小龙虾存活率从传统养殖的60%左右跃升至85%以上,单个虾更是个个“膘肥体壮”,平均增重10~15克!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则是水稻天然的“营养餐”,孕育出的稻米粒粒饱满、香气浓郁,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算算账,心里更甜了!”村民张桂兰满脸喜色,“今年我家5亩虾稻田,小龙虾卖了近4万元,水稻卖了2万多元,比单纯种水稻多赚了3万多元!”

据李家村党支部书记高信介绍,全村目前已发展虾稻共生2600余亩,带动合作社和农户50余户,每个农户增收4万~5万元。智慧养殖场不仅让“一水两用、一亩双收”从设想变为现实,更让李家村的虾稻产品打出了品牌,不少外地收购商主动上门订货,产品根本不愁卖。

全流程智管 种植轻松又高产

李家村的智慧设施种植园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卷膜器随温度自动卷合,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输送养分,一幅“科技护航、四季丰产”的设施农业图景徐徐展开。

“以前种大棚蔬菜,全靠凭感觉调温浇水,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半夜还得起来查看棚内情况,累得够呛,产量还不稳定。”参与设施农业项目的村民王秀兰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棚里装了智能设备,手机上就能看到温湿度、土壤肥力,系统还会自动提醒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施肥,今年第一茬黄瓜就比去年多收了3000多斤,品质也更好,收购价每斤还高了5毛钱。”

李家村的智慧设施种植园,依托中国联通提供的技术支持,构建了“环境监测+智能调控+精准种养”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棚室均配备温湿度传感器、CO₂浓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设备,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通过AI算法分析后,自动启动卷膜机、水肥机等设备:当棚内温度高于28℃时,卷膜器开启实现通风降温;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水肥一体化系统按作物需求精准滴灌施肥,避免水资源与肥料的浪费。数据显示,智慧设施种植使蔬菜灌溉用水减少40%,化肥使用量降低25%,而作物生长周期缩短15%,亩均产量提升30%以上。

七大场景赋能 智慧农业全链条初现

“如果说智慧三场是给农户送‘工具’,那‘指挥中心’就是为李家村搭建了‘产业升级平台’示范标杆。”联通(黑龙江)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智能装备总监王薇表示。

如今依托中国联通智慧农业军团示范基地这一载体,李家村已建成智慧旱田生态种植、智慧设施种植、智慧水田虾稻共生、智慧渔场小龙虾养殖、智慧养猪场、智能农机装备、指挥调度中心七大示范场景,形成了覆盖“种、养、管、收”全链条的智慧农业体系。

在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七大场景的运行数据:智慧旱田的玉米长势、智慧渔场的小龙虾产量、智能农机的作业轨迹……“通过这个中心,我们能实时掌握全村智慧农业的运行情况,哪个场景需要调整,哪个环节需要优化,都能精准把控。”高信说。目前,七大场景已累计接待周边村镇考察学习50余次,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带动松北区乃至哈尔滨市的智慧农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国联通持续为李家村提供技术更新和人员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户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农人”;村委会则负责组织农户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协调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政企双方的紧密合作,让“智慧三场”模式不仅能落地,更能“扎根生长”。如今的李家村,已从过去的“传统农业村”蜕变为“智慧农业示范村”,未来还将继续拓展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村民,绘就乡村振兴的更美画卷。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智慧三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智慧农业

  • 第四届数贸会|黑龙江携34家数字企业亮相数贸会
  •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希望腹地先行,为中美地方交往鼓劲加油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慧三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智慧大田、智慧渔场、设施农业”为核心的“智慧三场”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耕作方式与村民生活。

金秋时节,走进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中国联通智慧农业军团示范基地在这里播下的“智慧种子”,已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丰硕的收获。以“智慧大田、智慧渔场、设施农业”为核心的“智慧三场”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耕作方式与村民生活。

李家村的村民惊喜地发现,“靠数据种地、凭科技增收”的新路子越走越宽,鼓起来的不仅是钱袋子,更是振兴乡村的澎湃信心和可持续动力。

“千里眼管田” 打工种地两不误

“以前种玉米,最怕病虫害找上门。有时候叶子发黄,分不清是缺水还是生虫,等折腾明白,庄稼早就受了损。现在有了‘AI植保员’,手机一拍就知道问题在哪,按‘药方’防治,今年玉米亩产比去年多了近200斤!”村民迟凤娇拿着刚收割的玉米,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智慧大田的赋能下,李家村的农田仿佛装上了“天眼”和“触手”,农作物病虫害识别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了10倍以上。依托黑龙江联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智能体”,以及田间部署的气象站、虫情测报仪、智能灌溉阀门等物联网设备,农户可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态:土壤墒情不足时,智能灌溉系统自动补水;虫情测报仪监测到害虫踪迹,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防治建议。数据显示,智慧大田覆盖区域的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5%~20%,农产品优质率提升至95%以上,既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又保障了农产品的生态安全。

更让村民们拍手称快的是,“千里眼管田”成为了现实。即便远在他乡打工,点开手机APP,自家田地的苗情、墒情便一目了然。指尖轻触,灌溉设备应声启动。“农忙时节再也不用火急火燎往回赶了!”村民李建国的话语里透着轻松,“手机上点点划划就能管好地,打工种地两不误,这日子,美!”

