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万众期待的
[猜火车2]终于出资源了
▲四舍五入相当于影迷过年了
其实[猜火车2]在2月份
就大范围上映过了
但是在豆瓣上的评分
和Metascore差别挺大
8.4分 VS 6.7分
两边评分差距这么大
其实对立点在于
“是否愿意为情怀买单”
我们先来看看导演丹尼·博伊尔是如何“致敬”第一部的。
[猜火车2]里的致敬梗多到数不过来,不过T2里的很多致敬梗并没有止于致敬,丹尼通过致敬,与前一部的对比,突出了悲凉的感觉。这种不再年少、被时代抛弃的悲凉感,倒是更使得粉丝感慨。
[猜火车2]在一开头,就小小的致敬了下前作的开头。
[猜火车]的开头,Rent boy和Spud在爱丁堡的街头,被人追赶着奔跑,配合着Iggy Pop的Lust For Life的快速鼓点,和那段经典的“选择生活”(Choose Life)的台词,影史最经典的开场之一就这样诞生了。
[猜火车2]的开头,也是奔跑,但是是中年的Rent boy在健身房跑步机上的奔跑,没有Spud,没有过去的朋友,只有陌生人。
同样,[猜火车]里Rent boy跑着跑着被车撞里,然后笑了。
[猜火车2]里,Rent boy也在跑步机上摔倒了,但是却是略带悲凉的味道。
[猜火车]里随后出现了剧中角色的名字;[猜火车2]里用相似的方式出了戏外主创的名字。T2里导演特地选择了小时候照片(不是主创本人小时候,找人演的),也为影片奠定了一个基调,怀旧。
那段经典的“选择生活”(Choose Life)的台词致敬自然是不能少的。
当然还有那个著名的马桶,苏格兰最脏的厕所。
[猜火车2]里致敬了spud应聘的场景,同样的机位,同样是Spud的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
包括Spud“喷屎”那一幕。
除了这些致敬,[猜火车2]里还直接插入了大量第一部的画面。
已经看过[猜火车2]的观众,肯定忘不了让人泪奔的这一幕。
Spud听从Rent boy的建议,去练拳击,想象中的自己是[愤怒的公牛]里罗伯特·德尼罗意气风发的样子。
现实却是重击,就像他的生活一样。
从拳击场出来,看着熟悉的街道,心中感慨万千。
20年前,我们也曾在街上肆意的奔跑。现在年轻人依旧在奔跑,前仆后继的走我们走过的路,老的只是我们而已。
Spud写下他们过去的故事,提一句,电影里Spud写的故事,就是原著《猜火车》里的文字,一字没变。
而最后这一幕,致敬得就更加明显了。丹尼·博伊尔甚至让Ewan做和前作里相似的动作,并且和前作剪在一起。
剧情上也有致敬。[猜火车]结尾,主角们得到了一大笔钱,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被Rent boy顺走了。
而[猜火车2]的结尾,主角也得到了一笔钱,先有机会,然后就是背叛。
除了充满情怀的自我致敬,丹尼还致敬了库布里克的[闪灵]和大卫·鲍伊(David Bowie)。丹导一直是库布里克的粉丝,早在第一部[猜火车]就致敬过库布里克的[发条橙]。这部换成了[闪灵]。
说到对大卫·鲍伊的致敬,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
[猜火车]原声的经典程度已经不需赘述了。而当时低成本的[猜火车]和还没那么出名的丹尼·博伊尔能搞到这么厉害的原声,一定程度上得感谢大卫·鲍伊。
大卫·鲍伊看了丹尼的[浅坟],很喜欢,于是就积极联系基友Iggy Pop啦,Lou Reed啦,Brian Eno啦。
很明显,[猜火车2]的重点就是怀旧,导演丹尼·博伊尔在采访里也说了。
的确,[猜火车2]里怀旧的部分很让人怀念、感动,我也是真的被感动了。spud从拳击场里出来的那一幕;Rent boy躲在镜子屋里回忆小学的那一幕;结尾那个镜头;甚至里Begbie听着Spud写的书回忆过去的那段,都让人触动。
