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药行业仍在面临着估值体系的重塑,亚太药业一则7亿元定增公告,如惊雷般划破资本市场的谨慎预期。
亚太药业易主后,便推动向新控股股东星浩控股的全额定增方案——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实力背书,更以“入主即加码”的雷霆速度,为这家老牌仿制药企的创新转型按下“快进键”,其背后暗藏的产业资本与创新管线深度绑定逻辑,正撕开医药行业估值重构的新缺口。
7亿定增背后的战略密码:从“资本输血”到“产业造血”的闭环
在多数药企定增面临“认购冷淡”“折价发行”的当下,亚太药业此次定增的两大核心特质,足以颠覆市场对传统药企转型的惯性认知:全额关联认购+募资100%聚焦新药研发。
新控股股东星浩控股将包揽全部不超过7亿元定增份额,这一操作在A股医药板块近三年定增案例中也实属罕见。数据显示,2022-2024年医药行业定增项目中,实控人关联方全额认购的比例不足5%,多数项目依赖外部机构投资者,且常伴随“募资缩水”风险。而亚太药业此次定增不仅无“缩水”担忧,更以“溢价收购后即刻加码”的连贯动作,打破“资本套利”的质疑——邱中勋先生此前受让股权已经投入了约9亿元,如今再砸7亿,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强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传递出的战略决心堪称“教科书级别”。
令市场更加振奋的是,近7亿元的募集资金的投向将直指创新核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投资新药研发项目,包括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长效和复杂制剂研发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双矛I型、Ⅲ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利培酮微球、LRHR长效制剂、帕金森、双重机制神经疼痛药等产品管线。这种“重研发、轻周转”的资金分配比例,与传统仿制药企“保生产、降成本”的募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据Wind数据,2024年国内仿制药企业定增募资中,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仅28%,而亚太药业此次将资金全部投向“新药研发项目”,直接宣告其从“仿制药代工厂”向“创新药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产业协同破局:药兜网渠道基因如何激活创新药商业化?
此番亚太药业新实控人邱中勋先生的底气,不仅源于资本实力,更来自其掌控的药兜科技所构建的产业生态——这正是此次定增最易被忽视的“隐性价值”,也是亚太药业区别于其他转型药企的核心壁垒。
作为国内医药电商领域的头部玩家,药兜科技具有近千家药企合作资源,代理了优势药品种达1,000多种。药兜科技共合作上游药企等供应商超4,000家,下游商业及终端客户约65万家,自营业务用户数超25万家,平台累计交易规模超650亿元。
从实践来看,药兜科技在医药流通领域具备强大实力和行业影响力。新药研发与可及并重是创新药业务模式闭环的关键,线上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企业通过医药供应链与医疗服务能力的深度融合,以及医疗AI大模型的技术驱动,显著提升创新药的患者可及性,已成为广大药企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可以看到,药兜科技在新药商业化环节能够对公司进行充分赋能,公司在相关环节的核心优势能够在研发、成本、商业化和供应链等方面与亚太药业的新药研发管线形成“黄金互补”。
对此,用一位医药行业资深投资人的话来说:“其他药企的创新药转型是‘单点突破’,而亚太药业是‘研产销闭环作战’,药兜科技的渠道基因让其创新药从研发之初就具备‘商业化确定性’,这是7亿定增最核心的估值溢价逻辑。”
管线拆解:构成“创新突围+现金流保障”的双轮驱动格局
市场对亚太药业的关注,最终需落回到管线的“硬实力”上。此次定增聚焦的两大核心产品,恰好构成“创新突围+现金流保障”的双轮驱动格局,精准解决传统药企转型的“致命痛点”。
1.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国内进度领先,瞄准蓝海市场
该项目属于1类创新药项目,其价值不仅在于“创新”,更在于其对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
目前,我国溶瘤病毒领域经过十余年的鼓励与政策指导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深化。从现实来看,神经母细胞瘤、原发性肝癌、小细胞肺癌、食管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的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存在显著的未满足需求。权威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相关抗肿瘤生物药所布局的适应症在中国与美国的总市场容量约达1,60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亚太药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瞄准现有疗法无法覆盖的患者群体,尤其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进展的中晚期病例,具备改变当前治疗格局的潜力,有望填补相关领域靶向与免疫治疗的空白。