虾肥稻也壮 智慧系统显神通

步入李家村的虾稻共生基地,水下视觉系统正实时传输着小龙虾的活动画面,智能投料机按照设定的时间精准投喂,水质监测仪24小时守护着水体质量。“过去养小龙虾,全靠人工巡塘,夜里也得起来看水位、测水质,累不说,还容易出纰漏。现在有了智慧养殖场系统,一人能管10亩塘,小龙虾存活率和水稻产量都上去了。”负责养殖基地的村民高志强感慨道。

在科技加持下,“稻护虾、虾肥稻”的生态种养模式迸发出“1+1>2”的惊人能量。智慧系统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平衡大师,精准调控着水位、水质,营造小龙虾的“理想家园”。结果令人振奋:小龙虾存活率从传统养殖的60%左右跃升至85%以上,单个虾更是个个“膘肥体壮”,平均增重10~15克!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则是水稻天然的“营养餐”,孕育出的稻米粒粒饱满、香气浓郁,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算算账,心里更甜了!”村民张桂兰满脸喜色,“今年我家5亩虾稻田,小龙虾卖了近4万元,水稻卖了2万多元,比单纯种水稻多赚了3万多元!”

据李家村党支部书记高信介绍,全村目前已发展虾稻共生2600余亩,带动合作社和农户50余户,每个农户增收4万~5万元。智慧养殖场不仅让“一水两用、一亩双收”从设想变为现实,更让李家村的虾稻产品打出了品牌,不少外地收购商主动上门订货,产品根本不愁卖。

全流程智管 种植轻松又高产

李家村的智慧设施种植园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卷膜器随温度自动卷合,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输送养分,一幅“科技护航、四季丰产”的设施农业图景徐徐展开。

“以前种大棚蔬菜,全靠凭感觉调温浇水,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半夜还得起来查看棚内情况,累得够呛,产量还不稳定。”参与设施农业项目的村民王秀兰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棚里装了智能设备,手机上就能看到温湿度、土壤肥力,系统还会自动提醒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施肥,今年第一茬黄瓜就比去年多收了3000多斤,品质也更好,收购价每斤还高了5毛钱。”

李家村的智慧设施种植园,依托中国联通提供的技术支持,构建了“环境监测+智能调控+精准种养”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棚室均配备温湿度传感器、CO₂浓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设备,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通过AI算法分析后,自动启动卷膜机、水肥机等设备:当棚内温度高于28℃时,卷膜器开启实现通风降温;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水肥一体化系统按作物需求精准滴灌施肥,避免水资源与肥料的浪费。数据显示,智慧设施种植使蔬菜灌溉用水减少40%,化肥使用量降低25%,而作物生长周期缩短15%,亩均产量提升30%以上。

七大场景赋能 智慧农业全链条初现

“如果说智慧三场是给农户送‘工具’,那‘指挥中心’就是为李家村搭建了‘产业升级平台’示范标杆。”联通(黑龙江)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智能装备总监王薇表示。

如今依托中国联通智慧农业军团示范基地这一载体,李家村已建成智慧旱田生态种植、智慧设施种植、智慧水田虾稻共生、智慧渔场小龙虾养殖、智慧养猪场、智能农机装备、指挥调度中心七大示范场景,形成了覆盖“种、养、管、收”全链条的智慧农业体系。

在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七大场景的运行数据:智慧旱田的玉米长势、智慧渔场的小龙虾产量、智能农机的作业轨迹……“通过这个中心,我们能实时掌握全村智慧农业的运行情况,哪个场景需要调整,哪个环节需要优化,都能精准把控。”高信说。目前,七大场景已累计接待周边村镇考察学习50余次,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带动松北区乃至哈尔滨市的智慧农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国联通持续为李家村提供技术更新和人员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户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农人”;村委会则负责组织农户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协调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政企双方的紧密合作,让“智慧三场”模式不仅能落地,更能“扎根生长”。如今的李家村,已从过去的“传统农业村”蜕变为“智慧农业示范村”,未来还将继续拓展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村民,绘就乡村振兴的更美画卷。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智慧三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