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涛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九曲黄河,激荡万里,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浪潮中,济南市济阳区以“济阳@黄河”文化品牌为统领,以黄河为笔、文化为墨,将千年黄河文明转化为可感、可玩、可享的现代体验,撬动了一场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座因济水得名、伴黄河兴起的千年古邑,正将5464公里的黄河文明脉络,系统性地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

黄河臂弯里的文化厚土
提起济阳,就不得不聊及黄河。济阳与黄河的缘分,是刻在地理与文脉里的千年羁绊。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处古济水之北而得名;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海,济阳成为黄河下游流经最长的区县,56.5公里岸线镌刻着“开拓奉献、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
在济阳,黄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2500多年前,孔子游历济阳,在曲堤闻听韶乐,留下“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谈,为这里注入了儒家文化的温润底色;大汶口时期的玉皇冢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台子遗址、东汉三官庙汉墓,诉说着史前至汉代的文明延续;始创于龙山文化的黑陶工艺、形成于夏商时期的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更是黄河岸边百姓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与“足下风情”。
如今,走进济阳,三官庙汉墓博物馆里,近百幅东汉画像石仍清晰展现着当年的生活图景,4200平方米的展厅中,陶、铜、铁等文物与复原墓室共同构建起“活的汉代史书”;济水韶音博物馆内,上万件农耕器具与老物件,以沉浸式场景再现了黄河岸边的千年烟火。这些文化遗存,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济阳开展文化两创的“富矿”。
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济阳的选择是:以“济阳@黄河”文化品牌为引擎,系统性推动文化“两创”,将历史基因转化为发展增量。

“济阳@黄河”:一场文化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济阳@黄河”不仅是品牌口号,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发展方法论。“@”符号寓意着济阳与黄河之间“有机联系与互动机制”的构建,是这座城市对母亲河的一次主动呼叫与深度链接。
在这一品牌引领下,济阳确立了“打造黄河以北文化高地”的目标,沿着“地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推广、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销售体系搭建、‘济阳@黄河’主题文化论坛交流”三条主线,构建起文化“两创”的“输出地、孵化器、智力库”。
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简称文促会)汇聚90余位文化研究人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闻韶文化内涵,已发表研究成果300余篇;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 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平台,推动黑陶、老粗布、黄河五彩陶等产品走向市场,2023年带动全区特色产业销售及研学收入近亿元;“济阳@黄河”文化论坛则汇聚各方智慧,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济阳以济水根脉为主线,对标“山东手造”这一省级文化名片,以“济北手造”为主打品牌,积极盘活手造资源,成立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000余平米的“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遴选黑陶、刻瓷、柳编、老粗布等60个展览品种、300余件手造产品纳于其中,“济北手造”主打产品10类,包括黑陶、老粗布、黄河五彩陶等200余件,并专门设置手造技艺展示体验区,全面提升了手造技艺可观、可感、可欣赏的艺术魅力。5月21日,济阳黑陶作为“济北手造”品牌代表,首次登上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一国家级文化舞台,这一成就彰显了济阳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的成果。
济阳还组织开展“济阳@黄河”主题文化旅游展、半程马拉松比赛、啤酒音乐嘉年华、济北手造产品陈列展、黄河文化摄影展等系列文化活动,“楞赛的济阳年味儿”春节系列文旅活动、“济阳@黄河”全民文化艺术节、“仁风鼓子秧歌展演”等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群众性小戏小剧”接连不断,越来越多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在现代烟火生活中“活”起来、“动”起来,文化“两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九曲黄河万里情:品牌引领下的文旅融合实践
今年9月21日,全国唯一的黄河主题夜经济街区“九曲黄河万里情”在济阳试运营,成为“济阳@黄河”品牌线下体验的核心载体。该项目总投资达2.8亿元,占地64亩,以“文化+科技+夜经济”的创新模式,迅速成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标志性案例。
街区以“L型”动线串联五大主题广场、九大特色场景,将黄河文明具象化为可参与的体验:16米高的“鲤鱼跃龙门”雕塑不仅是打卡景观,更是济阳对黄河“励志精神”的现代转译;“黄河之水天上来”广场用声光电技术还原“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闻韶台还原孔子聆韶场景,招亲楼互动展现济阳婚俗。
“一街汇九省”的宏大格局,通过沿黄各省特色建筑与表演实现——《黄河女儿》演绎青海藏族风情,安塞腰鼓展现陕北豪迈,少林武术传递中原气韵,变脸喷火带来川渝奇观。核心演艺《大河印・九曲魂》以“黄河女儿”的视角,带领观众完成一场40分钟的黄河文明穿越之旅。
业态设计实现全龄段覆盖:日间,哪吒闹海水滑道、跳楼机等20余种游乐设施吸引亲子家庭;夜间,黄河谣灯光秀、烟花秀与红旗巡游交织成光影盛宴。
数据显示,双节期间,“九曲黄河万里情”沉浸式街区客流量30余万人次,营收额500余万元。科技赋能与配套升级进一步放大了文化价值,街区依托8000个停车位、9家品质酒店构建“多日游”体系,并通过抖音、央视等媒介曝光近亿次。

从“一日游”到“多日游”:文化“两创”的系统布局
“九曲黄河万里情”并非孤立的项目,而是济阳文化“两创”体系的关键枢纽。它与济阳澄波湖风景区、黄河・稻乡湾片区、泉麦酒业3A景区串联,形成“黄河主题游+生态休闲游+工业体验游”的全域线路。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该项目与济阳区精心打造的十条精品研学线路深度融合,与黄河・稻乡湾、三官庙汉墓博物馆等组成“七大研学矩阵”,为学生提供“黄河文化+农耕体验+非遗传承”的多元课程。2023年以来,济阳已开展主题研学活动300余期,吸引济南及周边学生8万余人次,带动相关收入700余万元。

人才与机制:文化“两创”走深走实的双翼
济阳区深知,文化“两创”需要人才与机制的双重保障。鼓子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姚大新被聘为省青少年宫艺术总监,并走进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高校授课,为非遗传承储备“青春力量”。
在机制上,济阳构建了“党委主导、政府引导、文化引领、市场推进”的联动体系,设立“济阳@黄河”城市软实力发展基金,支持文化研究促进系列行动。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实行“专业公司+展示中心+系列产品+市场运营”的一条龙营销模式,推动传统手造与现代市场精准对接。

未来展望:从文化自信到城市动能
随着《济阳区国土空间规划》获批,“大河之上·新城济阳”的蓝图正将文化基因植入城市发展脉络。济阳计划深化数字赋能,推动VR博物馆、动漫IP开发,让黄河文化在云端“活”起来。
“济阳@黄河”的实践表明,文化“两创”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一场系统的文化重构与价值再生。当黑陶技艺从博物馆走入现代生活,当鼓子秧歌从乡间田野跃上都市舞台,当黄河故事通过短视频传播触达亿万观众,这座千年古邑正以文化为引擎,书写着“大河韶韵”的新篇章。
正如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洪刚所言:“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在‘济阳@黄河’品牌的引领下,济阳正走出一条以文化‘两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