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拔地而起,集聚近900家高新技术企业、16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领跑安徽省;创新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安徽省区级榜首,以硬核实力稳坐“赛迪创新百强区”全省首位……一组组跃动的数据和亮眼的荣誉,勾勒出合肥蜀山区“全域科创”的澎湃图景,彰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势头。创新是蜀山最鲜明的特质,科创是蜀山最突出的优势。如何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是蜀山区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问”,蜀山区以“全域科创”战略作出有力回答。坚持科技打头阵,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突破,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加速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高能级平台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将创新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科创+城市更新
高能级平台引创新回归都市
“您看到的是我们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构建的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戴上VR头显就能直观看到装置内部运行状态,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安徽可视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杨远帆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科技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
这支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科创团队,攻克了超大规模科学数据实时可视化与交互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中国前沿科技装置的可视化表达,成为业界瞩目的“科学翻译官”。
2023年5月,尚在中国科大攻读博士学位的杨远帆带领一支以在校生为主的团队,入驻了与母校仅一路之隔的“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驿站—科大站。科大站原本是一处地处繁华路段的闲置仓库,蜀山区将其打造成为科创孵化平台,建筑面积约5100平方米,集办公、路演、资本对接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容纳280人同时创业,累计入驻团队50余家,在孵企业25家。
在科大站,杨远帆团队凭借蜀山区提供的免费场地与初创免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将XR/VR技术应用于科研成果转化。依托于科创驿站提供的创业指导和场景对接,迅速打开市场。如今,他们已成功将15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影像,讲述40余位院士的“科研故事”,成为全国知名的“科学翻译官”。回顾创业历程,杨远帆感慨道:“从12个工位到24个工位,再到即将入驻2000平方米办公区,蜀山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
蜀山科创集团负责人表示:“创业团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导向。”他将创业比作马拉松,载体服务如同陪跑的“兔子”,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远。科大站通过提供工商注册、种子基金、融资担保等全方位服务,切实助推初创企业“破壳”成长,让创新载体成为生产力转化的“摇篮”。
在蜀山区老城区,一场“空间革命”正在进行,通过“科创+城市更新”推动空间重构与产业升级,让原本闲置的老厂房、旧楼宇变身为现代化的科创载体。2021年以来,“科里科气”系列科创驿站(科大站、科学岛站、安医大站)、1986科创园、人工智能大厦等一批科创载体在老城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批科技初创企业回归都市,嵌入社区。目前,蜀山区通过“租购改拆留建”等方式,已建成科创载体50余万平方米。
此外,新智造产业园、环境经济产业园等26.7万平方米高能级科创载体也即将建成投用。
“力争到2028年,全区科创载体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实现‘创新源头在哪,载体就建到哪’的布局。”蜀山区政府副区长邓九安介绍。
全要素融合创新体系
创新生态为产业聚动能
走进“科大硅谷”蜀山园硅谷大厦,安徽智地感知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各项数据。“我们研发的智能传感器与监测平台,已在全国多地成功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强博士介绍,依托中国科大核心技术积累,企业实现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产业化。
“蜀山区为我们解决了场地需求、产品验证、资本对接等核心痛点,是我们产品打开市场的关键。”张强博士感慨,“团队从3人发展到33人,从年产值不足百万元到突破2000万元,离不开蜀山区‘保姆式’的服务支持。”
智地感知的成长故事,是蜀山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的缩影。近年来,蜀山区聚力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将高校院所的“智力”、政府部门的“助力”、金融机构的“财力”拧成一股绳,推动“四链”融合,打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有韧性、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整合创新要素,蜀山区组建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专业孵化载体、产业资本、优质科创企业、专家智囊“七位一体”协同联动。目前,已引进来自中国科大等院士及其团队9位(支),新获批市级成果转化中试基地3家、申报省级2家,让实验室里的“科技之花”更快结出产业“果实”。
培育创新氛围,蜀山区举办“机遇蜀山”系列活动,通过峰会论坛、项目路演、特训班等形式,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今年以来,先后在南京、宁波举办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接会,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深度共享,帮助企业“走出去”找市场、“引进来”补链条。在推进成果转化上,成立科技招商与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引入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
科产深度融合
创新能级跃升催生新质生产力
“让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赋能产业发展,是我们推动全域科创的核心目标。”蜀山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蜀山区坚持“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崛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中国环境谷,400余家环境领域企业集聚发展,“四上”企业占比超四成,形成了从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到环保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中贝通信、诚迈科技等近400家软件和人工智能企业扎根生长,覆盖数据、算力、算法、应用全产业链;在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新型储能产业先导区集聚企业23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集聚企业18家,未来产业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
从“实验室”奔向“应用场”,蜀山区的创新成果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改变着生产生活。阳光电源零碳技术研究院落地运行,其研发的新型储能技术已在多个新能源项目中应用;梦克斯航空的火箭整流罩成功护航“谷神星一号”火箭飞天,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上海环交所碳管理体系(合肥)服务中心正式落户,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碳管理服务;清华猛狮智能飞行汽车签约入驻,开启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斯帕斯无人机共享机场试点成功落地,让无人机物流配送从“概念”变为“现实”。
今年以来,“科大硅谷”蜀山园新落地科技企业70家,在园企业总数达344家。国科星通攻克 “单北斗独立解算” 技术,元硕太赫兹将安检技术跨界应用于医疗领域,一批企业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质生产力 “生力军”。
科技创新正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蜀山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逐年攀登。答好时代提出的“创新之问”,对蜀山而言,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当前,蜀山区上下正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昂扬斗志,主动领题、专注破题、全力解题,让创新的旗帜飘扬在产业前沿与城市更新的主战场。在这片日益繁茂的“科创丛林”中,蜀山正以全域科创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