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空天地海”、商业航天起势!青岛破局深空应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空天地海”、商业航天起势!青岛破局深空应用

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在于能否上天,更在于如何落地——而青岛,正以“空天地海”之合力,破局深空应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海之路。

文|王雅柳

当“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烟台海阳划破长空,黄海之滨的青岛,也正以另一种姿态悄然落子商业航天。

这片曾以海洋经济闻名的区域,不再满足于仰望星空,而要成为卫星数据落地、航天技术融合的“应用场”。

近日,《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提出6方面18条具体措施。根据这份蓝图,到2027年,山东将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在这幅宏大的产业画卷中,青岛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落子:从“海洋之城”到“空天地海”协同

山东已初步形成涵盖火箭卫星制造、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的较完整产业体系。在全省商业航天布局中,青岛的角色定位清晰而关键:不仅要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更要发挥上合示范区优势,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商业航天桥头堡。

这一战略定位,与青岛的产业基因深度契合。国家深海基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网络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这正是青岛打通深空应用链路的基础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也为航天应用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幅达24.2%。中车四方等龙头企业的精密制造能力,为航天零部件制造与卫星应用装备奠定根基。

图片来源:摄图网

驱动:产业与科研双翼并举

青岛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底气,源于其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与雄厚的科研资源。

空客直升机总装线项目的落户,让青岛拥有了欧洲以外首条H135型直升机总装线;万丰钻石DA50固定翼飞机的下线,进一步夯实了通航产业基础。这些高端制造项目所锤炼的精密工艺与系统集成能力,成为航天技术转化为可靠应用装备的底层支撑。

在空天信息领域,青岛的步伐更加坚定。

2024年2月,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由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运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两年内将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的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

在商业航天核心环节,青岛同样涌现出具备全链条能力的企业。例如,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国测海遥,不仅拥有从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到数据智能处理的完整技术体系,其自主规划、分辨率高达0.3米的“国测星座”也预计于2026年一季度首星发射,将成为青岛叩响深空应用之门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岛,29所高等院校和5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构成了强大的创新基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航天相关学科,与崂山实验室、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平台形成联动,推动卫星导航、空间材料等技术的成果转化。

在此基础上,《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卫星应用+AI”发展,对通过专业评测的卫星应用大模型给予每个不超过100万元奖补,为应用破局再添政策动能。

破局:从“技术试验场”到“应用示范区”

商业航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来实现。《若干措施》为青岛指明三条路径:参与液体火箭贮箱制造、开展“城市星链”建设、深化卫星数据开发应用。

在卫星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层面,青岛已先行探路,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通过“5G+自动化”技术,使桥吊单机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十三次刷新世界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自主研发系统,堆场翻倒率降低5.14%,单箱能耗较传统码头下降20%——数字背后,是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深度转化。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航天技术正在赋能城市治理。

作为全国首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建设试点,青岛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了覆盖九大生命线工程的监测体系。平台一期接入各类智能感知设备16675台,试运行期间已成功处置多起安全隐患。

从港口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青岛正将“上天”的技术,转化为“落地”的价值。

深蓝与深空的对话

青岛的商业航天故事,本质上是一场海洋文明与太空文明的对话。

这座向来以海洋经济著称的城市,正在将她的蓝色基因注入商业航天新赛道。国家深海基地的科研积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技术储备,为“空天地海”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

在山东商业航天的宏大叙事中,青岛选择了一条务实的路径——不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布局,而是聚焦卫星应用特色,将航天技术与海洋经济、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深度融合。

这一选择,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多元可能。

如今,当火箭的尾焰照亮烟台的夜空,青岛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参与这场空天盛宴。这座城市给出的答案是: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在于能否上天,更在于如何落地——而青岛,正以“空天地海”之合力,破局深空应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海之路。

