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记忆丨外交旧址变身城市会客厅,哈尔滨百年意大利领事馆焕新藏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记忆丨外交旧址变身城市会客厅,哈尔滨百年意大利领事馆焕新藏故事

砖木结构的墙体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这座建于1924年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在这个秋天悄然换上了新颜。

文丨王芊

哈尔滨市南岗区松花江街85号,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庭院内,游客们举着手机频频拍照。砖木结构的墙体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这座建于1924年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在这个秋天悄然换上了新颜。

从外交场所到文化商业空间,这座老建筑的转型,是哈尔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一个生动样本。它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外交往事:从领事馆到文物保护单位

1916年7月1日,意大利加入《英俄协定》后,在哈尔滨的意大利移民日益增多。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代表部管理侨务。几经迁徙,迁至南岗松花江街85号,这里成为意大利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处领事馆旧址。

该领事馆建于1924年,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作为意大利在东北地区的外交枢纽,它不仅保护在意侨民的利益,更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窗口。

1942年,随着二战局势变化,意大利脱离轴心国,最后一位驻哈尔滨领事受到日本人排挤被迫离开,领事馆随之关闭,结束了其外交使命。

建筑沉默,却见证历史。这座砖木结构、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虽历经战火与时代变迁,主体结构依然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它先后成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部门用房、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和培训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012年,哈尔滨市重新整修现存的十几处外国领事馆旧址,让更多游人了解哈尔滨,熟悉哈尔滨,2013年,这座老建筑得到了一次全面大修,破损部分得到精心修复,往日风韵得以重现。历经百年风霜,它被正式列为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获得了法律的保护。

活化新生:从封闭院落开放式文化商业空间

10月15日,哈尔滨气温接近0度,秋雨蒙蒙,市民们热情不减,松花江街85号院落内,不少市民正在参观展馆,打卡拍照。

作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资产,这处领事馆旧址经过四个多月的筹备,于今年9月30日正式营业,转型为集餐饮、民宿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意大利1923花园公馆。

领事馆主建筑内,展出着来自俄罗斯和朝鲜艺术家的油画作品,院内其余配套建筑被改造为餐厅和民宿,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参观百年老建筑,观赏精美油画,还可以品尝美食。

“此前,这个院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对市民开放。现在,我们将它向公众开放,打造成喧嚣都市中一个静谧花园”,意大利1923花园公馆运营总监陈兆宇向界面黑龙江介绍,“我们基本上恢复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旧址原貌,让大家能够感受当年领事馆在哈尔滨时的状态。”

在改造前,这处院落曾经历多次转型。“最早我们做过艺术馆,后来青岛啤酒租赁了这个院子,做了私人会所和青岛啤酒文化博物馆。”陈兆宇补充道。

如今的运营模式颇具特色:餐厅和民宿作为盈利性项目,同时庭院和展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形成商业与文化传播双赢的格局。

餐厅名为“威尼托”,取自意大利一个城市名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民宿设有11间各具特色的客房,每间都采用欧式装修和老家具陈设,并根据原有房间结构进行个性化设计。

“十一期间,我们的民宿都是满房状态,展馆和整个院落的日均客流量能达到两三千人。目前很受市民和顾客的认可,从产品到价格,再到我们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都受到了好评。”陈兆宇表示。

价值逻辑:老建筑活化的多重效益

历史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创造性转化,它们可以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特色资源。

对建筑本身而言,商业运营为持续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不同于一次性投入的文物保护经费,商业运营产生的稳定收入可以用于建筑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修缮,形成良性循环。

合理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对城市文化而言,这种活化模式让文物“活”在了公众生活中。市民和游客不再是隔着围栏远观,而是可以走进内部,感受空间氛围,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互动中被传播和理解,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可视性与可读性。

对商业发展而言,历史建筑带来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了商业体验的独特性。在松花江街85号,消费者获得的不仅是美食和住宿,还有在百年领事馆内体验的独特感受。

面对冬季哈尔滨的气候特点,项目也有相应规划。“我们会考虑在楼上设置观雪景的区域,晚上灯光亮起后,整个院落会呈现另一种美感。同时也在考虑在院内增加雪雕和冰雕等元素,进一步提升冬季的吸引力。”陈兆宇说。此外,项目还将继续丰富业态,计划引入意大利面包房和文创店,进一步强化意大利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体验。

松花江街85号的成功转型,正吸引着更多投资者关注哈尔滨的老建筑保护与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座百年建筑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不再只是历史的沉默见证者,而是融合过去与现在、连接文化与商业的活跃空间,继续参与着城市的生活与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记忆丨外交旧址变身城市会客厅,哈尔滨百年意大利领事馆焕新藏故事