情怀是[猜火车2]的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丹导想情怀一把,但似乎更像是躲在了情怀的安全伞之下。[猜火车2]老梗遍布,全是怀旧,丝毫没有新鲜的东西,这次丹导真的不够大胆。
回溯丹导过去的作品,其实他并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一个胆小的人也拍不出[猜火车]来对吧),恰好相反,他一直是一个敢于尝试的导演。
丹导的老搭档,摄影师安东尼·多德·曼妥(Anthony Dod Mantle)和剪辑师Jon Harris的回归(这两位都和丹导合作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并且都拿了奖,摄影奖和剪辑奖),[猜火车2]在影像上倒还是丹导熟悉的味道。
从[浅坟]开始,到让其名声大噪的[猜火车],被低估的[标心者](A life less ordinary),低成本僵尸片[惊变28天],丹导树立了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旁白,主观镜头,俯、仰拍镜头,快速的镜头调度,还有超现实影像。
主观镜头,[猜火车]
旁白,[浅坟]
仰拍,[浅坟]
超现实,[标心者]
俯拍,[标心者]
丹导后期的作品,[太阳浩劫]、让他迎来事业第二春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前几年和一美(James McAvoy)合作的[迷幻],影像风格较前期有所改变,更注重色彩,多倾斜构图。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迷幻]
[猜火车2]的视觉享受还是很可以的
炫目的色彩
俯拍镜头
超现实影像
倾斜构图
但是除了这些鲜明的视觉风格外,[猜火车2]的叙事比导演以前的作品,差了许多。
[猜火车2]明显是怀旧大于叙事,吃老本大于创新的。剧作的确有点偷懒。
除了怀旧,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形容Diane不到4分钟的出场了。不过戴安倒是真正的选择了生活,从前说着世界在改变的女孩,真的变了。
结尾再次得到一笔钱也是怀旧。
但是[猜火车]里面那笔钱和后半段剧情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核心冲突
但是[猜火车2]里的那笔钱,和最后的高潮戏——Begbie找Rent boy复仇没有一点关系,而且Begbie和Rent boy的首次见面还全靠偶遇。
丹导的[惊变28天]前阵子还被indiewire的两位主编选为2000年来最优秀的恐怖类型片。
[惊变28天]成本很低,但是故事很好,里面的一些创新的概念,还被别人借鉴过去A级大片化了,是的,就是布拉德·皮特演的那部[僵尸世界大战]。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算没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那故事讲得多好啊。那部电影是丹导直接去印度拍的,一个英国导演,去印度拍片,语言不通,环境不熟,难度可想而知吧?但是丹导还是拍了,还横扫了当年的奥斯卡,没在怕的。
评价不怎么高的[迷幻],虽然口碑扑街,被批BUG很多,但是至少导演也在努力尝试不同风格的故事好吗。
丹导以前可是大胆的人啊,所以看到[猜火车2]在怀旧的同时,并没有更新鲜的东西,多少是有点失望的,如果是因为被怀旧给限制,而无法去创作出更出色的故事,那么怀旧真的是绝对好的吗?
