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向东,中国向西。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突破87193万亿元,同比增长5.8%,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增速,带动西部高质量崛起。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四川需要一个更大更强更优的成都,成都也需要一个进阶版的主引擎。
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重大任务的成都,瞄准“园区”作为经济主阵地,去年10月以来推动“立园满园”建设,打响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并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提质、增量的跃升。
而作为主引擎,成都高新区以园区“一子落”推动经济“全盘活”,同时深化“进解优促”,双轮驱动激发活力,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上半年GDP继续领跑,“立园满园”做大产业体量
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成渝经济圈四川省GDP为31918.2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成都高新区GDP达到1809.1亿元,增速6.2%,总量占全市14.9%,是成都市唯一超过千亿元的区县,继续上升趋势明显。
在全国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竞技里,成都高新区无疑贡献卓著。不仅以经济总量独占四川全省各区县的鳌头,在经济质量上也是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抢占未来的领头羊。
今年4月,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成功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各方媒体报道这次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量子产业集群也由此发出“幽蓝的光”。
近日,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沃格光电AMOLED显示屏玻璃基光蚀刻精加工项目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这个总投资6.28亿元的项目距离“量产”目标更近一步。据悉,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提供配套服务。
国庆假期前夕,“成都‘打飞的’”的好消息传来,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AE200-100首架机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国内载客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研发到应用——即将开启“载人试飞”,也迈入适航取证与量产机型预生产阶段。
产业线的起步萌芽、循环生态,正是成都高新区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带来的成效。
作为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产业园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
去年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把园区建设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一年来,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市体量最大的产业园承载地,不仅贯彻“立园满园”走在前,也以轴心作用带动了周边区域的要素聚集。
在巩固优势产业上,成都高新区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3大特色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市59%、42%和4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4年达到1.36万亿元。作为成都市“万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功能区,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底盘“雄厚”,且蓄力突破。
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抢抓未来产业机遇上,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占全市比例约46%。同时,抢抓人形机器人、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机遇。
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一年来,成都高新区不仅产出可观,也沉淀出实战经验,其中“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园中园”“用好用活产业基金”等4个事项在全市产业园区改革创新“揭榜挂帅”成功揭榜;“加快建设世界级数字文创产业集群”经验做法入围“产业园区·成都经验”典型案例,既发挥了自上而下的创新表率作用,也充分调动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自主活力。
“1+4+X”科学谋划,“科创高地”做强产业竞争力
在成都打造“三中心一基地”的国家战略版图中,成都高新区堪称“高岗上的旗手”。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具有高新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并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9月28日,2025天府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开幕式上,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专业特色园区——诸葛空间揭牌并宣布启动建设。
近日,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省科技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诸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该园区的建设思路、目标、规划布局与重点任务等,标志着诸葛空间建设有了清晰的“施工图”。
诸葛空间由省、市、区三级共建,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首批4个“样板”特色产业园之一。根据建设目标,到2027年,诸葛空间将实现引育链主企业10家以上,引进高能级项目20个以上,发布行业垂类大模型30个以上,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家以上,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空间载体。
这是继“哪吒”为首的数字文创“硬控全球”之后,再次以“诸葛”为名,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做的“决胜千里”的新擘画。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成都高新区,从研发到走向市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运行很高效。
走进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这里集聚了墨境天合、艾尔平方、可可豆动画等一批数字文创领军企业,孵化了包括“哪吒”系列、王者荣耀、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刺杀小说家在内的20多个头部IP,聚焦“IP产业化,产业项目化”,形成了一条“IP创作-内容制作-场景打造-人流聚集-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完整内容产业链。
诸葛空间启动建设、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活力无限,是成都高新区积极推进特色立园、企业满园的“X计划”之一部分,可以看出其竞技当前、也抢位未来。
根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未来定位,成都高新区优化形成了“1+4+X”即“1个国家高新区—4个产业片区—X个专业化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专业化科技园区。
“动力引擎”功能,正在开枝散叶,四大产业片区,“四面开花”。
