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近日,轩竹生物(轩竹生物-B02575.HK)正式登陆港交所,发售6733.35万股H股,募集资金总额7.8亿港元。截至当日收盘,轩竹生物股价报26.30港元/股,日涨幅达126.72%,市值突破百亿港元。
轩竹生物系四环医药(00460.HK)分拆上市子公司,这意味着来自山东的四环医药董事局主席车冯升再度收获一个IPO。公开信息显示,车冯升出生于1962年,山东人,作为四环医药共同创办人、董事局主席,以50亿元财富值位列2024胡润百富榜第1019位。
此次成功上市标志着四环医药历时三年的分拆计划终于落地,也为国内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资本路径。
资本路径的转折:从科创板到港交所
轩竹生物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完成合计超14亿元A、B轮融资后,四环医药首次启动分拆计划,于2022年9月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据公开信息,该公司当时拟募资24.7亿元,历经两轮问询后,于2024年5月撤回IPO申请,随后在同年11月转战港交所递表。
这一资本路径的转变反映了不同市场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接纳程度差异。港交所18A规则为无收入、无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上市通道,而科创板的审核标准更关注企业的稳定盈利能力和市场成熟度。
轩竹生物的经营业绩或是其转换战场的关键因素。在2023、2024年度及今年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9万元、3009.4万元、255.9万元,净利润-3.01亿元、-5.56亿元、-6550万元。连续亏损的财务状况更符合港交所18A的包容性上市条件。
从申请科创板到转战港股,轩竹生物仅用了六个月时间,这一高效的资本运作路径展现了管理层对资本市场规则的精准把握。
四环医药的战略布局:从收购到分拆
轩竹生物与四环医药的渊源可追溯至十四年前。轩竹生物始建于2008年,彼时通过位于济南的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2012年,四环医药收购山东轩竹的其余股权,至此,轩竹生物成为四环医药的全资附属公司。
这一收购决策体现了四环医药长期布局创新药研发的战略眼光。通过将轩竹生物纳入麾下,四环医药从传统仿制药业务向创新药领域拓展,实现了业务结构的多元化。
股权结构方面,据企查查显示,四环医药直接及通过轩竹(香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持有轩竹生物49.13%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车冯升为实际控制人。
除控股股东外,持公司股权5%以上股东还包括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及持股平台天津振轩医药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分别为13.52%、6.96%。
此次分拆上市后,四环医药仍保持对轩竹生物的控股地位,同时通过资本市场释放了创新药研发板块的价值,实现了资产增值。
研发投入与产品管线:三款新药的商业潜力
轩竹生物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但其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招股书显示,在2023、2024年度及今年一季度,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2.39亿元、1.86亿元、5300万元。
公司几乎所有净亏损来自于研发活动产生的成本。这种投入模式在创新药企中颇为常见,前期大量资金用于药物研发,期待未来通过药品商业化实现回报。
轩竹生物主要从事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创新药业务,专注于消化、肿瘤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多个治疗领域。目前,公司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五个已获IND批准。
报告期内,轩竹生物所实现收入均来自于其首款获批药品KBP-3571,该产品于2023年6月收到国家药监局的NDA批准,2023年11月开始商业化。
KBP-3571作为公司首款商业化产品,其市场表现对于轩竹生物未来现金流至关重要。2024年全年3009.4万元的收入显示该产品已初步获得市场认可。
公司产品管线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领域,这些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轩竹生物的未来增长提供了潜在空间。
生物科技企业的资本抉择:港股18A成为主流选择
轩竹生物的成功上市为其他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参考案例。从科创板撤回申请后迅速转战港股并获通过,凸显港交所18A规则的优势。
港股18A规则自2018年推出以来,已助力近80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成为中国创新药企融资的重要渠道。这一规则允许未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与创新的结合。
轩竹生物上市首日126.72%的涨幅也反映出市场对生物科技板块的看好。投资者对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药企保持高度热情,尽管这些企业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13.52%,体现了政府产业基金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支持。这种“政府基金+市场资本”的模式为创新药研发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对于轩竹生物而言,港股上市不仅是融资渠道,更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公司未来吸引国际资本、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从“烧钱”研发到可持续商业化
轩竹生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公司需要将研发管线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实现从“烧钱”到自我造血的转变。
招股书显示,轩竹生物在2023、2024年度及今年一季度均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主要来自于研发活动产生的成本。随着更多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公司需要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开拓。
公司拥有超过十种在研药物资产,涵盖多个治疗领域,这种多元化布局有助于分散风险。但如果主要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持续的资金压力。
港股上市募集的7.8亿港元将为轩竹生物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关键产品的研发、其他候选药物的研发、增强商业化及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营运资金。
对于四环医药而言,轩竹生物的成功分拆上市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加速创新药研发,实现母子公司协同发展,将是车冯升及其团队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