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10月18日,为期四天的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在中华水上古城启幕。
历经十六届沉淀,葫芦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聊城推动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百变葫芦,缤纷夺目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如果深入游走葫芦文化艺术节,你会对这句箴言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古城四条大街上的“千葫百态•葫芦展销会”熙熙攘攘,白皮葫芦、各类葫芦工艺品、葫芦加工工具、葫芦产业衍生品等在这里集中交易、招商推介,走向世界。
在原明清圣旨博物馆,两场展览正在比肩进行。如果说“百葫雅韵•葫芦工艺大赛暨精品荟萃展”,主推大师级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奇葫妙想•葫芦文创大赛作品展”则更加注重独具匠心,主打“文创范”,传递着葫芦文化与现代文创产业的结合,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去“香迷葫•美味街”品聊城地道美食,到“匠心好物•非遗互动市集”玩转,原来非遗可逛、可玩、可买、可体验……
1700余个展位、“葫芦工艺、文创、种植”三大赛事,以及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非遗市集、主题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共同构建起了“销、赛、展、产”四位一体的节庆格局。
当八方来客相聚,聊城顺势推出“遇见聊城•城市观光游”,诚意满满。参展商户可持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览光岳楼、山陕会馆、铁塔博物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东昌府区博物馆等城区内国有景点。而持证外地参展商户更可免费乘坐摩天轮、半价乘坐东昌湖游船,以及享受推荐酒店、餐饮企业的特价优惠。
 
文化“两创”,聊城的机遇
“聊城市将以本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为契机,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农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讲好葫芦故事、传播聊城声音,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葫芦文化艺术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的确,近年来,在文化自信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幕后登台,并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以葫芦文化为代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萌发于传统文化内涵之中的葫芦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作为把玩摆设之用,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赋能农业农村建设。这也是葫芦文化节的初衷、文化“两创”的意义之一。
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劲动能,愈发受到关注。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强劲的聊城,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商朝名相伊尹曾在这里隐居躬耕,教民种谷植桑。在聊城,东阿阿胶有3000多年的技艺传承,茌平圆铃大枣2000多年前就在此栽培,冠县鸭梨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如今的聊城,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用山东省1/18的土地,生产出全省1/10的粮食、1/7的瓜菜菌,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蔬菜第一市”。
近些年,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和村庄民俗,聊城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临清黄河古道古桑树群、莘县香瓜种植系统、山东高庙王朝天椒栽培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列入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坐拥天赋异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然是聊城攻坚的关键。
 
金葫芦:“非遗”的产业化之路
聊城市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充足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土壤、气候造就了质量上乘、久负盛名的葫芦产地。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树立文化“两创”标杆,产业先行是最可能的路径。
聊城东昌府区作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深耕“非遗+农业”融合发展路径,成效显著。
在种植环节,当地通过组建葫芦品种保护与改良小组、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将葫芦种植从“散户副业”升级为“特色农业主业”,种植户达5000余户,种植面积3万余亩,涵盖100余个品种。
在加工环节,通过打造路庄村葫芦产业核心区,东昌府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从“农民”向“非遗技能工”转变,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力,东昌府全区葫芦电商经营户达2000余户,产品远销国内外,年综合效益达26亿元,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
文化传承要延续,文化自信要坚定。文化传承有着保护与传承两层意思的表达。法律法规是保护,传播发扬也是一种保护。
从千葫展销的热闹场景到文创大赛的奇思妙想,从种植加工的标准化升级到“非遗+农业”的深度融合,聊城正将千年农耕文明转化为产业动能。一场从“小葫芦”到“金葫芦”的蝶变,让“非遗”活起来、产业兴起来、乡村富起来,聊城正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