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向海图强,市南逐浪:一颗蓝色引擎的“全域创新”实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向海图强,市南逐浪:一颗蓝色引擎的“全域创新”实践

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岛的进位提升,为我们观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文 | 牛星钧

近日,《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中国青岛的海洋城市竞争力位列全球第十六位。

这一排名,不仅标志着青岛作为海洋城市的影响力获得国际认可,更凸显了青岛在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中的创新实践得到肯定。

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岛的进位提升,为我们观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全国蓝色竞逐中,青岛抢占“话语权”

纵观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一场关于海洋经济的“百舸争流”正澎湃上演。

在南海之滨,深圳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其创新驱动的特征尤为显著。在东海之畔,上海作为航运枢纽型海洋城市,依托全球领先的货物吞吐能力和密集的航线网络,不断巩固其在国际航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各主要海洋城市依据自身区位、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走出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共同构成了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蓝色方阵”。

在此格局中,青岛的独特价值与先锋角色愈发清晰。

它不仅是黄海之滨的重要港口城市,更是一座海洋科研实力雄厚的“智力密集区”。这里集聚了全国近30%的涉海科研机构、5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30%的涉海院士。从“蛟龙”入海到“蓝色药库”开发,青岛在海洋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攻关等方面承担着国家使命。

全球第十六位的排名,正是对其综合实力的肯定,它不仅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更在全国海洋经济格局中扮演着科技引擎和开放枢纽的关键角色。

而作为青岛海洋历史文化源点的市南区,正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谱写陆海联动、特色发展的新篇章,成为驱动青岛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强劲“市南单元”。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

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是提升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市南区锚定全市“4+4+2”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从传统布局向聚链式产业发展转变。

目前,青岛蓝色种业产业集聚区、奥帆中心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历史城区滨海特色旅游业集聚区、市南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等已列入市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建设名单,有效助力市南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沿海一线的航运贸易金融总部大厦项目,拟吸引航运贸易、金融科技等总部企业入驻,打造集金融业、航运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时尚产业等多种业态的高端产业园区,构建起“垂直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在有限物理空间内创造最大价值,“楼宇里的海洋经济”即将形成。

目前,项目主体建设高度达105米,正在进行转换层施工,预计2027年正式竣工。

市南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特色是注重资本招商与产业链精准招商。2025年前三季度,市南区累计招引落地项目141个,总投资规模151.31亿元,同比增长73.94%。

中声海洋科技的落地是市南区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该企业将依托青岛众多海洋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充分利用青岛海洋仪器、海洋新材料等方面的良好产业基础,聚合本地产业资源,有望成为青岛在海洋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

强化创新策源,激活海洋经济“第一动力”

青岛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其卓越的海洋科技创新实力。

市南区作为青岛的科研机构密集区,在强化创新策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辖区内涵盖了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海洋科研机构与高校。这片区域,不仅是海洋知识的创造高地,更是蓝色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一方面,市南区积极推动科研机构的成果就地转化。其中,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深耕水产种质创制研发,专注大西洋鲑、南美白对虾、墨瑞鳕等关键品种技术攻关,打造“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蓝色种业创新复合体。建设核心种质库和基因数据库,解决三文鱼种源“卡脖子”难题,全力推动海洋渔业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市南区正加快推动海洋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预报、航运交易、船舶管理等关键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目前,市南区科技创新产业呈现“海洋为根、AI为翼”的鲜明发展格局。在2024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评选中,市南区共有6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占全市一等奖获奖总数的40%。其中,“海水痕量元素洁净采样系统”等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领域。

在人工智能领域,市南区已集聚30个垂直领域大模型,覆盖智慧海洋、智能制造等八大应用场景。例如,埃克曼团队研发的海洋海浪大模型WaveCastNet1.0,将预报准确率提升了15%;华正信息推出的“星聚智链大模型”服务已拓展至全球20多个国家。

以上科研优势正在市南区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其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依托最美海湾,做优文旅融合“特色文章”

 如果说金融与科技是海洋经济的“硬核”支撑,那么文旅则是其“魅力”外显。

市南区拥有栈桥、八大关、小青岛、奥帆中心等知名景点,汇泉湾、太平湾等“世界最美海湾”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这里不仅是青岛的“城市客厅”,也是发展滨海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

2025年初,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局工作会议上提出,宣推多主题网红打卡地;整合文旅婚尚资源,扩大“海誓山盟”IP影响力,加快推动区域“甜蜜经济”发展。

此外,市南区通过精心打造“上街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高端文旅项目,举办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等品牌活动,成功地将“最美海湾”的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市民和游客在亲近海洋的过程中,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带动消费升级和产业繁荣。

从全球第十六位的新坐标出发,青岛的海洋征程需要每一个区域的合力。市南区以其“产业+科技+文旅”三轮驱动,提供了一个高密度中心城区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的“市南样本”。

它证明,海洋经济并非远离城市的“孤岛经济”,而是可以与城市功能、人居环境、科技创新完美融合的“都市型经济”。

面向未来,这颗黄海之滨的“蓝色引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在经略海洋的宏伟蓝图中,刻下自己清晰而有力的印记,为青岛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为山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市南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向海图强,市南逐浪:一颗蓝色引擎的“全域创新”实践

