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冬储”传统遇冷?哈尔滨秋菜市场观察:价格亲民,囤货者少,习俗正被重新定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冬储”传统遇冷?哈尔滨秋菜市场观察:价格亲民,囤货者少,习俗正被重新定义

哈尔滨市发改委价费管理部门统计显示,2025年秋菜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半,降幅超过40%的品种有白菜、大头菜、红萝卜、青萝卜和大葱。

文丨白杨

十月的哈尔滨,清晨气温已接近零度。在道里区安字片的一处秋菜销售点,65岁的张阿姨仔细地挑选着白菜,她计划购买50棵白菜、100斤土豆和50斤大葱。“虽然孩子们都说冬天买菜方便,但几十年习惯了,不囤些菜心里不踏实。”张阿姨的经历,代表了许多哈尔滨老年市民的普遍心态。

部分家属区内囤放晾晒的白菜与大葱

与此同时,在平房区南厂联盟街道的早市内,38岁的刘晓明只购买了十颗白菜。“主要是为了腌酸菜,算是一种季节性的生活仪式。”他告诉界面黑龙江,现在冬季新鲜蔬菜供应充足,大规模囤菜已无必要。

“今年白菜价格比去年便宜,但囤菜的人明显少了。”在平房区早市经营蔬菜生意十余年的菜农王师傅向界面黑龙江表示。

他的观察得到了数据的支撑。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发改委价费管理部门统计显示,2025年秋菜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半,降幅超过40%的品种有白菜、大头菜、红萝卜、青萝卜和大葱。

秋菜价格普遍走低,产量高是主因

在平房区联盟街道的早市上,清晨6点多就已熙熙攘攘。装满白菜、大葱和土豆的小货车沿着街道依次排列,菜农们掀开盖在菜上的棉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白菜真便宜,一斤才五毛多。”一位拉着小车购买秋菜的阿姨边挑白菜边说。哈尔滨市发改委价费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9月30日,9种秋菜平均售价每斤0.79元,较去年同期呈现“8降1升”态势。10月3日的监测数据中,“老三样”价格基本稳定,土豆每斤0.93元,白菜0.58元,大葱0.62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葱降价尤为明显。

菜贩刘师傅告诉界面黑龙江:“今年秋菜产量高,来市场卖菜的人也多,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他指着车上剩下的大葱说,“这些葱品相很好,但就是卖不上价。”

平房区市场上堆放的大葱和土豆

产量增加的同时,秋菜消费需求却在分化。

今年黑龙江省天气条件适宜,雨水丰沛,秋菜产量明显提高。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充足,为价格下行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秋菜集中上市期间的市场竞争加剧,进一步压低了价格。

在道里区安静街道,一位菜农向界面黑龙江描述:“我们都是集中进城,有的凌晨三四点钟便进入市场等待。”这种集中上市、全天候蹲守的销售方式,在短期内形成了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超市渠道的加入则成为影响价格体系的新变量。部分超市的白菜售价较市场菜摊要低,超市凭借规模议价优势降低采购价格,最终将这种价格优势传导至零售终端,对传统秋菜销售渠道形成了一定压力。

冬储行为显现清晰代际分层

深入观察哈尔滨秋菜市场,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费行为按年龄分层的现象。

60岁以上老年人仍然保持大量囤菜的习惯,总采购量多在百斤以上;40-59岁中年群体采购量适度,兼具实用性和仪式感;而40岁以下年轻群体则普遍表现为“体验式购买”,单次采购量集中在二三十斤。

市民正在清理购买的大葱

这种分化背后,是消费观念和经济理性的差异。从纯粹经济角度计算,考虑到储存损耗和冬季蔬菜价格差异,大量囤菜的实际节省有限。

此外,与超市相比,传统早市和市场仍是秋菜销售的主要渠道。2025年,哈尔滨市城管局划定了544处秋菜销售疏导区域,其中包括约358条秋菜销售疏导街路和186个秋菜销售便民服务点。这些疏导点每日从早5时营业至晚20时,既方便了菜农销售,也满足了市民的购买需求。

秋菜销售规范疏导区域

“划定标线后摊位整齐,价格也公道,买菜更放心了。”一位正在买菜的市民表示。

在道里区安字片秋菜销售点,界面黑龙江遇到了正在采购的市民崔先生。他今年只购买了二十棵白菜和十五斤大葱,“主要是为了腌点酸菜,体验一下传统生活味道,不大量囤货了”。崔先生的购买行为,代表了不少中年市民的选择。

产业在转型中寻找新出路

面对市场变化,秋菜产业自身也在经历深刻转型。一些蔬菜合作社开始尝试品种改良,引入高附加值品种,瞄准细分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秋菜的销售渠道也在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早市、临时销售点和超市外,部分菜农通过微信群组建立客户关系,实现线上接单、线下配送的新型销售模式。“我建立了1个客户群,可以提前预定,第二天直接送到楼下。”一位在平房区建安街附近摆摊销售的菜贩表示。

晚间的秋菜销售点

从经济效率角度考量,传统囤菜行为确实面临着现代物流体系和冬季蔬菜供应充足的挑战。价格下降短期内有利于消费者,但长期来看,需要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利润空间,以确保市场健康运行。

然而,秋菜市场的韧性恰恰体现在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计算,老年群体的价格敏感性、中年群体的传统延续需求、年轻群体的体验消费,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行为差异,揭示了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演变路径。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促进市场效率的同时保护地域文化特色,成为需要平衡的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冬储”传统遇冷?哈尔滨秋菜市场观察:价格亲民,囤货者少,习俗正被重新定义

