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芊
这位90后年轻女孩是哈尔滨市级非遗传承人、熹禾记主理人韩依孜,她将传统的山东花饽饽与东北人的情感记忆相融合,让这项源自异地的非遗技艺,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从北京的职场转战到家乡的厨房,她的回归与创业,是一场关于亲情、传承与梦想的旅程。

返乡创业,做非遗“守艺人”
人生的转折,有时源于最朴素的牵挂。2018年左右,因母亲身体抱恙,在北京工作的韩依孜毅然决定返乡。然而,回乡意味着离开熟悉的“舒适圈”,面临重新择业或创业的迷茫。
转机出现在2019年。她在互联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花饽饽的视频,彼时国风消费兴起,她敏锐捕捉到传统面食的现代价值。一个创业的念头被点燃了。“我在哈尔滨出生,但我的祖籍是山东,家里一直保留着山东老家的一些生活习惯,年节时妈妈、姥姥、太姥姥都会做花饽饽,我从小跟着她们也学过一些,就想尝试做这个创业。”韩依孜表示。
为提升技艺,她考取健康管理师和高级中式面点师资格,并多次赴山东、北京等地拜访名师,学习果蔬汁调色、发酵、制作出水光肌的手艺,使家传的花饽饽制作技艺不断完善创新。2023年,凭借家族老物件和历史资料,她成功申报成为哈尔滨市级非遗花饽饽技艺传承人。

在面团上开拓的市场
创业之初,挑战接踵而至。最大的难题是市场的认知。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个“馒头”,凭什么卖那么贵?口味上也不如蛋糕多样。与此同时,人手不足、制作效率低下也曾让她举步维艰,韩依孜向界面黑龙江坦言“最开始一个花糕要做一天”。
面对质疑,韩依孜选择用品质说话。她的花饽饽采用鸡蛋、奶粉和花生油和面,面质偏硬,更有嚼劲,带着淡淡的奶香,没有任何添加剂。她通过推出九宫格试吃装,让顾客从口味和造型上感受到差异。
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则在于面团的醒发。醒发过度,表皮粗糙;醒发不足,容易开裂,失之毫厘便整锅报废。她回忆,曾因南瓜面比例失调,连续半个月蒸出的元宝全部开裂,“失败品”为避免浪费只好送给亲友,“周围的亲戚有一段时间见着我都说先不用给了,家里冰箱全是馒头了。”
客户的信任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有一次,一对父母为孩子的中式婚礼定制了近80公分高的龙凤花糕,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如此大型的作品。制作过程中,龙身曾断裂,凤尾需一根根手工制作再组装,在客户不断的鼓励下,她最终成功地将
最美好的祝福融入了这件作品中。
在她看来,花饽饽在现代消费市场正逐渐扎根。“现在大家比较推崇这种传统的东西。”她的产品矩阵从几块钱的餐桌馒头到上千元的定制花糕,覆盖广泛,意在让消费者从基础产品开始了解、信任,进而分享,逐步扩大市场。

让非遗在体验中“活”起来
作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韩依孜认为,技艺的延续不能只靠“收徒”。她主动走进学校、社区,甚至前往阿城支教,在只有28名师生的乡村学校教授面点课。同时她还发现,“体验式消费”成为现在新的市场趋势,“人们越来越喜欢亲手制作,许多人会想亲手为家人制作蕴含祝福的花糕,这不仅是心意,更是亲子互动和认识非遗的绝佳方式。”她的工作室开展了亲子DIY和成人体验课,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让参与者在揉、捏、塑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

同时,她积极参与各类志愿和非遗展示活动,韩依孜认为,这不仅能扩大店铺知名度,更能让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了解到花饽饽这项非遗文化的丰富多彩。
韩依孜表示,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在哈尔滨的每个区都开设自己的分店,形成连锁品牌,打造花饽饽非遗体验空间,让更多人知道并喜欢上花饽饽。在她看来,非遗传承不需要太多响亮的口号,这些热气腾腾的面点,不仅温暖着人们的胃,也承载着人们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这门老手艺,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根,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非遗完全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