如果说因为[猜火车]的影响力太大了,不怀旧一下粉丝不答应。想想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星战的文化影响力足够大吧,比[猜火车]肯定是要大的。但是卢卡斯90年代末拍星战前传的时候,也没先用力的怀旧一波满足粉丝啊。
恰好相反,卢卡斯选择了最冒险的一种方式,他彻底推翻了[星球大战]正传系列里的平凡视角,换成了精英视角,将前传华丽化了,包括场景、服化道,甚至是光剑打斗时的武术设计都变得花哨起来。于是遭到星战系列粉丝的口水,很多都在骂卢卡斯的前传三部曲。
卢卡斯也没在怕啊,前传三部曲华丽到底。
哪怕是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的老头伍迪·艾伦,虽然在讽刺喜剧文本上的巅峰早就达到了,但是人家也积极合作著名的摄影师好吗。
上部[咖啡公社],老头还和著名摄影师维托里奥·托罗拉多([现代启示录]、[末代皇帝])合作了。[咖啡公社]在文本上的确一般,但是摄影上还是有想法的,老头在托罗拉多的说服下,甚至首次使用了数字摄影机。
罗杰·伊伯特网站上的[猜火车2]评论,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对,你是可以很轻松的回家,但这并不代表你就应该这样轻松的回家。
丹导是可以轻松的拍一部保险的怀旧之作,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应该这样做,相反,以丹导的能力,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
想想[猜火车],大胆,先锋;而[猜火车2]就很平庸了,它只有怀旧的地方,才能打动人。
[猜火车]里出现了大量的静脉注射的镜头,大胆又直接。
超现实主义的片段,非常生动地展现了“瘾君子”的状态。
不带任何感情的审视。[猜火车]并没有去批判或者同情那群人,只是尽可能的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毒品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
我们再来看看[猜火车]诞生的背景,原著发表于80年代,电影拍摄于90年代中期。在电影[猜火车]里,并没有直接指明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但是无论是80年代的英国,还是90年代的英国,“海洛因”都是一个逃不开的符号。
毒品真正在底层社会流行起来是在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毒品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属”,由于供货量的加大,再加上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衰退,高失业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毒品来逃避残酷的生活。
而到90年代的时候,由于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失业率没有下去,同样的,英国的毒品问题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变本加厉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猜火车]才会让有同样经历的人产生共鸣,成才能成为文化符号。
而[猜火车2]的诞生,缺少了社会文化这一层意义,注定达不到前作的高度,就只剩纯怀旧了。
但是[猜火车2]并不是没有社会背景的,[猜火车2]的社会背景也是很值得说的。
9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猜火车]拍出来的那会儿,英国保守党的统治快结束了,苏格兰人民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工党领袖布莱尔上台,三年后,苏格兰人民拥有的自己独立的议会。
[猜火车]里有谈及到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
但是近几年,苏格兰群众和英格兰群众又开始搞分裂了,去年还有搞得沸沸扬扬的脱英公投,丹导自己在采访里也提到。
苏格兰人民不太喜欢英格兰人民,他们的关系很紧张,我是个英格兰人,去苏格兰工作的话得十分小心,不能表现得像个傻瓜,否则,他们会杀了你。
但是两族人民之间的紧张氛围,在[猜火车2]里没有任何表现。
[猜火车]之所以成为电影经典,还不单纯只是因为它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社会环境是永远在变的,不变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猜火车]表达的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也能让普通青少年产生共鸣。
在社会环境大相径庭的中国,[猜火车]同样很受欢迎,仅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就有近23万人。
[猜火车]讲的是青春,是叛逆,是反抗,是迷茫。我们可能没有沉迷于毒品,但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肯定也迷茫过。
我们要选择什么?选择生活吗?可是谁在青春正好的时候,愿意选择平凡又沉闷的生活呢?
在[猜火车]的结尾,Rent boy最终还是选择了生活,“我会变得和你一样”。
就算没有经历过毒品的所有的迷茫青少年,也会对[猜火车]里所表达的感同身受。
但是[猜火车2],它里面的怀旧梗,基本上只对看过第一部,甚至是只对对第一部有感情的观众起作用,对于那些没看过[猜火车],或者不爱[猜火车]的观众,怀旧梗基本失效。
而撕掉情怀这层外壳之后,导演对于那种被时代抛弃的悲凉感和挣扎的无力感的表达就很弱了。
大量的口述回忆年轻时候的事,插播年轻时的照片。
台词说。
你们还生活在过去,在我的家乡,过去是需要忘记的事,但是你们说的全是过去的事
最后还来个点题。
这种做法好像不算高级吧?
想起张猛的[耳朵大有福],也是讲的被时代抛弃的人,但也没让范伟最后点题的说一下“啊我被时代抛弃了,但是我没变啊”这样的话啊。而是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小摊贩收工回家,不再大喇叭播放流行歌曲的时候,让范伟饰演的王抗美在这个时候,也只能在这个时候,唱一首属于他的歌。
21年过去了,生理上是老了,但不代表心理也就老了啊。丹导拍这部电影的方式,倒是从心理上先老了。
IGGY POP,今年70岁了,去年还给纽约市的艺术学校的学生做写生课人体模特呢,真·朋克到老。
年龄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心态可以啊。为什么老了就要怀旧?为什么老了就不能再尖锐了?为什么要沉迷于昔日的荣光?为什么不能向前看?
如果无法回到过去,那么就好好的活在现在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