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象先志
互联网医疗行业高管密集变动,行业是不是要变天了?
10 月初,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委任郭晓涛为董事会主席,委任何明科为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同时,平安好医生董事会接受李斗因个人工作安排原因,辞任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的请求。
无独有偶,京东健康近期也刚刚换了 CEO,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看看《京东高管再生变,刘强东偏爱CFO》
李斗任职期间推动公司于2024年中期实现首次盈利,主导合并集团居家养老业务,甚至还把平安好医生的现金流打正了,堪称平安近几年的股肱之臣,而京东健康的前 CEO金恩林也在近年带着公司高速发展,为何他们都在这个时间点被替换?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战事,可能要愈演愈烈了。
中场休息,新人入场
要不是这次京东和平安同期换帅,互联网医疗其实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很久了。
在 2020 年前后,互医作为新兴产业开始受到投资人们的积极追捧。无论是像京东健康一样开始依托业务主站,增加药企、线下药店资源、加强业务闭环,还是像平安以大力发展企业客户和保险协同业务,行业都在飞速向前奔袭。
恰逢新冠疫情,给互医业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让各路玩家都纷纷上台开演。
基于民生需求的互医业务实在抢手,太多人想要进来分一杯羹:阿里本身模式与京东类似,都是基于将医疗用品过处方后的 O2O 模式,以线上问诊、医带患模式新增的玩家如好大夫、医联也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 2020年,字节也开启了小荷健康,甚至连本应该因为“魏则西”事件而最忌讳医疗健康服务的百度,都在那一年将百度健康升级为一个事业群,增加了其业务权重。
回顾当年的场景,普通民众尚在担忧未来小病小灾能不能顺利完成线下就医,而常年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更是不得不寻找自己的线上就医平台。
这个时间节点让互联网医疗一下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而这几乎就是互联网医疗的“上半场”。
以市值来看,平安和京东毫无疑问是上半场的绝对头部玩家,即便京东健康股价现在处于低位水平,还有两千多亿的市值,但行业并没有因为资金的关注和风口就此一跃而起。
相反,平安和京东股价分别在 2020 、 2021年触及顶部后,一路下跌。随着今年两家财报好看些后,才开始企稳反弹。京东健康的前任 CEO 金恩林在 2021 年接替辛立军上任、平安健康的前任 CEO李斗在 2023 年 10 月上台,都是在互医的上半场关键时刻来大力发展业务的重点人物。
从结果看,其实互联网医疗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了,因为线上医疗服务的强需求逻辑早已不在,想要趁着风口飞起来的公司们已经慢慢销声匿迹。
2023 年,字节的小荷健康就已经停止运营,几乎标志着有着资金优势的大厂在互医这个行业的主动出局;2021 年,被升为事业群的百度健康,在 2024 年又归来成为事业部,等级降低。
而早年一时风光无两的医师线上执业平台好大夫,被蚂蚁全须全尾的收进了囊中,其实也算变相上了岸;微医、圆心医疗、医联等一众风口期起飞的独角兽纷纷终止了上市的步伐,长期在盈利泥淖中难以自拔。
上半场结束,平安和京东高分退场。中场休息时间,一个难以置信的强大对手登场了。
下半场:商保大战
好大夫被蚂蚁集团全资收购。或许可以被视作互联网医疗下半场的开场哨。
这笔收购令业内既震惊又迷惑:第一,好大夫自己不上市了吗?第二,好大夫之前是拿了腾讯 13 亿美元左右的投资,怎么被蚂蚁全资收购了?第三,如果是阿里系要做医疗服务,那么阿里健康不应该是好大夫更好的载体吗?要解释这几个问题,其实要从行业整体来看。
医、药、险是互联网医疗中的盈利基石,这几乎已经是行业中的共识,任何企业都无法脱离这三个基本项目而实现在行业中的立足。
无论是京东、平安以及好大夫这样,以前期构筑医生资源壁垒、以头部医生资源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医生平台,还是美团、叮当快药等卖药平台,都是以患者本身的疾病诉求出发,从而搭建患者——医生——平台的消费链路。患者通过医生的长期管理从而绑定某一平台进行处方购药。
但在这两年,从医保付费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单纯以社会医保未来都不能完全覆盖用医用药的需求。
同样,基于医保目录的用药覆盖调整,公众对于创新药、原研药的使用需求也存在缺口。
所以,要想解决更多的民众需求,拓宽自身业务的基本盘,互医业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业务指向——商业保险。
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商业保险不仅可以激活现有互医业务中的存量用户,完善他们本身的需求广度,还可以通过养老+保险业务拓宽企业本身的用户范围,拉动原有与医疗相关性较小的人群进入自身的业务闭环中。
回到好大夫和蚂蚁的故事上,阿里健康本身是和京东健康一样的O2O模式,而要想激活好大夫在医药方面本身的优势,需要为之赋能的方向是什么呢?或许不是简单的技术赋能,而是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金融赋能。
通过蚂蚁本身最大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嫁接到拥有丰富医患资源的好大夫上,这样的商业布局,是可以优于科技赋能,尽早见效的。
而平安换帅的动作中,也潜藏着对于保险业务的期待。首先,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在 F 端的营收比例在近三年来逐年提升,从 2022 年的 45.6%逐步提升到2024 年的 50.2%。
作为主业就是金融服务本身的平安来说,这样的收入结构调整一定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新上任的何科明虽然是从百度走马上任的,但他在互联网平台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方面有深厚积累。
根据公开信息,在何科明在百度工作期间,百度健康与多家保险公司(如平安养老险、中国人寿、泰康在线)将健康问诊、慢病管理、体检服务嵌入保险产品;为保险用户提供在线问诊权益、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健康管理+保险理赔”的闭环服务。
无疑是将医疗与保险业务实现高效嵌合的一把好手。而平安除了将自身保险业务和健康业务有机结合外,继续打通外部的保险业务或许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比之下,京东健康在医险结合方面并没有这样激进,无论是人事变动还是业务进展都并没有过多倾斜。当然,作为互联网医疗平台绝对的巨头,依托京东本身的京东健康,可能还还不需要考虑那么长远的问题。
但从医疗需求上来看,保险和养老等业务的身位一定程度上是领先于看病和用药决策的。在未来商业险需求确定性上升的这个关键时间点上,率先布局保险业务的结合,或许是互联网医疗下半场战事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商业保险+医疗业务都领先的蚂蚁,会成为互联网医疗下半场的主要玩家,抢占原本属于这个行业的大量资源。
而本身作为巨头的京东和平安,会不会成为“被蚕食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