哈尔滨市发改委价费管理部门统计显示,2025年秋菜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半,降幅超过40%的品种有白菜、大头菜、红萝卜、青萝卜和大葱。

文丨白杨

十月的哈尔滨,清晨气温已接近零度。在道里区安字片的一处秋菜销售点,65岁的张阿姨仔细地挑选着白菜,她计划购买50棵白菜、100斤土豆和50斤大葱。“虽然孩子们都说冬天买菜方便,但几十年习惯了,不囤些菜心里不踏实。”张阿姨的经历,代表了许多哈尔滨老年市民的普遍心态。

部分家属区内囤放晾晒的白菜与大葱

与此同时,在平房区南厂联盟街道的早市内,38岁的刘晓明只购买了十颗白菜。“主要是为了腌酸菜,算是一种季节性的生活仪式。”他告诉界面黑龙江,现在冬季新鲜蔬菜供应充足,大规模囤菜已无必要。

“今年白菜价格比去年便宜,但囤菜的人明显少了。”在平房区早市经营蔬菜生意十余年的菜农王师傅向界面黑龙江表示。

他的观察得到了数据的支撑。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发改委价费管理部门统计显示,2025年秋菜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半,降幅超过40%的品种有白菜、大头菜、红萝卜、青萝卜和大葱。

秋菜价格普遍走低,产量高是主因

在平房区联盟街道的早市上,清晨6点多就已熙熙攘攘。装满白菜、大葱和土豆的小货车沿着街道依次排列,菜农们掀开盖在菜上的棉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白菜真便宜,一斤才五毛多。”一位拉着小车购买秋菜的阿姨边挑白菜边说。哈尔滨市发改委价费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9月30日,9种秋菜平均售价每斤0.79元,较去年同期呈现“8降1升”态势。10月3日的监测数据中,“老三样”价格基本稳定,土豆每斤0.93元,白菜0.58元,大葱0.62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葱降价尤为明显。

菜贩刘师傅告诉界面黑龙江:“今年秋菜产量高,来市场卖菜的人也多,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他指着车上剩下的大葱说,“这些葱品相很好,但就是卖不上价。”

平房区市场上堆放的大葱和土豆

产量增加的同时,秋菜消费需求却在分化。

今年黑龙江省天气条件适宜,雨水丰沛,秋菜产量明显提高。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充足,为价格下行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秋菜集中上市期间的市场竞争加剧,进一步压低了价格。

在道里区安静街道,一位菜农向界面黑龙江描述:“我们都是集中进城,有的凌晨三四点钟便进入市场等待。”这种集中上市、全天候蹲守的销售方式,在短期内形成了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超市渠道的加入则成为影响价格体系的新变量。部分超市的白菜售价较市场菜摊要低,超市凭借规模议价优势降低采购价格,最终将这种价格优势传导至零售终端,对传统秋菜销售渠道形成了一定压力。

冬储行为显现清晰代际分层

深入观察哈尔滨秋菜市场,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费行为按年龄分层的现象。

60岁以上老年人仍然保持大量囤菜的习惯,总采购量多在百斤以上;40-59岁中年群体采购量适度,兼具实用性和仪式感;而40岁以下年轻群体则普遍表现为“体验式购买”,单次采购量集中在二三十斤。

市民正在清理购买的大葱

这种分化背后,是消费观念和经济理性的差异。从纯粹经济角度计算,考虑到储存损耗和冬季蔬菜价格差异,大量囤菜的实际节省有限。

此外,与超市相比,传统早市和市场仍是秋菜销售的主要渠道。2025年,哈尔滨市城管局划定了544处秋菜销售疏导区域,其中包括约358条秋菜销售疏导街路和186个秋菜销售便民服务点。这些疏导点每日从早5时营业至晚20时,既方便了菜农销售,也满足了市民的购买需求。

秋菜销售规范疏导区域

“划定标线后摊位整齐,价格也公道,买菜更放心了。”一位正在买菜的市民表示。

在道里区安字片秋菜销售点,界面黑龙江遇到了正在采购的市民崔先生。他今年只购买了二十棵白菜和十五斤大葱,“主要是为了腌点酸菜,体验一下传统生活味道,不大量囤货了”。崔先生的购买行为,代表了不少中年市民的选择。

产业在转型中寻找新出路

面对市场变化,秋菜产业自身也在经历深刻转型。一些蔬菜合作社开始尝试品种改良,引入高附加值品种,瞄准细分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秋菜的销售渠道也在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早市、临时销售点和超市外,部分菜农通过微信群组建立客户关系,实现线上接单、线下配送的新型销售模式。“我建立了1个客户群,可以提前预定,第二天直接送到楼下。”一位在平房区建安街附近摆摊销售的菜贩表示。

晚间的秋菜销售点

从经济效率角度考量,传统囤菜行为确实面临着现代物流体系和冬季蔬菜供应充足的挑战。价格下降短期内有利于消费者,但长期来看,需要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利润空间,以确保市场健康运行。

然而,秋菜市场的韧性恰恰体现在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计算,老年群体的价格敏感性、中年群体的传统延续需求、年轻群体的体验消费,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行为差异,揭示了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演变路径。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促进市场效率的同时保护地域文化特色,成为需要平衡的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