潮起胶州湾,星耀黄海空。青岛的航天新篇章,正待起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青岛港

  • 斯年智驾再次中标威海港国际客滚无人驾驶采购项目
  • 鲁股观察 | 山东远洋启动IPO辅导,山东省港口集团能否迎来第四家上市公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空天地海”、商业航天起势!青岛破局深空应用

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在于能否上天,更在于如何落地——而青岛,正以“空天地海”之合力,破局深空应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海之路。

文|王雅柳

当“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烟台海阳划破长空,黄海之滨的青岛,也正以另一种姿态悄然落子商业航天。

这片曾以海洋经济闻名的区域,不再满足于仰望星空,而要成为卫星数据落地、航天技术融合的“应用场”。

近日,《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提出6方面18条具体措施。根据这份蓝图,到2027年,山东将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在这幅宏大的产业画卷中,青岛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落子:从“海洋之城”到“空天地海”协同

山东已初步形成涵盖火箭卫星制造、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的较完整产业体系。在全省商业航天布局中,青岛的角色定位清晰而关键:不仅要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更要发挥上合示范区优势,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商业航天桥头堡。

这一战略定位,与青岛的产业基因深度契合。国家深海基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网络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这正是青岛打通深空应用链路的基础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也为航天应用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幅达24.2%。中车四方等龙头企业的精密制造能力,为航天零部件制造与卫星应用装备奠定根基。

图片来源:摄图网

驱动:产业与科研双翼并举

青岛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底气,源于其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与雄厚的科研资源。

空客直升机总装线项目的落户,让青岛拥有了欧洲以外首条H135型直升机总装线;万丰钻石DA50固定翼飞机的下线,进一步夯实了通航产业基础。这些高端制造项目所锤炼的精密工艺与系统集成能力,成为航天技术转化为可靠应用装备的底层支撑。

在空天信息领域,青岛的步伐更加坚定。

2024年2月,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由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运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两年内将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的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

在商业航天核心环节,青岛同样涌现出具备全链条能力的企业。例如,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国测海遥,不仅拥有从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到数据智能处理的完整技术体系,其自主规划、分辨率高达0.3米的“国测星座”也预计于2026年一季度首星发射,将成为青岛叩响深空应用之门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岛,29所高等院校和5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构成了强大的创新基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航天相关学科,与崂山实验室、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平台形成联动,推动卫星导航、空间材料等技术的成果转化。

在此基础上,《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卫星应用+AI”发展,对通过专业评测的卫星应用大模型给予每个不超过100万元奖补,为应用破局再添政策动能。

破局:从“技术试验场”到“应用示范区”

商业航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来实现。《若干措施》为青岛指明三条路径:参与液体火箭贮箱制造、开展“城市星链”建设、深化卫星数据开发应用。

在卫星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层面,青岛已先行探路,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通过“5G+自动化”技术,使桥吊单机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十三次刷新世界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自主研发系统,堆场翻倒率降低5.14%,单箱能耗较传统码头下降20%——数字背后,是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深度转化。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航天技术正在赋能城市治理。

作为全国首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建设试点,青岛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了覆盖九大生命线工程的监测体系。平台一期接入各类智能感知设备16675台,试运行期间已成功处置多起安全隐患。

从港口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青岛正将“上天”的技术,转化为“落地”的价值。

深蓝与深空的对话

青岛的商业航天故事,本质上是一场海洋文明与太空文明的对话。

这座向来以海洋经济著称的城市,正在将她的蓝色基因注入商业航天新赛道。国家深海基地的科研积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技术储备,为“空天地海”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

在山东商业航天的宏大叙事中,青岛选择了一条务实的路径——不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布局,而是聚焦卫星应用特色,将航天技术与海洋经济、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深度融合。

这一选择,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多元可能。

如今,当火箭的尾焰照亮烟台的夜空,青岛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参与这场空天盛宴。这座城市给出的答案是: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在于能否上天,更在于如何落地——而青岛,正以“空天地海”之合力,破局深空应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海之路。

潮起胶州湾,星耀黄海空。青岛的航天新篇章,正待起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