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韧性与远见:成都银行2025年三季报解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韧性与远见:成都银行2025年三季报解读

基本盘坚实,新动能可期。​

文丨李国雄

10月28日晚,成都银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继续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和良好的风控能力。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同比增长3.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93亿元,同比增长5.03%,利润增速继续高于营收增速,其成本控制和经营效率持续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指标连续第九年实现增长。尽管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的挑战,成都银行通过审慎的风险管理和业务结构优化,保持了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

财务表现: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均衡发展

截至三季度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达13,852.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1%,保持双位数增长。存款总额9,864.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5%;贷款总额8,47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3%,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一方面显示其资产投放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需关注其后续流动性管理,例如相关流动性监管指标(如LCR、NSFR)可能面临的变化。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6.86%,负债结构保持稳健,这为其净息差稳定性提供了基础。

财报显示,该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40%,年化资产利润率(ROA)为0.96%,盈利能力良好,前者作为衡量股东权益回报的核心指标,保持在双位数水平,体现了公司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运用效率,基本每股收益为2.24元。

在净息差行业性收窄的背景下,成都银行继续维持优秀的盈利能力,体现出其卓越的经营效率。

在资产质量方面,成都银行延续了以往的良好表现。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为0.68%,仍保持同业领先水平。拨备覆盖率高达433.08%,远高于同级商业银行平均水平,表明风险抵御能力充足,也为未来利润平滑提供了一定空间。总体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在规模、效益、质量三个维度上发展较为均衡。在资产规模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同时,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显示其“稳增长、优结构、控风险”的经营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券商观点指出,银行股已进入“低估值+高分红+强政策支撑”的配置阶段。在此背景下,如成都银行这样资产质量良好、盈利增长稳定的区域银行龙头,可能具备一定的投资吸引力。

战略纵深:“深耕地方”的独特竞争力

将成都银行放在更广阔的行业背景下观察,其业务特色与竞争优势更加清晰。

作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成都银行持续依托地方法人机构优势,深耕区域经济。该行三季度报告再次强调“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这展现出其独特的战略定力和竞争优势。

五年来,该行累计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企业投放信贷支持超万亿元,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围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该行加大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圈链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产业链100%全覆盖,同时紧扣小微企业需求打造了专属产品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在重大项目方面,成都银行持续为天府机场二期、轨道交通建设等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民生工程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围绕产业园区发展,成都银行积极响应“立园满园”行动,助力打造“3+22+N”产业园区体系,开展“润园惠企”金融行动,组建园区服务专班,主动对接企业需求3000余户。

同时,在对公业务中,以往不被人关注的政金业务,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当前个贷业务下行的环境下,反而成了成都银行的“压舱石”。

成都银行的发展路径表明,区域性银行未必需要复制全国性银行的业务模式,而可依托区域经济特色,构建自身优势。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度融入、稳健的风险管控和科技赋能,成都银行在区域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这种“深耕地方”的战略执行,是其抵御周期波动的“韧性”所在,也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把握未来“远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动能:科技金融与创新布局

在巩固区域优势的同时,成都银行将科技金融与创新布局视为关键的“未来动能”。据了解,成都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及增量连续4年在四川省名列前茅,成都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接近90%,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超80%。

近年来,成都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设立专营机构、组建专业团队、配置专项授信、推出专属产品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围绕成都市16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进行布局,推出“科企贷”“秒贴宝”等产品,并通过设立科技支行、文创支行、绿色金融支行等特色专营机构,推动服务下沉,为不同产业领域提供专业化金融支持。

成都银行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五大业务中台”和“两大技术中台”,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内部运营效率。目前,成都银行共建成应用系统160余套,工具及服务40余个,有效赋能业务快速发展。今年10月,成都银行发布了多个涉及金融科技、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场景项目,引发市场关注。据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出高价值场景创新项目。

投行业务方面,成都银行巩固“重点项目落地推动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职能,实现省内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人金融服务覆盖率达75%,并参与发行多项创新债券产品。

与其他银行相比,成都银行的优势在于将区域根基、风控能力和客户基础形成良性循环。稳定的负债成本、深耕本土带来的资产来源、严格的风控措施共同支撑了其业绩的确定性和增长的持续性。​

正如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所言,未来银行股表现将受实体经济信贷需求、风险处置进展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的影响三大因素制约。在这些方面已有布局并具备一定优势的银行,有望在行业转型中占据先机。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成都银行表现出的稳健性、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使其成为银行板块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价值标的。未来,该行能否将拨备资源有效转化为利润增长,以及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进一步巩固其金融核心地位,将成为影响其长期价值的关键因素。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成都银行

