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周志
作为一个长期依赖资本运作、缺乏实体经营根基的“壳”公司,在内部资金、管理、渠道全面崩盘,叠加外部行业寒冬和实控人涉案的多重致命打击下,其试图在不足三个月内创造奇迹的“保壳”之战,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正在奋力自救的上海贵酒,再遭致命一击。
日前,上海贵酒(股票简称:*ST岩石)披露了一则诉讼进展。依据判决书内容,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贵酒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使用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已具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贵酒”。
一纸判决,相当于直接摘掉其“贵酒”招牌,原本就深陷泥淖的处境愈发艰难。
此外,判决还要求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被告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贵州贵酒集团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418.85万元。这笔赔偿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上海贵酒的现金流压力。
商标权败诉,叠加今年4月收到的退市风险警示,上海贵酒再度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雪上加霜
在业内看来,此次商标败诉绝非“赔钱就能了事”。知趣咨询总经理、酒类分析师蔡学飞指出,败诉对上海贵酒带来的挑战远超品牌更名本身,实则是其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危机。
他进一步解释,在产品体系上,其贵酿等核心产品线均深度绑定“贵酒”标识,判决意味着这些主力产品的包装、宣传材料需立即报废替换,不仅产生巨额沉没成本,更导致产品身份认知瞬间归零,在激烈的市场中陷入“无名可称”的窘境。
“此外,一旦渠道信心因资金链断裂、返利无法兑现而濒临崩塌,此次败诉将彻底击穿经销商对品牌合法性与长期经营的最后信任,加速渠道逃离与市场萎缩,短期内难以恢复,从而对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此次诉讼案并非上海贵酒风波的开端,其自身早已问题重重。
自2024年9月11日实控人韩啸因关联公司海银财富涉嫌非法集资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上海贵酒各类问题接踵而至,公司摇摇欲坠。
首先是债务危机浮出水面。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贵酒流动负债合计14.17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为2.52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74.38%,远超行业22.05%的平均水平。同期,公司货币资金仅1538.71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474.28万元,偿债能力严重堪忧。
其次是诉讼潮持续蔓延。今年以来,上海贵酒及其子公司频繁收到多家银行和供应商的诉讼。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该公司累计涉及司法案件超过500起,涉案总金额达2.22亿元。
三是管理层陷入持续动荡。2024年间,公司董事、总经理、董秘、副总等6名核心高管在半年内离职。根据相关公告,副董事长陈琪也于今年5月申请辞职,在未确定董事长职责代行人选之前,其仍暂代相关职责。
这一系列事件,严重打击了经销商与合作伙伴的信心。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贵酒经销商数量从4465家锐减至772家,净减少3693家。而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未再披露经销商数量。
白酒KOL“酒仙张”指出,上海贵酒曾以抵账酒炒作高价,并借助保险模式招募人员销售,这类做法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则表示,上海贵酒败诉后,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失去“贵酒”品牌背书的情况下重建市场信心。
自救乏力
面对风雨飘摇的经营困局,上海贵酒仍在积极自救。
一是通过打折促销加速清库存。2025年上半年,上海贵酒启动大规模低价促销,推出“库存折扣包销计划”,对过去24个月动销不畅的非核心品牌SKU以及临期产品进行折价销售。
酒周志注意到,在其会员中心小程序中,500ml装的天青酿、贵酒匠等产品折扣力度低至2折以下。有经销商表示,部分产品价格近乎“腰斩”,当前售价仅为原价的三分之一。
一位来自河南的经销商表示此前进货价为1050元一箱的上海贵酒君道韶华,现在价格降至480元一箱。
但促销效果有限。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ST岩石的存货周转天数已高达6617.65天,远高于2024年的1669.76天和2023年的479.87天。
二是聚焦B端客户,发力场景化定制产品。上海贵酒陆续推出“企业接待用酒”“股东专属定制酒”“渠道定制礼盒”等场景化产品,意图从定制赛道寻找增长点。
今年公司还专门推出两款股东专属定制酒——“君道贵酿·藏酒”和“上海贵酒国际版万山久9696酒”。但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及市场信任度缺失,客户拓展面临较大阻力。
三是加码线上渠道建设。上海贵酒已进驻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并搭建“日播+专场”的直播体系。据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披露,公司累计开播次数已近百场。不过,酒周志观察发现,其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大多仅为个位数,关注度低迷。
随着“贵酒”名称使用权的终审判决落地,上述产品的变现前景更加不明朗。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超律师告诉酒周志,上海贵酒败诉后,在终审判决前已标注原企业名称的产品,原则上是不能继续使用,判决书往往都会明确停止侵权,停止侵权就包含销毁、回收已经生产、销售的产品。“商业合作可以给清理库存的期限,但判决不会”。也就是说,此前所有标注“上海贵酒”字号的产品均应停止销售。
除经营层面的自救之外,上海贵酒已多次提到引入战略投资者举措以化解财务风险、解决经营困境。就在近期的业绩说明会上,这一进展也备受多位投资者关注,然而,公司相关负责人并未对此作出明确回应。
在詹军豪看来,尽管公司采取了去库存、开发B端客户、加码线上渠道等措施,但行业整体处于“三期叠加”的困难时期,白酒市场量价齐跌,公司又面临资金紧张、实控人案件未明、高管离职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大幅增长。
保“壳”不易
股票披星戴帽后,这家几经更名、素有“A股不死鸟”之称的公司,正面临最为严峻的“保壳”大考。
因业绩触发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岩石股份自今年4月23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根据监管要求,若上海贵酒2025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孰低为准)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将面临终止上市。
从数据上看,上海贵酒与监管“红线”之间差距显著。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仅为2824.96万元,尚不及3亿元营收门槛的十分之一;扣非净亏损虽同比收窄47.27%,但仍达4133.70万元,未能实现扭亏。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司面临的已不仅是业绩压力,更是系统性的生存危机。蔡学飞指出,当前上海贵酒面临着资金枯竭、诉讼缠身、渠道层真空、渠道信心丧失,外部竞争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作为一个长期依赖资本运作、缺乏实体经营根基的“壳”公司,在内部资金、管理、渠道全面崩盘,叠加外部行业寒冬和实控人涉案的多重致命打击下,其试图在不足三个月内创造奇迹的“保壳”之战,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持有相似判断。他表示,上海贵酒已处于全面崩盘边缘,实控人韩啸被依法查处、资金链断裂以及“贵酒”商标侵权败诉等一系列事件,共同将其推向退市危机。
他进一步补充道,该案例也反映出国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整治行业乱象的坚定决心,对企业与品牌而言,要实现健康、良性、有序的发展,必须坚守正道。任何试图通过非法融资、违规集资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发展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尽管形势严峻,市场中仍存有一丝关于“壳价值”的讨论。有观点认为,由于A股白酒上市公司仍属稀缺资源,上海贵酒仍具备一定的“壳”价值。从舍得酒业、皇台酒业等历史案例来看,即便实控人或控股股东陷入困境,公司仍存在引入新投资者的可能性。
然而,这一希望正面临严苛的监管现实。一名证券分析人士指出,自2022年相关部门强调“警惕白酒过度资本化”以来,A股对白酒资产各类形式的上市已加强防范。即便真有酒企有意“借壳”,其监管审批的严格程度也绝不亚于IPO,相关并购方案极可能被否决;即便通过,也可能需承诺不注入资产,导致“借壳”意义大打折扣。
对上海贵酒而言,正面临监管红线、经营困境与资本信心的三重挤压,能否在退市倒计时中找到出路,已成为悬而未决的严峻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