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岛的进位提升,为我们观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文 | 牛星钧

近日,《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中国青岛的海洋城市竞争力位列全球第十六位。

这一排名,不仅标志着青岛作为海洋城市的影响力获得国际认可,更凸显了青岛在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中的创新实践得到肯定。

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岛的进位提升,为我们观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全国蓝色竞逐中,青岛抢占“话语权”

纵观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一场关于海洋经济的“百舸争流”正澎湃上演。

在南海之滨,深圳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其创新驱动的特征尤为显著。在东海之畔,上海作为航运枢纽型海洋城市,依托全球领先的货物吞吐能力和密集的航线网络,不断巩固其在国际航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各主要海洋城市依据自身区位、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走出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共同构成了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蓝色方阵”。

在此格局中,青岛的独特价值与先锋角色愈发清晰。

它不仅是黄海之滨的重要港口城市,更是一座海洋科研实力雄厚的“智力密集区”。这里集聚了全国近30%的涉海科研机构、5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30%的涉海院士。从“蛟龙”入海到“蓝色药库”开发,青岛在海洋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攻关等方面承担着国家使命。

全球第十六位的排名,正是对其综合实力的肯定,它不仅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更在全国海洋经济格局中扮演着科技引擎和开放枢纽的关键角色。

而作为青岛海洋历史文化源点的市南区,正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谱写陆海联动、特色发展的新篇章,成为驱动青岛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强劲“市南单元”。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

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是提升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市南区锚定全市“4+4+2”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从传统布局向聚链式产业发展转变。

目前,青岛蓝色种业产业集聚区、奥帆中心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历史城区滨海特色旅游业集聚区、市南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等已列入市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建设名单,有效助力市南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沿海一线的航运贸易金融总部大厦项目,拟吸引航运贸易、金融科技等总部企业入驻,打造集金融业、航运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时尚产业等多种业态的高端产业园区,构建起“垂直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在有限物理空间内创造最大价值,“楼宇里的海洋经济”即将形成。

目前,项目主体建设高度达105米,正在进行转换层施工,预计2027年正式竣工。

市南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特色是注重资本招商与产业链精准招商。2025年前三季度,市南区累计招引落地项目141个,总投资规模151.31亿元,同比增长73.94%。

中声海洋科技的落地是市南区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该企业将依托青岛众多海洋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充分利用青岛海洋仪器、海洋新材料等方面的良好产业基础,聚合本地产业资源,有望成为青岛在海洋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

强化创新策源,激活海洋经济“第一动力”

青岛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其卓越的海洋科技创新实力。

市南区作为青岛的科研机构密集区,在强化创新策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辖区内涵盖了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海洋科研机构与高校。这片区域,不仅是海洋知识的创造高地,更是蓝色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一方面,市南区积极推动科研机构的成果就地转化。其中,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深耕水产种质创制研发,专注大西洋鲑、南美白对虾、墨瑞鳕等关键品种技术攻关,打造“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蓝色种业创新复合体。建设核心种质库和基因数据库,解决三文鱼种源“卡脖子”难题,全力推动海洋渔业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市南区正加快推动海洋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预报、航运交易、船舶管理等关键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目前,市南区科技创新产业呈现“海洋为根、AI为翼”的鲜明发展格局。在2024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评选中,市南区共有6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占全市一等奖获奖总数的40%。其中,“海水痕量元素洁净采样系统”等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领域。

在人工智能领域,市南区已集聚30个垂直领域大模型,覆盖智慧海洋、智能制造等八大应用场景。例如,埃克曼团队研发的海洋海浪大模型WaveCastNet1.0,将预报准确率提升了15%;华正信息推出的“星聚智链大模型”服务已拓展至全球20多个国家。

以上科研优势正在市南区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其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依托最美海湾,做优文旅融合“特色文章”

 如果说金融与科技是海洋经济的“硬核”支撑,那么文旅则是其“魅力”外显。

市南区拥有栈桥、八大关、小青岛、奥帆中心等知名景点,汇泉湾、太平湾等“世界最美海湾”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这里不仅是青岛的“城市客厅”,也是发展滨海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

2025年初,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局工作会议上提出,宣推多主题网红打卡地;整合文旅婚尚资源,扩大“海誓山盟”IP影响力,加快推动区域“甜蜜经济”发展。

此外,市南区通过精心打造“上街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高端文旅项目,举办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等品牌活动,成功地将“最美海湾”的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市民和游客在亲近海洋的过程中,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带动消费升级和产业繁荣。

从全球第十六位的新坐标出发,青岛的海洋征程需要每一个区域的合力。市南区以其“产业+科技+文旅”三轮驱动,提供了一个高密度中心城区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的“市南样本”。

它证明,海洋经济并非远离城市的“孤岛经济”,而是可以与城市功能、人居环境、科技创新完美融合的“都市型经济”。

面向未来,这颗黄海之滨的“蓝色引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在经略海洋的宏伟蓝图中,刻下自己清晰而有力的印记,为青岛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为山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市南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