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上调全年业绩指引,药明康德如何打造增长引擎?

上周末,药明康德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其强劲增长超越市场预期: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营业收入328.6亿元,同比增长18.6%;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105.4亿元,同比增长43.4%;经营现金流108.7亿元,同比增长35.0%;截至9月底,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达598.8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连续7个季度攀升。

更亮眼的是,继年中上调业绩指引后,药明康德基于前三季度的强劲增长势头,再次调高全年预期: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增速从13%-17%上调至17-18%,整体收入从425亿-435亿上调至435亿-440亿,自由现金流从50亿-60亿上调至80亿-85亿。

与此同时,药明康德宣布剥离临床研究服务业务,进一步聚焦核心战略。结合药明康德高管近期的媒体分享,以及此次主动求变,可以窥见,药明康德的业绩并非是偶然起飞,而是凭借清晰的战略路径、高效的管理执行,为长期增长打造了强劲引擎。

更聚焦CRDMO战略,构筑核心壁垒

药明康德所采取的独特CRDMO一体化、端到端模式,是其长期稳健、韧性的重要驱动力。

CRDMO模式贯通从药物发现(R)到开发(D)与生产(M)的全流程,通过上下游协同与模块化协作,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灵活的创新解决方案,兼具“质量、效率和成本”的优势。

CRDMO模式一大优势在于高效开源引流的项目“漏斗”,能够源源不断赢得、“锁定”长期业务机会。凭借庞大的“R端”业务,客户早期项目得以进入药明康德的平台,而在“跟随分子+赢得分子”的策略下,凭借一以贯之的卓越交付和一体化服务能力,大量有潜力的高质量分子得以被高效转化,导入D&M端,继续由药明康德提供服务。

此次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药明康德的小分子CDMO管线持续扩张:在小分子的分子量、合成路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的行业大背景下,过去12个月,药明康德依然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43万个新化合物;2025年前三季度,D&M管线新增分子总计621个,其中R到D转化分子250个,商业化和临床3期项目共需新增15个。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小分子管线在后端的放量也直观体现在财务数据上。2025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小分子D&M业务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4.1%。

各板块的协同也折射出这一漏斗效应。生物学业务作为R端的重要组成板块,持续强化药物发现热点能力建设与前瞻性布局,持续为药明康德带来超过20%的新客户。

相较于传统CRO/CDMO模式,将R端融入整体业务版图的另一个独特优势在于,通过早期研发领域的深厚积累,药明康德能够洞察前沿创新趋势和客户需求,及早建立相应能力和平台,蓄势待发,乘风而起。

药明康德旗下TIDES平台正是前瞻布局后兑现回报的范例。早在2011年,药明康德就建立了多肽研究和测试能力,并陆续搭建一系列能力平台。2018年,药明康德正式推出WuXi TIDES一体化、端到端平台,专注于多肽、寡核苷酸及相关化学偶联物的新分子业务,覆盖从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

如今,随着产业需求涌现,TIDES业务已成为药明康德业绩提速的新引擎。随着2024年新增产能逐季度爬坡,2025年前三季度TIDES业务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121.1%。截至9月底,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7.1% 。

TIDES之外,药明康德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各类新分子领域均深度参与,包括靶向蛋白降解(TPD)、分子胶、共价抑制剂、别构抑制剂,以及复杂的大环化合物等等,有望在下一轮技术浪潮中继续抢占先机。

全球能力建设和产能投放提速

在此次三季报中,多个亮眼财务数据也指向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产能。

截至2025年9月底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1.2%,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前三季度经调整non-IFRS毛利率持续提升至51.3%,前三季度TIDES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1.1%……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前期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利用效率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药明康德持续大力推进在全球多地的广泛布局和产能建设,一方面是为客户“未来的需求”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让药明康德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具灵活性、更稳健的服务网络。

至2025年9月,药明康德提前完成泰兴多肽产能建设,药明康德多肽产能的关键设备——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SPPS)总体积已提升至>100,000L。放眼全球业界,这个规模也十分惊人。

