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涛
金秋十月,凉爽舒适,枣庄辣子鸡美食文化城中人声鼎沸。
10月17日,2025枣庄第九届辣子鸡美食文化消费季盛大开幕,主题“做优产业链条·共享文化盛宴”的背后,是枣庄将一道家常菜打造成百亿元级富民产业的雄心。从百人炒鸡表演到非遗展演,从云厨可视工厂到直播带货,这场消费季成为枣庄城市转型的生动注脚。

从清末由枣庄御厨巧心创制,“鸡香飘十里,客坐十里外”的辣子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枣庄,辣子鸡“家家会做、店店能炒、人人喜食”。
2016年,枣庄被授予“中国辣子鸡之乡”的荣誉;2021年,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入选第五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又成功入选《2024地标美食产业化精选案例集》,同年“枣庄孙枝鸡”被授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称号;2025枣庄第九届辣子鸡美食文化消费季开幕式上,市中区被授予枣庄“中国辣子鸡之乡”文化消费活动永久会址……这道承载乡愁的美食,如今正成为枣庄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枣庄选择辣子鸡作为城市名片,并非偶然。据统计,枣庄3万余家餐馆因它而兴,4000万只雄鸡因它而旺,2万余亩皱皮辣椒因它而红,带动全产业链销售额突破50亿元。一盘鲜香爽辣的辣子鸡,不仅带动餐饮、物流、文旅等相关行业就业超万人,更形成了“一鸡兴、百业旺”的集群效应。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枣庄构建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努力。在市政府引导下,枣庄形成了“一产筑基、二产赋能、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产层面,枣庄聚焦食材标准化。枣庄辣子鸡的灵魂在于“枣庄皱皮辣椒”和“枣庄孙枝鸡”,食材的独特性是这条产业链的根基。
枣庄孙枝鸡曾因生长周期长、数量有限制约产业发展。通过市中区引导国企参与、招引龙头民企落地,联合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孙枝鸡种群繁育效率显著提升。市中区还投资1.5亿元在孟庄镇建设了枣庄孙枝鸡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项目,推广统一供苗、供料、防疫、服务、回收、销售“六统一”管理模式,建成山东省首家全自动化福利养殖舍,带动68家规模养殖场完成升级改造。

与之搭档的枣庄皱皮辣椒,同样经历了从散户种植到标准化生产的蜕变。目前枣庄在市中区西王庄镇等5个核心乡镇建设了2万余亩皱皮辣椒种植基地,年产量超过8000万斤,为辣子鸡产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灵魂辣味”。
二产层面,标准化生产让传统风味实现规模化跃迁。枣庄建成现代化的中央厨房产业园,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开发出即热、即烹、即食三大系列产品,依托云厨可视工厂,实现日加工整鸡1500只、工业化炒制8000斤的产能,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

三产层面,以“品牌”守护产业长久发展。如果枣庄辣子鸡产业处于小企业、小饭店、小作坊模式,那么将会导致菜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品牌的长期发展;如果枣庄辣子鸡产业处于“有餐饮无规模,有消费无产业,有品类无品牌”的阶段,那么缺乏强有力的头部品牌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事实上,枣庄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枣庄与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签订《“枣庄辣子鸡”区域公用品牌框架协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辣子鸡产业驶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目前,“枣庄辣子鸡”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估达39.8亿元,已成为鲁菜极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品牌。


从家常菜到规模化产业集群,枣庄辣子鸡的蜕变,是城市转型的缩影。百人炒鸡的铁锅阵蒸腾着的,不仅是辣子鸡的香气,更是城市澎湃发展的豪情。
一盘辣子鸡,燃的是千年灶火,滚烫着枣庄人的厚道;香的是百家滋味,传承着市中人的激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