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平安守护者丨赵诗惠: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平安守护者丨赵诗惠: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

从保险行业的 “钻石标杆”到公益路上的“温暖践行者”,赵诗惠用17年专业和8年坚守,诠释着“责任”与“爱心”的重量。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的生动写照。

文丨刘骥翱

在鸡西,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在保险行业深耕17年,用专业为客户筑起8.7亿保障的“安全墙”;她投身公益8年,带领团队走遍偏远村镇,为近300户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她就是平安保险鸡西支公司营业部经理、“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组长赵诗惠。

17年专业沉淀,执着铸就口碑

“2009 年加入平安,今年已是第 17 个年头。” 回忆起在保险行业的历程,赵诗惠的语气中满是坚定。从外勤业务员到如今百钻经理人,她用十余年管理经验和持续稳定的业绩,诠释着“专业”二字的重量。​

在平安,赵诗惠创下了连续 146 个月钻石职级的亮眼成绩,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业绩稳定标杆”。“累计给客户送去8.7亿的保障,服务客户保单数量达 1780件”,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她对保险事业的执着与付出。此外,作为平安五星级讲师,她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同行,助力团队共同成长。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份成绩时,赵诗惠坦言:“保险不是简单的销售,而是为客户提前抵御风险。每一份保单,都是一份责任,我必须对得起客户的信任。” 正是这份对责任的坚守,让她在保险领域站稳脚跟,也为后续的公益之路埋下了伏笔。​

公益活动现场照片 赵诗惠(左1)

公益初心的“意外萌发”

赵诗惠的公益之路,始于一场意外的救助。“第一次做公益,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孩子。”她回忆道,当时听说有个孩子因父母均为智障,在家中被意外烧伤,急需救治。得知消息后,她立刻在团队早会上发起筹款,短时间内就凑齐1.4万余元送到医院,还协助孩子转至哈尔滨接受更好的治疗。​

这次救助让赵诗惠深刻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意义,也让她的公益初心逐渐萌芽。此后,她开始带领营业部20余人的团队,自发投身公益事业:去条件艰苦的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水果、棉服,现场包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到孤儿院,给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用陪伴温暖他们的童年。​

“我们这份工作,对养老、生病这些事会更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困难群体的不易。”赵诗惠说,正是保险工作带来的共情力,让她更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从自发组织到加入“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她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

公益活动现场照片 赵诗惠(右1)

8年坚守,惠及近300户困难家庭

“每周都盼着我们去,看到他们吃上饺子时的笑容,再累也值得。”谈及 8 年公益经历,赵诗惠的眼中满是温情。如今,她作为“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 的小组长,和团队成员一起,将公益的触角延伸到鸡西偏远的村、镇、屯,累计资助近300户困难家庭。​

这支地方性公益团队的运作模式,充满了“接地气”的温暖:200 余人的公益群里,100 多位核心成员每周自愿捐款,30元、50元、100 元…… 点滴爱心汇聚成帮扶基金;团队会提前安排专人走访,确认困难家庭情况,确保资助精准到位;每到节日,他们会送去肉、月饼、水果等物资,还会整理旧衣物,让困难户自主挑选;遇到智障人士,他们会帮忙洗头、理发;遇到贫困家庭的孩子,会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甚至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参与,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照

8年里,赵诗惠见过太多令人心疼的场景:“有的家庭连个凳子都没有,屋顶都快塌了;有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跟着生病的老人相依为命。”其中,一个单眼男孩的故事让她印象深刻。男孩父亲在井下工作时意外去世,母亲和姥姥家的人搬走,只剩70岁生病的奶奶照顾他。赵诗惠不仅经常送去衣物、书包,还带自己的孩子和他相处。如今,18岁的男孩已能做服务生养活奶奶,这让她倍感欣慰:“看到他能自力更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东北的冬天,大雪封路是常事,他们每次都要带着铁锹,遇到积雪就下车铲雪,实在开不动车,就提着物资步行前往。“冬天他们更需要帮助,而且他们也惦记着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赵诗惠的话语朴实却动人。​

受助家庭的房间内部

保险与公益的“双向奔赴”

在赵诗惠看来,保险与公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做公益时,我看到太多因病致贫的家庭。如果他们之前有足够的保险保障,或许就不会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这一发现,让她更加坚定了“用保险守护客户”的初心。​