在近几年,全产业已然感受到多肽产能的重要性,而多肽市场容量的增长还远未见顶。随着GLP-1多肽疗法及其广泛适应症的市场不断增长,以及随着多肽偶联药物的发展,全球多肽疗法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16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15%。可以预期,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为当前的多肽产能投资带来可观回报。

在产能建设的同时,药明康德对产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谓极致。前不久其在投资者开放日公布的信息显示,得益于充分的人才储备和高质量的培训体系,药明康德新车间启用到全面投产的时间,从2017年的22.6个月大幅压缩到了2024年的2.4个月,爬坡时间缩短至1/9,效率显著提升。高效的背后是精益运营,是充分的人才储备和高质量的培训体系。

除此之外,在药明康德的多个基地,还有大量建设正在持续夯实全球CRDMO网络。例如,在欧洲,瑞士库威生产基地正在持续扩建,其中口服剂型包装产能已于2024年翻倍,喷雾干燥车间预计将于2026年四季度竣工,后续还将增加肠外制剂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在北美,美国特拉华州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样稳步推进中,预计将于2026年四季度投入运营,支持口服剂型生产,预计2027年底注射制剂车间也将投产。亚太方面,新加坡基地于2024年初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7年起陆续投入运营,为小分子、寡核苷酸、多肽及复杂偶联药物提供服务。

过去7年间,在R端引流和D&M端产能持续投入之下,药明康德用两倍增长的R端在手订单,撬动了17倍增长的D&M端订单。如今持续的产能投入,有望在未来进一步释放规模效应,为长期增长注入更强动力。

从CRDMO的战略定力,到新分子浪潮的精准卡位,到全球产能的坚决投入,再到运营的高效和精细化——药明康德不只是抓住了机遇,更是系统性地“预埋”了增长引擎。当行业还在追赶风口,它已为下一程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药明康德

3.1k
  • 医药板块延续颓势,医疗创新ETF(516820.SH)连续6日获净申购
  • 药明康德A股成交额达100亿元,现跌8.1%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再次上调全年业绩指引,药明康德如何打造增长引擎?

上周末,药明康德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其强劲增长超越市场预期: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营业收入328.6亿元,同比增长18.6%;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105.4亿元,同比增长43.4%;经营现金流108.7亿元,同比增长35.0%;截至9月底,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达598.8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连续7个季度攀升。

更亮眼的是,继年中上调业绩指引后,药明康德基于前三季度的强劲增长势头,再次调高全年预期: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增速从13%-17%上调至17-18%,整体收入从425亿-435亿上调至435亿-440亿,自由现金流从50亿-60亿上调至80亿-85亿。

与此同时,药明康德宣布剥离临床研究服务业务,进一步聚焦核心战略。结合药明康德高管近期的媒体分享,以及此次主动求变,可以窥见,药明康德的业绩并非是偶然起飞,而是凭借清晰的战略路径、高效的管理执行,为长期增长打造了强劲引擎。

更聚焦CRDMO战略,构筑核心壁垒

药明康德所采取的独特CRDMO一体化、端到端模式,是其长期稳健、韧性的重要驱动力。

CRDMO模式贯通从药物发现(R)到开发(D)与生产(M)的全流程,通过上下游协同与模块化协作,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灵活的创新解决方案,兼具“质量、效率和成本”的优势。

CRDMO模式一大优势在于高效开源引流的项目“漏斗”,能够源源不断赢得、“锁定”长期业务机会。凭借庞大的“R端”业务,客户早期项目得以进入药明康德的平台,而在“跟随分子+赢得分子”的策略下,凭借一以贯之的卓越交付和一体化服务能力,大量有潜力的高质量分子得以被高效转化,导入D&M端,继续由药明康德提供服务。