砖木结构的墙体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这座建于1924年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在这个秋天悄然换上了新颜。

文丨王芊

哈尔滨市南岗区松花江街85号,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庭院内,游客们举着手机频频拍照。砖木结构的墙体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这座建于1924年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在这个秋天悄然换上了新颜。

从外交场所到文化商业空间,这座老建筑的转型,是哈尔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一个生动样本。它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外交往事:从领事馆到文物保护单位

1916年7月1日,意大利加入《英俄协定》后,在哈尔滨的意大利移民日益增多。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代表部管理侨务。几经迁徙,迁至南岗松花江街85号,这里成为意大利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处领事馆旧址。

该领事馆建于1924年,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作为意大利在东北地区的外交枢纽,它不仅保护在意侨民的利益,更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窗口。

1942年,随着二战局势变化,意大利脱离轴心国,最后一位驻哈尔滨领事受到日本人排挤被迫离开,领事馆随之关闭,结束了其外交使命。

建筑沉默,却见证历史。这座砖木结构、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虽历经战火与时代变迁,主体结构依然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它先后成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部门用房、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和培训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012年,哈尔滨市重新整修现存的十几处外国领事馆旧址,让更多游人了解哈尔滨,熟悉哈尔滨,2013年,这座老建筑得到了一次全面大修,破损部分得到精心修复,往日风韵得以重现。历经百年风霜,它被正式列为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获得了法律的保护。

活化新生:从封闭院落开放式文化商业空间

10月15日,哈尔滨气温接近0度,秋雨蒙蒙,市民们热情不减,松花江街85号院落内,不少市民正在参观展馆,打卡拍照。

作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资产,这处领事馆旧址经过四个多月的筹备,于今年9月30日正式营业,转型为集餐饮、民宿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意大利1923花园公馆。

领事馆主建筑内,展出着来自俄罗斯和朝鲜艺术家的油画作品,院内其余配套建筑被改造为餐厅和民宿,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参观百年老建筑,观赏精美油画,还可以品尝美食。

“此前,这个院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对市民开放。现在,我们将它向公众开放,打造成喧嚣都市中一个静谧花园”,意大利1923花园公馆运营总监陈兆宇向界面黑龙江介绍,“我们基本上恢复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旧址原貌,让大家能够感受当年领事馆在哈尔滨时的状态。”

在改造前,这处院落曾经历多次转型。“最早我们做过艺术馆,后来青岛啤酒租赁了这个院子,做了私人会所和青岛啤酒文化博物馆。”陈兆宇补充道。

如今的运营模式颇具特色:餐厅和民宿作为盈利性项目,同时庭院和展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形成商业与文化传播双赢的格局。

餐厅名为“威尼托”,取自意大利一个城市名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民宿设有11间各具特色的客房,每间都采用欧式装修和老家具陈设,并根据原有房间结构进行个性化设计。

“十一期间,我们的民宿都是满房状态,展馆和整个院落的日均客流量能达到两三千人。目前很受市民和顾客的认可,从产品到价格,再到我们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都受到了好评。”陈兆宇表示。

价值逻辑:老建筑活化的多重效益

历史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创造性转化,它们可以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特色资源。

对建筑本身而言,商业运营为持续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不同于一次性投入的文物保护经费,商业运营产生的稳定收入可以用于建筑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修缮,形成良性循环。

合理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对城市文化而言,这种活化模式让文物“活”在了公众生活中。市民和游客不再是隔着围栏远观,而是可以走进内部,感受空间氛围,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互动中被传播和理解,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可视性与可读性。

对商业发展而言,历史建筑带来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了商业体验的独特性。在松花江街85号,消费者获得的不仅是美食和住宿,还有在百年领事馆内体验的独特感受。

面对冬季哈尔滨的气候特点,项目也有相应规划。“我们会考虑在楼上设置观雪景的区域,晚上灯光亮起后,整个院落会呈现另一种美感。同时也在考虑在院内增加雪雕和冰雕等元素,进一步提升冬季的吸引力。”陈兆宇说。此外,项目还将继续丰富业态,计划引入意大利面包房和文创店,进一步强化意大利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体验。

松花江街85号的成功转型,正吸引着更多投资者关注哈尔滨的老建筑保护与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座百年建筑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不再只是历史的沉默见证者,而是融合过去与现在、连接文化与商业的活跃空间,继续参与着城市的生活与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