目前来说,亚太药业双矛I型FIC抗肿瘤生物药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前研究预计于2025年12月完成;其美国IND申请已于2024年2月获得FDA批准,中国IND于2024年10月获CDE批准,2024年10月已启动针对3个实体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双矛Ⅲ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已经完成药效验证阶段,中国IND申报已经受理。
2.多发性骨髓瘤药物B0050:高端仿制药中的“稀缺品”,已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
当下国家产业政策环境鼓励发展改良型新药,力争实现改良和创新并举。改良型新药作为重要分支,在提升药物疗效、缩短研发周期及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同时,改良型新药是将多靶点、多机制、已有临床联用经验的药物开发为复方制剂,因而更容易在临床试验中证明其安全/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相比于单方制剂,复方药物具备增效减毒的临床治疗优势,细分品种市场份额增速更快。
目前,亚太药业这种“仿创结合”的新药研发布局,能够较好的解决创新药研发“烧钱久、回报慢”的问题,形成“现金流-研发投入-管线产出”的良性循环。
以多发性骨髓瘤药物B0050项目为例,相关药物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参考同类型,施贵宝原研胶囊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2021年销售额高达128亿美元,可单用或与多种抗肿瘤化学、生物药联用,市场基础非常广阔。
目前,亚太药业药物B0050采用全球独家缓释制剂,通过延长释放时间维持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血液毒性。其缓释片与原研速释胶囊相比,Cmax降低67%,可减少停药或降剂量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这一特色进一步体现了其在安全性优化和疗效提升方面的潜力。目前进度来看,多发性骨髓瘤药物B0050已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目前该药物已授权4个专利。
估值重构:从“仿制药估值陷阱”到“创新药溢价通道”的切换
7亿定增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资金注入,更在于为亚太药业打开“估值重构”的大门——这正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核心逻辑。
在此之前,亚太药业作为传统仿制药企,估值长期受制于集采政策,市盈率维持在15-20倍,远低于创新药企业40-60倍的平均水平。而此次定增后,公司的估值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切换。
上述医药行业资深投资人更是直言:“市场对亚太药业的估值分歧,本质是对‘转型确定性’的分歧。而星浩控股全额认购定增、药兜科技渠道赋能、管线进度明确这三大因素,已将‘转型确定性’拉满,接下来就是估值向价值的回归过程。”
当然,风险同样存在。创新药研发的“黑天鹅”始终是悬顶之剑——临床失败、审批延迟等问题都可能打乱估值节奏。但亚太药业的优势在于,其管线布局已通过“多靶点+多阶段”分散风险:多个新药处于临床前阶段,覆盖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即使单一项目受挫,也不会动摇整体转型根基。
结语:7亿定增只是开始,产业资本重塑医药估值新规则
新实控人邱中勋先生及控股股东星浩控股“入主即出手”的7亿定增,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资本运作,实则是产业资本深度改造传统药企的“范本”——它证明,医药行业的转型不再是“单点创新”,而是“资本+产业+管线”的系统性工程。
对于亚太药业而言,此次定增只是转型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借助药兜科技渠道加速管线商业化,如何建立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将决定其能否真正从“老牌仿制药企”蜕变为“创新药新锐”。
而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亚太药业的案例或许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在集采常态化与创新药研发门槛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单纯依靠内部积累的转型已难以为继,“产业资本注入+渠道资源赋能+管线精准布局”的组合模式,将成为传统药企突破估值困局的“金钥匙”。
资本市场的目光已聚焦于此——这场始于7亿定增的转型战役,不仅关乎亚太药业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可能成为改写医药行业估值规则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