她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做保险,就是在风险来临前,给客户送去保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们有团队,能一起帮更多人抵御风险,避免更多家庭陷入困境。”在她看来,保费不分大小,“哪怕是几百块钱的保险,也能帮客户解决一些问题”。曾经,她为一位79岁的大姨自费办理意外险卡折,大姨的两个儿子,一个患矽肺病无法工作,一个患癌症,母子三人靠挖山野菜售卖糊口度日。赵诗惠看着这位大姨每日在这种环境下劳作,认为尽一份微薄之力给老人多一点保障也好放心,大姨握着她的手感动得连连称谢,后来每次团队去看她,她都会握着大家的手,送出去好远好远。这份认可,让她更加坚信 “保险也是一种变相的公益”。​

公益活动现场合影

8年公益经历,也让赵诗惠的心态和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我更注重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帮助更多人。”同时,她还带动客户和团队成员参与公益,有的客户会带着孩子一起走访困难家庭,孩子看到那些贫困家庭的情况,回来都掉眼泪,说:“妈妈,我再也不乱花钱了,我要攒零花钱,下次去的时候也买东西献爱心。”赵诗惠自豪的说到:“这其实是最好的教育。做公益不仅帮助了别人,还教育了下一代。这就特别值。我也会带我的儿女去参与公益,我女儿从6岁开始,我就带她去,儿子也是,带他们去感受真的不一样。面对生病的老人,他们也不嫌弃,还会主动握手,那些老太太都特别开心,这样对孩子特别好,我家孩子现在不嫌弃脏,也不嫌弃生病的人。孩子一直在一个环境中生活难免过于自我。你不带着他们去看看、去感受,他们就觉得生活本来就该那么好,等他们亲眼看到那些困难,才会明白生活不易。”

赵诗惠儿子参与公益活动

在谈及未来的公益计划,赵诗惠表示,会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前提下,继续坚持公益事业。“如果有能力,想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公益团队,需要 10 多个骨干成员,负责走访、管钱、采购物资等工作。” 她希望能感染更多人加入公益,让温暖传递得更远。​

从保险行业的 “钻石标杆”到公益路上的“温暖践行者”,赵诗惠用17年专业和8年坚守,诠释着“责任”与“爱心”的重量。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的生动写照。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平安守护者丨赵诗惠: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

从保险行业的 “钻石标杆”到公益路上的“温暖践行者”,赵诗惠用17年专业和8年坚守,诠释着“责任”与“爱心”的重量。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的生动写照。

文丨刘骥翱

在鸡西,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在保险行业深耕17年,用专业为客户筑起8.7亿保障的“安全墙”;她投身公益8年,带领团队走遍偏远村镇,为近300户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她就是平安保险鸡西支公司营业部经理、“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组长赵诗惠。

17年专业沉淀,执着铸就口碑

“2009 年加入平安,今年已是第 17 个年头。” 回忆起在保险行业的历程,赵诗惠的语气中满是坚定。从外勤业务员到如今百钻经理人,她用十余年管理经验和持续稳定的业绩,诠释着“专业”二字的重量。​

在平安,赵诗惠创下了连续 146 个月钻石职级的亮眼成绩,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业绩稳定标杆”。“累计给客户送去8.7亿的保障,服务客户保单数量达 1780件”,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她对保险事业的执着与付出。此外,作为平安五星级讲师,她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同行,助力团队共同成长。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份成绩时,赵诗惠坦言:“保险不是简单的销售,而是为客户提前抵御风险。每一份保单,都是一份责任,我必须对得起客户的信任。” 正是这份对责任的坚守,让她在保险领域站稳脚跟,也为后续的公益之路埋下了伏笔。​

公益活动现场照片 赵诗惠(左1)

公益初心的“意外萌发”

赵诗惠的公益之路,始于一场意外的救助。“第一次做公益,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孩子。”她回忆道,当时听说有个孩子因父母均为智障,在家中被意外烧伤,急需救治。得知消息后,她立刻在团队早会上发起筹款,短时间内就凑齐1.4万余元送到医院,还协助孩子转至哈尔滨接受更好的治疗。​

这次救助让赵诗惠深刻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意义,也让她的公益初心逐渐萌芽。此后,她开始带领营业部20余人的团队,自发投身公益事业:去条件艰苦的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水果、棉服,现场包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到孤儿院,给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用陪伴温暖他们的童年。​

“我们这份工作,对养老、生病这些事会更敏感,所以更能体会困难群体的不易。”赵诗惠说,正是保险工作带来的共情力,让她更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从自发组织到加入“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她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

