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在济南西部,积淀着黄河文明、商埠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槐荫区,正以一场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实践,积极响应时代赋予的发展命题,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使文化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数据显示,槐荫区文化产业规模正步入快速成长期,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收从2022年的23.58亿元,稳步攀升至2023年的35.09亿元,2024年达到49.7亿元,持续保持稳健增长。进入2025年上半年,增长动能愈发强劲,全区50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28.2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2.81%,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与创新活力。
在这片文化热土上,文化“两创”正硕果满枝,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彼此成就,共同绘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经济与文化共荣的生动图景。

挖潜: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文化“两创”的前提,是读懂脚下的文化沃土。
槐荫区历史悠久,拥有如黄河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近年来,槐荫区通过挖掘与活化,让历史文脉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鲜活存在。
在黄河岸边,槐荫区守护“母亲河”生态底色的同时,不断深耕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系统规划“黄河大集”品牌体系,精心打造邻里文化节、爱心助农集市、中医药文化市集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构建起集文化展示、健康生活、睦邻互动与产业融合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平台,将黄河沿岸的民俗展演、农特产品展销与传统文化展览有机串联。
在2025年的黄河大集上,鲁锦鲁绣、黄河泥塑、手工刻瓷等非遗产品成为市民争相购买的文化手信,既让黄河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更带动了沿岸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面对经二路、纬六路等商埠历史建筑,槐荫区摒弃圈起来保护的传统思路,以修旧如旧的理念打造商埠文化街区。如今,老建筑里不仅有济南老字号商铺,还引入了文创工作室、咖啡书店,让百年商埠既保留着洋行旧址的历史肌理,又充满着年轻态的消费活力。
与此同时,红色资源在创新活化中焕发生机。铁路大厂厂史馆作为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党支部的诞生地,依托丰富的工业遗存与红色工运史料,系统展现山东早期工人运动的峥嵘历程;闫千户历史印记馆以济南首个乡村党支部诞生为核心,融合VR互动与实物展陈,生动还原基层党组织的奋斗足迹;四五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阵地,成为全区中小学的校外课堂,2024年开展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近万名学生在实景教学中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
非遗传承是槐荫文化活态化的点睛之笔。“槐漾非遗”系列活动让武当太乙门武术、历山根雕走进社区,槐荫山东手造 (非遗) 展示体验中心成为市民体验非遗的打卡地;非遗传承基地免费开设剪纸、鲁绣培训班,培育出一批年轻传承人……这种“展示+体验+传承”的模式,让非遗跳出博物馆橱窗,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

融合:让文化产业发展“强”起来
文化“两创”要持续焕发生命力,关键在于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槐荫区深谙“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发展逻辑,通过“龙头引领+园区集聚+科技赋能”,构建起多元业态协同共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有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槐荫区积极对接省内外头部资源,与山东文旅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等行业巨头签署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
同时,槐荫区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领头羊——舜风传媒集团2024年营收突破10.67亿元,成为国内新型营销传播领域的标杆企业;世纪金榜集团年出版图书超4300种,版权输出至全球多个地区;刚落户的枫糖动画,凭借原创作品《榆修》斩获釜山国际艺术节金奖,迅速成为济南动画产业的新势力……

产业园区是企业集聚的孵化器。在贝壳视频网络视听产业园,直播业态日渐丰满;槐荫经济开发区持续推进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等重点项目,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空间载体。
“园区+企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有效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催生出“新闻信息服务业+创意设计服务业”的核心业态。2024年,这两大服务业类别合计贡献了全区文化产业50%以上的营收,其中新闻信息服务业营收达17.07亿元,占比34.9%,成为拉动槐荫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惠民:让文化成果“暖”到群众心坎上
文化“两创”的最终落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槐荫区通过完善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活动,让文化成果成为普惠民生的幸福养分。
在槐荫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已从蓝图变为现实,1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全省评估中全部获评一级站以上,区文化馆、图书馆持续保持国家一级馆水平。
同时,15分钟阅读圈基本建成,2025年上半年,槐荫区图书馆共举办全民阅读活动175场,参与读者近9万次。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乡村群众,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一处文化栖息地。

文化惠民活动更像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戏曲进乡村活动联合市戏曲曲艺中心,为全区 63个行政村各安排至少一场专业演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吕剧、山东梆子等传统剧目;
“槐荫四季・文化进万家”活动中,书法艺术家深入社区书写春联、“福”字600余幅,把年味与文化味送到群众手中;
“这里最槐荫”系列活动覆盖16个街道,60余场演出融合促消费市集,构建起“演出+市集+体验+游艺”的互动平台,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带动了文旅消费。
连文化教育也充满着槐荫特色。在杨柳春风学校,“学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各学校挖掘地域资源,开设非遗社团、商埠文化研究课,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

从文化资源的挖潜激活,到产业发展的融合提质,再到民生福祉的普惠共享,槐荫区以文化“两创”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发展、发展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之路。
按照计划,2025年,槐荫区将培育2-3家文化龙头企业、打造2-3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浸润着黄河古韵与商埠新风的城区,将继续以文化为笔,绘就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富竞争力的文旅融合新图景,为新时代文化“两创”提供更多槐荫经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