高新南区近90平方公里,作为高新区核心产业片区,定位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聚集区、现代创新金融中心;高新西区4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聚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戴尔、德州仪器等国际知名企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44平方公里,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细分领域,已吸引300多家创新企业入驻;成都未来科技城64平方公里,抢先落子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赛道,已累计落地产业化项目5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
赛迪四川高级研究员殷长明博士表示,园区作为产业要素的集聚高地和城市功能的承载单元,在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资源配置愈发精细化的当下,构建分级分类的产业空间适配体系,既是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资源全域统筹与特色突围的关键抓手。
截至2025年9月底,成都高新区四个产业片区招引重大产业化项目34个,总投资887亿元。X个专业化科技园建设成型成势,已投运IC设计产业园等9个园中园,正建设和策划未来翼谷、天府特色核医疗科技园等10个园中园。同时加快培育“镇园之宝”和“明日之星”企业。
随着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AE200-100首架机正式下线,其在成都未来科技城的量产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目前已储备千架商业订单。
链主企业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集聚,去年以来,成都未来科技城先后落地了凌空天行全国总部及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未来,更多航空航天领域的“成都造”将从成都未来科技城“飞”出。
成都高新区承担着成都“攀高逐新”科技策源地的重要角色,为服务好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在“立园满园”行动中,聚焦中试验证与基金赋能两大关键。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建成中试平台98个,覆盖13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累计服务中试项目4500余个(次),跑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度”。
“进解优促”要素市场化,做优产业发展生态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关键,正在于成都高新区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
近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医药健康产业《政策解读一件事手册》。该手册以专业政策工具箱支撑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对外开放、未来赛道发展、产业生态构建等五大核心板块,对21款政策条款展开逐条解读,全面赋能企业成长。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政策主动推送、资金直达账户的“免申即享”模式。
“我们无需主动提交申请材料,奖补资金就直接精准拨付到位。”有企业负责人如此感慨。微芯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免申即享”机制让企业能够更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真正实现了政策红利的直达快享。
同时,医药健康产业《政策解读一件事手册》的发布,也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自今年5月发布以来,迈入“政务微服务便利化2.0”阶段,体现出从政策优化到服务赋能、从单一事项到生态共建的持续创新与机制突破。
栽好梧桐引凤栖,精耕优质服务土壤,“企业满园”才会百花齐芳。
成都高新区针对全区超25万户企业主体,深入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企业服务,不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品牌。围绕政策、市场、人才、金融4类个性和共性诉求,创新设立“4+1”问题解决专班,走访服务企业13965户,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4982个,办结率99.89%。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司普奇拜单抗(康悦达®)获批上市后,在成都高新区助推下,实现快速入院,并作为首个非肿瘤类药物纳入“惠蓉保”2025年度保障范围,一步到位实现消费友好。
“新药上市只是起点,进不了医院,患者用不上,所有创新研发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康诺亚负责人表示。在企业需求提出后,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的企业服务专员联动多个业务部门,快速制定本地化方案。
从药品入院到企业上市,“成都高新效率”无处不在。今年上半年,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完成交易金额1.68亿元。这是继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成都高新区今年新增的第2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北交所2025年首家IPO过会企业。该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成都高新区在政策、人才、资源对接等方面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企业痛点就是政府服务着力点。成都高新区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园区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
今年6月,成都高新区财政国资局携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及多家合作银行,组建“立园满园”助企服务小组,走进天府软件园、AI创新中心、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等10余个产业载体,深入60家企业摸排需求。行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新增预授信6亿元,完成授信5.67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39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始终把资本作为推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目前已构建“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体系,成立总规模超2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和3400亿元的产业基金,形成中西部规模最大的开发区产业基金群,推动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变,以及“人才、项目”双落地,“产品、企业”双上市。
截至8月底,全区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12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57家,数量均位居省市第一。
营商环境不再是简单的“政策礼包”,也不是孤立的“服务提升”,而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协同进化。
“未来园区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组织能力的竞争。”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指出,“当‘黄金纽带’真正贯通从要素到企业的全链条,园区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共振场。”
“立园满园”行动一年的效应,既为决胜“十四五”带来“捷报”,也助力擘画“十五五”新蓝图。成都高新区正把环境之优、保障之力、创新之举高质量转化为区域的吸引力、发展的竞争力、产业的持续力,也将为成都“更大更强更优”的高质量发展前程,持续发挥“压舱石”与“主引擎”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