2.9k
  • 红利策略仍具配置价值,300红利低波ETF(515300)逆市红盘冲击3连涨!
  • 1.38万亿!资产质量持续领跑,成都银行三季报彰显战略韧性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韧性与远见:成都银行2025年三季报解读

基本盘坚实,新动能可期。​

文丨李国雄

10月28日晚,成都银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继续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和良好的风控能力。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同比增长3.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93亿元,同比增长5.03%,利润增速继续高于营收增速,其成本控制和经营效率持续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指标连续第九年实现增长。尽管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的挑战,成都银行通过审慎的风险管理和业务结构优化,保持了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

财务表现: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均衡发展

截至三季度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达13,852.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1%,保持双位数增长。存款总额9,864.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5%;贷款总额8,47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3%,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一方面显示其资产投放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需关注其后续流动性管理,例如相关流动性监管指标(如LCR、NSFR)可能面临的变化。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6.86%,负债结构保持稳健,这为其净息差稳定性提供了基础。

财报显示,该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40%,年化资产利润率(ROA)为0.96%,盈利能力良好,前者作为衡量股东权益回报的核心指标,保持在双位数水平,体现了公司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运用效率,基本每股收益为2.24元。

在净息差行业性收窄的背景下,成都银行继续维持优秀的盈利能力,体现出其卓越的经营效率。

在资产质量方面,成都银行延续了以往的良好表现。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为0.68%,仍保持同业领先水平。拨备覆盖率高达433.08%,远高于同级商业银行平均水平,表明风险抵御能力充足,也为未来利润平滑提供了一定空间。总体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在规模、效益、质量三个维度上发展较为均衡。在资产规模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同时,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显示其“稳增长、优结构、控风险”的经营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券商观点指出,银行股已进入“低估值+高分红+强政策支撑”的配置阶段。在此背景下,如成都银行这样资产质量良好、盈利增长稳定的区域银行龙头,可能具备一定的投资吸引力。

战略纵深:“深耕地方”的独特竞争力

将成都银行放在更广阔的行业背景下观察,其业务特色与竞争优势更加清晰。

作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成都银行持续依托地方法人机构优势,深耕区域经济。该行三季度报告再次强调“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这展现出其独特的战略定力和竞争优势。

五年来,该行累计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企业投放信贷支持超万亿元,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围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该行加大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圈链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产业链100%全覆盖,同时紧扣小微企业需求打造了专属产品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在重大项目方面,成都银行持续为天府机场二期、轨道交通建设等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民生工程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围绕产业园区发展,成都银行积极响应“立园满园”行动,助力打造“3+22+N”产业园区体系,开展“润园惠企”金融行动,组建园区服务专班,主动对接企业需求3000余户。

同时,在对公业务中,以往不被人关注的政金业务,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当前个贷业务下行的环境下,反而成了成都银行的“压舱石”。

成都银行的发展路径表明,区域性银行未必需要复制全国性银行的业务模式,而可依托区域经济特色,构建自身优势。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度融入、稳健的风险管控和科技赋能,成都银行在区域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这种“深耕地方”的战略执行,是其抵御周期波动的“韧性”所在,也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把握未来“远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动能:科技金融与创新布局

在巩固区域优势的同时,成都银行将科技金融与创新布局视为关键的“未来动能”。据了解,成都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及增量连续4年在四川省名列前茅,成都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接近90%,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超80%。

近年来,成都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设立专营机构、组建专业团队、配置专项授信、推出专属产品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围绕成都市16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进行布局,推出“科企贷”“秒贴宝”等产品,并通过设立科技支行、文创支行、绿色金融支行等特色专营机构,推动服务下沉,为不同产业领域提供专业化金融支持。

成都银行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五大业务中台”和“两大技术中台”,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内部运营效率。目前,成都银行共建成应用系统160余套,工具及服务40余个,有效赋能业务快速发展。今年10月,成都银行发布了多个涉及金融科技、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场景项目,引发市场关注。据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出高价值场景创新项目。

投行业务方面,成都银行巩固“重点项目落地推动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职能,实现省内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人金融服务覆盖率达75%,并参与发行多项创新债券产品。

与其他银行相比,成都银行的优势在于将区域根基、风控能力和客户基础形成良性循环。稳定的负债成本、深耕本土带来的资产来源、严格的风控措施共同支撑了其业绩的确定性和增长的持续性。​

正如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所言,未来银行股表现将受实体经济信贷需求、风险处置进展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的影响三大因素制约。在这些方面已有布局并具备一定优势的银行,有望在行业转型中占据先机。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成都银行表现出的稳健性、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使其成为银行板块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价值标的。未来,该行能否将拨备资源有效转化为利润增长,以及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进一步巩固其金融核心地位,将成为影响其长期价值的关键因素。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