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治理“里子”,擦亮“面子”,成都以民生“小事”涵养城市温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治理“里子”,擦亮“面子”,成都以民生“小事”涵养城市温度

大件垃圾有序“退役”,成都精细化治理持续进阶。

文丨李国雄

家中淘汰的旧沙发、坏掉的衣柜、换下的床垫……这些体积庞大、处理棘手的“大件垃圾”,曾是不少成都市民的“头疼事”,不仅难找到合适的处理渠道,随意堆放还容易影响小区环境和邻里和睦,造成消防隐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痛点,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于2025年10月13日至31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发起的大件垃圾免费收运活动,精准回应了这一民生需求。

在服务模式上,这项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对市民需求的细致考量,并非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提供了线上预约与自主投放两种模式,兼顾了不同居民的需求。对于行动不便或没有搬运能力的家庭,通过“天府市民云”或“蓉城清运”微信小程序预约,即可享受从楼上到车上的全程免费服务,即便居住在无电梯的老旧小区也无需担忧,解决了最实际的搬运难题。

“蓉城清运”小程序

对于有能力自行处理的居民,全市2500余个开放的临时投放点则给予了时间上的更多选择与自由。且政策还明确租客与业主享有同等权利,并允许一个家庭一次集中收运多件垃圾,这些安排都考虑到了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居住空间多样的现实情况,使政策的覆盖面更广,更具包容性。

一般而言,大件垃圾的处理问题往往存在于小区内部、楼道角落等相对隐蔽的“里子”区域,容易成为管理的盲点。因此,正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是城市治理从“有”到“优”的关键一步。对于市民生活中那些“不便言说”的烦恼给予制度性的体恤和解决方案,这种对“里子”问题的重视,恰恰擦亮了城市文明的“面子”。

高新区的一处大件垃圾自主投放点

合规、便捷的收运渠道逐渐成为常态,居民便更倾向于选择合作而非违规偷倒,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公众养成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因大件垃圾随意堆放引发的邻里矛盾、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问题,推动治理效能从“被动约束”向“主动参与”提升,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活动的深层价值,更体现在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上。大件垃圾的处理,涉及居民、物业、回收企业、环卫部门等多方主体,单靠任何一方都难以完美解决。城管委牵头组织免费收运活动,实际上是在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协调各方,以政府服务引导市民参与,共同破解治理难题。

这种协同治理机制,不仅高效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在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培育市民的公共精神,增强了社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能力,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对城市管理的认同感大有助益,从而将一个大件垃圾处理难题,转化为凝聚社区共识、激发市民参与热情、提升城市治理韧性的宝贵契机。

武侯区工作人员上门收运

纵观全程,成都此次大件垃圾免费收运活动,既是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的具体行动,也是垃圾分类政策深入人心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建设、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具体实践。

当然,集中收运活动有其时效性,而大件垃圾的产生是持续性的。因此,成都市城管委此举,更在于构建一个长效、可持续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所提供的宝贵实践样本和民意基础。

天府新区开展大件垃圾便民收运宣传

家中的旧沙发、老衣柜,承载过家庭的温暖记忆,其“退役”过程不该是居民的烦恼。收运车辆载着旧物平稳离去,留下的不仅是整洁的社区空间,更是居民心中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城市的文明与温度,恰恰就体现在如何处理好一件件旧物、一桩桩“小事”里,在有序的新陈代谢中,保持一座城市持久的活力与宜居的魅力,这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应有的题中之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治理“里子”,擦亮“面子”,成都以民生“小事”涵养城市温度

大件垃圾有序“退役”,成都精细化治理持续进阶。

文丨李国雄

家中淘汰的旧沙发、坏掉的衣柜、换下的床垫……这些体积庞大、处理棘手的“大件垃圾”,曾是不少成都市民的“头疼事”,不仅难找到合适的处理渠道,随意堆放还容易影响小区环境和邻里和睦,造成消防隐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痛点,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于2025年10月13日至31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发起的大件垃圾免费收运活动,精准回应了这一民生需求。

在服务模式上,这项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对市民需求的细致考量,并非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提供了线上预约与自主投放两种模式,兼顾了不同居民的需求。对于行动不便或没有搬运能力的家庭,通过“天府市民云”或“蓉城清运”微信小程序预约,即可享受从楼上到车上的全程免费服务,即便居住在无电梯的老旧小区也无需担忧,解决了最实际的搬运难题。

“蓉城清运”小程序

对于有能力自行处理的居民,全市2500余个开放的临时投放点则给予了时间上的更多选择与自由。且政策还明确租客与业主享有同等权利,并允许一个家庭一次集中收运多件垃圾,这些安排都考虑到了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居住空间多样的现实情况,使政策的覆盖面更广,更具包容性。

一般而言,大件垃圾的处理问题往往存在于小区内部、楼道角落等相对隐蔽的“里子”区域,容易成为管理的盲点。因此,正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是城市治理从“有”到“优”的关键一步。对于市民生活中那些“不便言说”的烦恼给予制度性的体恤和解决方案,这种对“里子”问题的重视,恰恰擦亮了城市文明的“面子”。

高新区的一处大件垃圾自主投放点

合规、便捷的收运渠道逐渐成为常态,居民便更倾向于选择合作而非违规偷倒,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公众养成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因大件垃圾随意堆放引发的邻里矛盾、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问题,推动治理效能从“被动约束”向“主动参与”提升,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活动的深层价值,更体现在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上。大件垃圾的处理,涉及居民、物业、回收企业、环卫部门等多方主体,单靠任何一方都难以完美解决。城管委牵头组织免费收运活动,实际上是在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协调各方,以政府服务引导市民参与,共同破解治理难题。

这种协同治理机制,不仅高效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在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培育市民的公共精神,增强了社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能力,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对城市管理的认同感大有助益,从而将一个大件垃圾处理难题,转化为凝聚社区共识、激发市民参与热情、提升城市治理韧性的宝贵契机。

武侯区工作人员上门收运

纵观全程,成都此次大件垃圾免费收运活动,既是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的具体行动,也是垃圾分类政策深入人心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建设、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具体实践。

当然,集中收运活动有其时效性,而大件垃圾的产生是持续性的。因此,成都市城管委此举,更在于构建一个长效、可持续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所提供的宝贵实践样本和民意基础。

天府新区开展大件垃圾便民收运宣传

家中的旧沙发、老衣柜,承载过家庭的温暖记忆,其“退役”过程不该是居民的烦恼。收运车辆载着旧物平稳离去,留下的不仅是整洁的社区空间,更是居民心中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城市的文明与温度,恰恰就体现在如何处理好一件件旧物、一桩桩“小事”里,在有序的新陈代谢中,保持一座城市持久的活力与宜居的魅力,这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应有的题中之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