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只此山东丨向海图强!青岛如何引领山东海洋经济“乘风破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只此山东丨向海图强!青岛如何引领山东海洋经济“乘风破浪”?

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务实进取的姿态,稳步驶向深蓝,全力托举山东海洋强省之梦。

文|王雅柳

“十四五”收官在即,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蓝色引擎”。在这片蔚蓝疆场上,青岛勇立潮头,肩负起引领全省向海图强的时代使命。

五年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6%,推动山东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8万亿元。从深海养殖工船到零碳氨燃料发动机,从“琅琊”海洋大模型到智慧绿色港口,青岛正以科技赋能传统海洋产业升级,以积极创新抢占未来赛道,书写着经略海洋的“青岛答卷”。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海洋经济的“青岛引擎”有多强?

作为山东“一核引领、三极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核心,青岛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占全省30.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近半(45.9%)。这一数据凸显了青岛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青岛的强劲动力源于其构建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涵盖海洋渔业、港口航运等4个优势产业,海洋装备、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以及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2个未来产业。

在这一体系下,青岛集聚了3100余家规上涉海企业,2025年正集中推进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今年上半年,青岛33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增长面宽广,达93.9%。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增幅达37.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长18%,海洋化工业增长28.7%,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长11.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图片来源:摄图网

硬核制造,扬帆出海

在青岛的海洋经济版图上,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正加速崛起,成为山东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已交付运营,“国信2号”“国信3号”也已进入设计和招标阶段;“蓝鲸1号”钻井平台成功实现可燃冰试采突破;全球首台零碳氨燃料船用发动机在青岛问世,成为21万吨散货船的“绿色心脏”。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青岛完整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和强大的创新支撑体系。

青岛坐拥包括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全职驻青涉海院士22人,海洋人才储备近40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将海洋预报效率提升1万倍;“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10619米,超纯海藻酸钠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港口的智能化升级同样彰显“青岛制造”的硬实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62.62自然箱/小时,已13次刷新世界纪录。通过“航线+班列+内陆港”网络,青岛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达233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

作为北方唯一实现“欧洲—地中海—非洲—南美”全向辐射的超级枢纽,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服务黄河流域对外开放当之无愧的核心门户。

向海而兴,青岛驶向深蓝新航程

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青岛始终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2024年,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青岛49个海湾正通过“一湾一策”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灵山湾、崂山湾等已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同时,新兴产业在这片蓝色沃土上拔节生长:海水淡化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一滴海水千种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方兴未艾,助力能源结构转型;“蓝色药库”计划研发的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彰显了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

在开放合作方面,青岛积极搭建全球合作网络——上合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营,其研发的海洋监测装备远销多国;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国际视野。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山东省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到2027年,全省将培育20个左右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其中产值超100亿元的达到10个左右;到2030年,集聚区将扩大至30个左右。在此进程中,青岛的引领作用将愈发关键。

从“一棵藻”到“一粒药”,从“向海逐光”到“向海揽风”,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青岛别具海洋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画卷正徐徐铺开。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务实进取的姿态,稳步驶向深蓝,全力托举山东海洋强省之梦。

“山东发展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而青岛,正是这片蓝色的沃土上奔涌最劲、势头最猛的浪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只此山东丨向海图强!青岛如何引领山东海洋经济“乘风破浪”?

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务实进取的姿态,稳步驶向深蓝,全力托举山东海洋强省之梦。

文|王雅柳

“十四五”收官在即,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蓝色引擎”。在这片蔚蓝疆场上,青岛勇立潮头,肩负起引领全省向海图强的时代使命。

五年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6%,推动山东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8万亿元。从深海养殖工船到零碳氨燃料发动机,从“琅琊”海洋大模型到智慧绿色港口,青岛正以科技赋能传统海洋产业升级,以积极创新抢占未来赛道,书写着经略海洋的“青岛答卷”。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海洋经济的“青岛引擎”有多强?

作为山东“一核引领、三极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核心,青岛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占全省30.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近半(45.9%)。这一数据凸显了青岛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青岛的强劲动力源于其构建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涵盖海洋渔业、港口航运等4个优势产业,海洋装备、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以及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2个未来产业。

在这一体系下,青岛集聚了3100余家规上涉海企业,2025年正集中推进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今年上半年,青岛33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增长面宽广,达93.9%。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增幅达37.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长18%,海洋化工业增长28.7%,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长11.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图片来源:摄图网

硬核制造,扬帆出海

在青岛的海洋经济版图上,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正加速崛起,成为山东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已交付运营,“国信2号”“国信3号”也已进入设计和招标阶段;“蓝鲸1号”钻井平台成功实现可燃冰试采突破;全球首台零碳氨燃料船用发动机在青岛问世,成为21万吨散货船的“绿色心脏”。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青岛完整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和强大的创新支撑体系。

青岛坐拥包括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全职驻青涉海院士22人,海洋人才储备近40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将海洋预报效率提升1万倍;“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10619米,超纯海藻酸钠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港口的智能化升级同样彰显“青岛制造”的硬实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62.62自然箱/小时,已13次刷新世界纪录。通过“航线+班列+内陆港”网络,青岛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达233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

作为北方唯一实现“欧洲—地中海—非洲—南美”全向辐射的超级枢纽,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服务黄河流域对外开放当之无愧的核心门户。

向海而兴,青岛驶向深蓝新航程

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青岛始终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2024年,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青岛49个海湾正通过“一湾一策”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灵山湾、崂山湾等已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同时,新兴产业在这片蓝色沃土上拔节生长:海水淡化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一滴海水千种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方兴未艾,助力能源结构转型;“蓝色药库”计划研发的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彰显了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

在开放合作方面,青岛积极搭建全球合作网络——上合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营,其研发的海洋监测装备远销多国;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国际视野。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山东省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到2027年,全省将培育20个左右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其中产值超100亿元的达到10个左右;到2030年,集聚区将扩大至30个左右。在此进程中,青岛的引领作用将愈发关键。

从“一棵藻”到“一粒药”,从“向海逐光”到“向海揽风”,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青岛别具海洋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画卷正徐徐铺开。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务实进取的姿态,稳步驶向深蓝,全力托举山东海洋强省之梦。

“山东发展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而青岛,正是这片蓝色的沃土上奔涌最劲、势头最猛的浪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