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中国学生的留学目的地正迎来新一轮“洗牌”。刚刚落幕的中国国际教育展(CEE)上,各国院校展露了对这块全球最大留学市场的野心。
这场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展会,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院校与机构。各方纷纷亮出最新的招生和办学计划,“生源争夺战”的规模可见一斑。
竞争热潮的背后,是中国传统留学版图已然出现的松动迹象,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作为“四大”(Big Four)国际教育目的地的时代或已成为过去式。
此前,在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大会上,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Austrade)驻上海的贸易专员Stephanie Smith曾公开表示,疫情前,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主要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传统“四大”。而现在,“留学中介们现在谈论的是‘十四大’(Big Fourteen)”,这使其“处于一个竞争激烈得多的环境中”。

这一“洗牌”趋势,在教育展同期发布的《2024-2025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成绩大数据报告》中也同样体现。这份基于一千余名雅思考生的调研显示,与去年相比传统“四强”已明显分化:英国仍居榜首,美加两地留学意向显著下滑。
取而代之的,正是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目的地——它们已分别跃升至第二位和第四位。
本次中国国际教育展会的亮点之一,便是新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官方展团。一改往届零星院校各自参展的形式,今年官方展团率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公立高等院校“集体亮相”。
这一高调亮相,正值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扩张期。自2024/25学年起,港府已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通常指八所公立大学)非本地学生限额由20%提升一倍至40%,并在今年9月17日宣布将这一比例再度上调至50%。
政策的“开闸”效果立竿见影。2024/2025学年,香港大学所有课程非本地学生就读人数较上一年增加3239人;其中,内地生增加3182人,多为修课式研究生。

香港中文大学的在读研究生陈方对界面新闻表示,校园内随处可见说普通话的路人,其“中国研究”的一个分支中,均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
从“四大”到“十四大”——除香港、新加坡外,还包括了爱尔兰、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阿联酋等相对“小众”的留学地,反映出“风险”和“成本”正日益成为中国家庭对留学考量的重要因素。
“风险”一词,首先指向的就是留学目的地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
展会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考试部市场总监肖彧对界面新闻表示,“多国联申”(同时申请多个国家的院校)已成为中国留学申请策略的重要趋势。这反映出考生对于留学规划更偏于理性,同时有风险管理的考量。在帮助学生增加入学成功率的同时,该策略也可以避免“某些国家政策变化”的干扰。
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DET全球增长与业务拓展负责人王妍就曾表示,美、英、澳、加这“四巨头”的政策波动很大,是“直接影响考生的首要因素”。这也波及全球的留学市场,她表示在印度,很多人也正在探索欧洲的留学市场。
这种不确定性正让传统留学强国付出代价。美国康奈尔大学国际事务副教务长Wendy Wolford在今年九月接受WSJ采访时曾表示,“当美国在国际学生眼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时,你如何招募到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她已看到其他国家的大学正利用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来“挖角”那些已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学生。
与此相对,另一些目的地则在主动提供“确定性”。
作为本次展会的主宾国,新西兰的数据便显示了这一趋势。今年1月至4月,共有63610名国际学生在新西兰注册入学,同比增长16%。其中,中国为最大生源国,占总入学人数的36%。
被界面新闻问及这一增长原因时,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局长Amanda Malu将其归因于新西兰的“包容性”和“政策确定性”。
一方面, Malu表示,新西兰拥有独特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作为全球首个发布《对国际学生指导与照顾之行业规则》的国家,其安全性被低龄留学群体认可:在新西兰2025年第一学期来自中国的22645名学生中,有4300人就读于中小学,占比19%。
另一方面,新西兰在中国区的留学签证获批率高达95%,“绿色清单”等在当地的就业政策正在敞开,而国际教育也已被列入新西兰政府五年的增长计划“Going for Growth”中。
驱动家庭“避险”的根本原因,或许是留学这本“账”越来越难算了。
当“海归光环”褪色,“名校”不再是就业的绝对保障时,中国家庭正在重估留学的投入产出比。
“中国学生和家长对于留学的‘价格’变得更加敏感”,王妍此前曾对界面新闻表示,“大家开始思考ROI(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当季申请的一位同学对界面新闻直言,“成本更像是一道硬门槛”。为获得硕士学历、做就业准备,她放弃了英美澳地区,转而申请香港的大学。同时,她计划居住在深圳,上学时深港两地通勤,以“顺带兼顾在内地的实习”。
这种对“成本”的看重,也让早几年的留学生感受到了申请策略的变化。
于2021年入学伦敦一所院校的另一名学生认为,相比他申请时,受全球政治与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海归光环褪色”的现象开始出现。他观察到,自己当时所主要考量的学校声誉、留学城市等因素,正被“后来者”成本上的考量所取代。
对“性价比”的追求,甚至催生了新的热点。在成本相对低廉的欧陆院校之外,中东留学风潮渐起。展会上,一家欧美院校迪拜分校的代理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近几年咨询中东留学的家长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较欧美的校区“性价比更高”,且“随着中企出海,预期当地将有更多的就业岗位释出”。
然而,如果将留学市场的变化简单归结为“精算”,显然也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务实的“饭碗”考量之外,追求教育质量和个人志趣依然是许多人的第一想法。
作为2026学年的申请者,王慧计划申请美国、新加坡等地的社会学专业。与许多优先考量“性价比”的同学不同,王慧既看重教育质量本身,也在意留学的成本。她告诉界面新闻,自己更倾向于北美,因其“培养体系完善、学术积累深厚”;但由于学费和生活成本高昂,她也积极寻找带有奖学金的项目。
项目能否匹配学术志趣是她的第一考量,但这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王慧坦言,学术之外,“未来的职业道路、当地社会是否女性友好,以及对移民的开放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就读于伦敦一大学的林立,则选择了社会人类学专业。这既有“想做和社会更紧密联结的研究”的学术热情,也有申请难度上的现实考量。实打实的业界背书与性价比外,生活和社交的“留学体验”也是她最终选择伦敦的原因。
这并不局限于个体的选择。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市场推广经理Lillian Zhang对界面新闻透露,尽管“IT、工程和幼教”等“绿色清单”专业因移民和就业的便利而受追捧,但一个令人意外的趋势是,选择“文学、语言学”这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正在增长,甚至已成为“这几年中国学生在新西兰就读排名第二的选择”。
无论如何,一个共同的趋势是:当“文凭溢价”开始消失,市场或将开始回归对“能力”本身的定价。随着中外合办教育的发展以及中企出海的浪潮,被留学光环所涵盖的跨文化协作和语言能力,正通过更多元的场景被培养和验证。
近来,英国、香港等地区部分专业批次的2026年入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然放榜,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留学申请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的国际环境与就业市场下,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不再盲从“光环”,而是在风险与回报之间,为自己寻找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未来。
(文中陈方、王慧、林立均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