公益活动现场照片 赵诗惠(右1)

8年坚守,惠及近300户困难家庭

“每周都盼着我们去,看到他们吃上饺子时的笑容,再累也值得。”谈及 8 年公益经历,赵诗惠的眼中满是温情。如今,她作为“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 的小组长,和团队成员一起,将公益的触角延伸到鸡西偏远的村、镇、屯,累计资助近300户困难家庭。​

这支地方性公益团队的运作模式,充满了“接地气”的温暖:200 余人的公益群里,100 多位核心成员每周自愿捐款,30元、50元、100 元…… 点滴爱心汇聚成帮扶基金;团队会提前安排专人走访,确认困难家庭情况,确保资助精准到位;每到节日,他们会送去肉、月饼、水果等物资,还会整理旧衣物,让困难户自主挑选;遇到智障人士,他们会帮忙洗头、理发;遇到贫困家庭的孩子,会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甚至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参与,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周国公益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照

8年里,赵诗惠见过太多令人心疼的场景:“有的家庭连个凳子都没有,屋顶都快塌了;有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跟着生病的老人相依为命。”其中,一个单眼男孩的故事让她印象深刻。男孩父亲在井下工作时意外去世,母亲和姥姥家的人搬走,只剩70岁生病的奶奶照顾他。赵诗惠不仅经常送去衣物、书包,还带自己的孩子和他相处。如今,18岁的男孩已能做服务生养活奶奶,这让她倍感欣慰:“看到他能自力更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东北的冬天,大雪封路是常事,他们每次都要带着铁锹,遇到积雪就下车铲雪,实在开不动车,就提着物资步行前往。“冬天他们更需要帮助,而且他们也惦记着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赵诗惠的话语朴实却动人。​

受助家庭的房间内部

保险与公益的“双向奔赴”

在赵诗惠看来,保险与公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做公益时,我看到太多因病致贫的家庭。如果他们之前有足够的保险保障,或许就不会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这一发现,让她更加坚定了“用保险守护客户”的初心。​

她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做保险,就是在风险来临前,给客户送去保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们有团队,能一起帮更多人抵御风险,避免更多家庭陷入困境。”在她看来,保费不分大小,“哪怕是几百块钱的保险,也能帮客户解决一些问题”。曾经,她为一位79岁的大姨自费办理意外险卡折,大姨的两个儿子,一个患矽肺病无法工作,一个患癌症,母子三人靠挖山野菜售卖糊口度日。赵诗惠看着这位大姨每日在这种环境下劳作,认为尽一份微薄之力给老人多一点保障也好放心,大姨握着她的手感动得连连称谢,后来每次团队去看她,她都会握着大家的手,送出去好远好远。这份认可,让她更加坚信 “保险也是一种变相的公益”。​

公益活动现场合影

8年公益经历,也让赵诗惠的心态和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我更注重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帮助更多人。”同时,她还带动客户和团队成员参与公益,有的客户会带着孩子一起走访困难家庭,孩子看到那些贫困家庭的情况,回来都掉眼泪,说:“妈妈,我再也不乱花钱了,我要攒零花钱,下次去的时候也买东西献爱心。”赵诗惠自豪的说到:“这其实是最好的教育。做公益不仅帮助了别人,还教育了下一代。这就特别值。我也会带我的儿女去参与公益,我女儿从6岁开始,我就带她去,儿子也是,带他们去感受真的不一样。面对生病的老人,他们也不嫌弃,还会主动握手,那些老太太都特别开心,这样对孩子特别好,我家孩子现在不嫌弃脏,也不嫌弃生病的人。孩子一直在一个环境中生活难免过于自我。你不带着他们去看看、去感受,他们就觉得生活本来就该那么好,等他们亲眼看到那些困难,才会明白生活不易。”

赵诗惠儿子参与公益活动

在谈及未来的公益计划,赵诗惠表示,会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前提下,继续坚持公益事业。“如果有能力,想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公益团队,需要 10 多个骨干成员,负责走访、管钱、采购物资等工作。” 她希望能感染更多人加入公益,让温暖传递得更远。​

从保险行业的 “钻石标杆”到公益路上的“温暖践行者”,赵诗惠用17年专业和8年坚守,诠释着“责任”与“爱心”的重量。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用专业护佑幸福,以爱心传递温暖”的生动写照。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