此次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药明康德的小分子CDMO管线持续扩张:在小分子的分子量、合成路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的行业大背景下,过去12个月,药明康德依然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43万个新化合物;2025年前三季度,D&M管线新增分子总计621个,其中R到D转化分子250个,商业化和临床3期项目共需新增15个。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小分子管线在后端的放量也直观体现在财务数据上。2025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小分子D&M业务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4.1%。

各板块的协同也折射出这一漏斗效应。生物学业务作为R端的重要组成板块,持续强化药物发现热点能力建设与前瞻性布局,持续为药明康德带来超过20%的新客户。

相较于传统CRO/CDMO模式,将R端融入整体业务版图的另一个独特优势在于,通过早期研发领域的深厚积累,药明康德能够洞察前沿创新趋势和客户需求,及早建立相应能力和平台,蓄势待发,乘风而起。

药明康德旗下TIDES平台正是前瞻布局后兑现回报的范例。早在2011年,药明康德就建立了多肽研究和测试能力,并陆续搭建一系列能力平台。2018年,药明康德正式推出WuXi TIDES一体化、端到端平台,专注于多肽、寡核苷酸及相关化学偶联物的新分子业务,覆盖从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

如今,随着产业需求涌现,TIDES业务已成为药明康德业绩提速的新引擎。随着2024年新增产能逐季度爬坡,2025年前三季度TIDES业务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121.1%。截至9月底,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7.1% 。

TIDES之外,药明康德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各类新分子领域均深度参与,包括靶向蛋白降解(TPD)、分子胶、共价抑制剂、别构抑制剂,以及复杂的大环化合物等等,有望在下一轮技术浪潮中继续抢占先机。

全球能力建设和产能投放提速

在此次三季报中,多个亮眼财务数据也指向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产能。

截至2025年9月底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1.2%,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前三季度经调整non-IFRS毛利率持续提升至51.3%,前三季度TIDES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1.1%……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前期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利用效率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药明康德持续大力推进在全球多地的广泛布局和产能建设,一方面是为客户“未来的需求”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让药明康德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具灵活性、更稳健的服务网络。

至2025年9月,药明康德提前完成泰兴多肽产能建设,药明康德多肽产能的关键设备——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SPPS)总体积已提升至>100,000L。放眼全球业界,这个规模也十分惊人。

在近几年,全产业已然感受到多肽产能的重要性,而多肽市场容量的增长还远未见顶。随着GLP-1多肽疗法及其广泛适应症的市场不断增长,以及随着多肽偶联药物的发展,全球多肽疗法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16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15%。可以预期,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为当前的多肽产能投资带来可观回报。

在产能建设的同时,药明康德对产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谓极致。前不久其在投资者开放日公布的信息显示,得益于充分的人才储备和高质量的培训体系,药明康德新车间启用到全面投产的时间,从2017年的22.6个月大幅压缩到了2024年的2.4个月,爬坡时间缩短至1/9,效率显著提升。高效的背后是精益运营,是充分的人才储备和高质量的培训体系。

除此之外,在药明康德的多个基地,还有大量建设正在持续夯实全球CRDMO网络。例如,在欧洲,瑞士库威生产基地正在持续扩建,其中口服剂型包装产能已于2024年翻倍,喷雾干燥车间预计将于2026年四季度竣工,后续还将增加肠外制剂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在北美,美国特拉华州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样稳步推进中,预计将于2026年四季度投入运营,支持口服剂型生产,预计2027年底注射制剂车间也将投产。亚太方面,新加坡基地于2024年初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7年起陆续投入运营,为小分子、寡核苷酸、多肽及复杂偶联药物提供服务。

过去7年间,在R端引流和D&M端产能持续投入之下,药明康德用两倍增长的R端在手订单,撬动了17倍增长的D&M端订单。如今持续的产能投入,有望在未来进一步释放规模效应,为长期增长注入更强动力。

从CRDMO的战略定力,到新分子浪潮的精准卡位,到全球产能的坚决投入,再到运营的高效和精细化——药明康德不只是抓住了机遇,更是系统性地“预埋”了增长引擎。当行业还在追赶风口,它已为下一程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