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2018年至2024年,长三角以5.58%的年均增速跑赢全国0.2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比从23.9%提升至24.6%,6年贡献全国近1/4经济增量;“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从6席扩至9席,占据全国1/3席位。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增长极,正站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关键节点。
然而,对标巴黎、东京、纽约等国际顶级都市圈,长三角中心城市辐射力、要素流动效率、功能网络协同性等仍存明显差距。界面新闻记者从10月10日召开的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获悉,《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已于近期印发,并给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
在上述研讨会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指出,国际先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可凝练为“四个有”:有规划、有立法、有机制、有聚焦。
他研究发现:巴黎大区通过立法保障统一行动,破解跨区域协调难题;东京都市圈依托常态化协同机制推动资源精准配置;纽约大都市圈则以“重点突破”策略集中资源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反观长三角,虽已形成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中心格局,但在规划传导、立法赋能、机制协同等方面仍显薄弱。
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长三角区域现有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其中,上海大都市圈覆盖14城,2024年GDP总量接近法国,但人均仅3万美元,不足东京都市圈(6.11万美元)的一半,不到纽约都市圈(11.5万美元)的30%。
在张忠伟看来,长三角都市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体量,但其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中心城市能级有待提升,要素流动效能需进一步强化。
他还提及,尽管长三角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形态,但其功能网络的建设仍然需要加强,包括关键节点的建设完善、轴带支撑作用的强化以及空间网络效应的释放。长三角都市圈虽然有规划指引,但规划的传导体系还需要加强,需加强规划实施的工作体系和规划落地的要素保障。虽然有机制框架,但长三角协同推进的力度还需要加强,应增多横向协商,同时完善立法赋能。
针对上述短板,《行动方案》以3年为周期推出30项具体举措,提出共建协调发展“一个群”、共织基建互联“一张网”、共铸科创产业“一条链”、共促市场服务“一站享”、共下开放合作“一盘棋”、共用生态共保“一把尺”、共推民生共享“一张卡”,每一项任务均直指现实痛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分析,当前长三角新兴产业供应链距离已压缩至20-60公里,但跨城协同仍受限于行政分割。他建议,需通过”多中心多枢纽"体系强化空间协同,例如依托虹桥、东方枢纽等功能性节点,推动交通、产业、城镇一体化规划。
“这些枢纽不仅是物理节点,更是要素配置的枢纽,能有效释放网络效应,提升都市圈整体效率。”郑德高称。
产业同时应与人口、交通、城镇纳入一体化规划,郑德高指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教育、医疗、政务等共享实践已初见成效,未来需进一步扩大选择自由权,让人才在都市圈内无障碍流动。
针对规划落地难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提出“战略-空间-行动”框架。他强调,需重点解决“实施难”问题:一方面,推动空间布局协同、标准衔接、时序同步,将行动共识纳入各市项目库;另一方面,划分“大都市区-联动协同区-区域协作区”三个圈层,通过高铁、城际铁路网络强化与上海主城区的快速通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集成集聚。
从“万亿城市”数量占全国1/3,到人均GDP向国际都市圈看齐;从要素流动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长三角都市圈的进阶之路,既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引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责任所在。
张忠伟认为:要探索破解影响都市圈更多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把《行动方案》实施好,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