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挂牌成立六周年。六载先行先试,这片规划面积仅54.98平方公里、占全国自贸试验区面积1.3‰的“试验田”,贡献了全国自贸试验区21‰外贸进出口额,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期间,青岛自贸片区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以跨区域协同为路径,推动经贸合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青岛样本”,展现出强劲的辐射带动效应与发展活力。
陆海联动,辐射能级持续增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五年。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自贸片区自设立之初,便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肩负着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使命。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挑战,片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RCEP合作框架,充分发挥陆海统筹、内外联动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在外贸外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比重由设立前的16%提升至20%,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从4.1%增至9.7%,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占比从18%提升至26%。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6家,累计达190家,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区域协同方面,片区深化与日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建成中日韩消费专区、日韩服贸港等平台,推动RCEP青岛经贸中心加快建设,与RCEP国家进出口额累计超4000亿元,占片区进出口总值的44%。中德生态园成为对德合作的重要载体,吸引69家德语区企业落户,形成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的国际化园区典范。
青岛自贸片区以扩大开放焕发区域发展活力,以陆海联动拓展发展空间,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国际经贸格局中的能级,也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其开放成果充分证明,只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把握机遇、赢得未来。
制度型开放,引领跨区域协同新范式
随着全球经贸规则加速重构,制度型开放成为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核心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跨区域协作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推动经贸合作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在通关便利化方面,片区创新实施“原油先放后检”“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等百余项通关新模式,平均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推动青岛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中跃升至第13位。
在贸易新业态方面,率先开展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试点,推动离岸转手买卖国际收支同比增长59.9%;新型易货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连续三年占全市、全省贸易额比重超过80%。
在跨区域协同机制上,片区首创“云端自贸”跨域协作模式,实现与8省25个功能区、全国31个自贸片区审批服务联动。牵头成立“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联盟”,连续四年举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推动产供对接金额达21.8亿元。联动内陆港、海铁联运线路分别达51个和83条,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的“经济出海口”。
此外,片区还推动创新成果向周边地区复制推广,向日照、临沂等6个联动创新区输出20余项制度成果,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惠及出口企业859家,涉及货值136亿元,形成了“一片区带动多区域”的协同发展格局。
青岛自贸片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以跨区域协作为路径,推动经贸合作从单一项目合作向系统集成创新转变,从局部试点向全域联动拓展。其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也为全国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锚定“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目标,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以更实举措深化跨区域合作,努力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中“走在前、挑大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