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锦绣”巴中,不止光雾山“安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锦绣”巴中,不止光雾山“安逸”

让“锦绣”与“安逸”成为游客心中真切的美好回忆。

文丨李国雄

秋意正浓,以“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闻名的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如期启幕,首批游客已从四面八方涌入,追寻这片色彩的极致。

光雾山

这段时间,光雾山680平方公里的彩林渐次变色,特殊的冰川地貌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巴山众多珍稀树种,从山巅到谷底,水青冈、枫树、黄栌等40余个树种在秋天绽放出纯粹而热烈的红,吸引着游客踏上这趟色彩追寻之旅。

这片曾经“养在深闺”的锦绣山水,如今正以红叶为媒,讲述着秦巴山区从生态颜值到品牌价值的蜕变故事。游客举起手机记录美景时,镜头里定格的不只是自然奇观,更是巴中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质量”的生动实践。

资源活化,红叶节的全新打开方式

今年,光雾山的红叶红到了纽约时代广场。

此前,巴中市已组建推介小队分赴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巡回推介,并通过“我把红叶寄给你”全球传递等活动,将光雾山的红叶与邀约寄往全球,并在纽约、巴黎、新加坡等国际城市地标进行宣传,显著提升了光雾山的国际知名度。

红叶节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在成功搭建全球关注度的基础上,本届红叶节着力推动体验方式的革新升级。据了解,本届红叶节以“客从远方来 AI上光雾红”为主题,突破传统赏叶模式,为游客带来双重惊喜。

在创新视角方面,全新升级的低空直升机观光项目让游客得以从300米高空俯瞰绵延680平方公里的红叶景色。“直升机+无人机”联合拍摄服务则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捕捉云海与红叶交融之美的独特视角。

此外,针对不同需求的游客,景区还精心设计了5大类20条精品线路,内容涵盖自然观光、文化研学、康养度假等多个主题,例如“红叶+红色”研学线路和连接光雾山与陕西黎坪森林公园的“川陕红叶走廊5日游”等。

在深化体验方面,科技扮演了关键角色,在米仓山景区铁炉坝广场的科技嘉年华中,机器人不仅担当主持、表演独舞,更与演员同台演绎国家级非遗《翻山铰子》,古老艺术焕发出别样活力。

游客可在互动区参与机器人足球、棋类对弈,或在生活集市上品尝由智能美食机器人制作的美食,甚至租借外骨骼设备辅助登山,让更多年龄段的游客能轻松抵达最佳观景位,切身感受科技为旅行赋能的“安逸”与乐趣。

红叶节科技嘉年华

与此同时,经典的林间漫步线路覆盖三大核心区域,游客可沿溪流栈道近距离观赏彩林,或在十八月潭的瀑潭倒影中感受一步一景的诗意,景区内还开设了非遗文化手作体验区,游客可参与红叶叶雕、巴山剪纸等互动项目,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夜间,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新·梦境光雾山》运用裸眼3D全息成像等技术,将千年米仓古道等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光影叙事鲜活再现,完成从自然奇观到人文梦境的时空穿越。

除丰富活动外,本届红叶节还通过创新的票务政策与区域联动,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与便利。推出景区联票、票根互惠的创新票务模式,联动全市31个景区与18家文博场馆,有效拓展游客的游览半径与体验深度。此外,还与川超联赛联动,凭球赛门票可享景区门票优惠,多重福利让游客尽情畅享金秋光雾山之美。

从时代广场的惊艳亮相,到深山云海的科技赋能,今年的光雾山红叶节完成了一次从“走出去”到“请进来”的完美闭环,走出光雾山的漫山红遍,一场关于“安逸”与“锦绣”的深度体验,也正在巴中大地铺陈。

全域“锦绣,巴中邀您慢品安逸

光雾山的红叶成为秋季朋友圈的“顶流”时,巴中的文旅图景远不止这一抹绚烂。从千年石窟的静谧低语,到古镇夜游的如梦似幻,再到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巴中正以一场全方位的魅力升级,邀请游客从“路过”变为“停留”,深度解读这座城市的“锦绣”与“安逸”。

南龛石窟

“锦绣”在于资源禀赋,千年石窟正焕发新的生机。南龛石窟静默矗立,170余个龛窟、2700余尊造像,与东龛、西龛、北龛共同构成的“一城四龛 四龛福城”的独特人文景观和地理格局,共同展示精美的盛唐彩雕。于此地静心凝望,历史厚重感带来的心灵震撼,正是“锦绣”与“安逸”的一种深度体验。

目前,“四龛福城”文旅品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石刻艺术的奥秘,据统计,2025年以来,“四龛”已累计接待游客19万余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40余万元,门票收入同比增长40%,到2027年末,“四龛”接待游客预计达到40万人次,并力争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安逸”见于沉浸体验。夜幕降临时,恩阳古镇大型情境式夜游项目《恩阳船说》生动演绎古镇的前世今生,“恩阳梦华录”沉浸式街区人声鼎沸,宋风建筑与现代文旅巧妙融合,长达800米的街区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成功将游客体验从“半天游”延展至“全天游”,项目开街仅三天便迎来18万人次客流。

《幻享·米仓道》演出现场

除此之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选择。通江县的花月夜景区通过5D行浸式演出《银花传奇》,将地方特产通江银耳拟人化;幻享·米仓道大型科幻舞台剧目通过智能声光电、裸眼3D等先进技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幻元素融合创新,呈现璀璨巴文化的千年流变,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选择,带动夜经济发展。

这一切的“快进慢游”,得益于交通格局的革命性变革。曾经制约发展的山川,如今因“空铁高”的全面突围打破了秦巴山区的地理隔阂。2010年首条高速通车,2012年铁路开通客运,2019年机场通航,直至2024年六月巴南高铁开通,巴中正式融入成都、重庆“两小时经济圈”。时空距离的压缩为文旅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与此同时,国道244线光雾山主题服务区的旅游化改造,新能源充电桩的同步布局,以及科学规划的旅游客运班线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全覆盖,共同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让“行”的本身也成为舒适旅行体验的一部分。

光雾山

巴中的实践,是“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在全省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所谓“锦绣”,在巴中体现为光雾山的五彩秋林、诺水河的溶洞锦绣,以及米仓古道上的历史文脉;所谓“安逸”,则在于这里宜人的康养气候、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以及通过旅游硬件提升、科技创新赋能的旅游舒适度,持续丰富“锦绣”与“安逸”的内涵。

如今,巴中与全省的文旅资源共同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向世界展示着天府之国不仅有大熊猫、九寨沟等风光,更有如巴中这般值得放慢脚步、深度探索、静心体验的精彩,共同让“锦绣”与“安逸”从一个文旅品牌真正成为游客心中真切的美好回忆。

文旅融合一条让“留下来”的发展路径

南江县光雾山镇桃源村村民杨清勇没有想到,自己开办的民宿能在一年内创造超过十万元的收入,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事会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的注意。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的到来,让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再次成为焦点。此次再评估,关乎公园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片能否延续,更关乎其地质遗迹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平衡之道。

评估间隙,专家们听到了杨清勇的故事,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卢举琼向考察组介绍,这个有625人的村庄,超过一半人口投身旅游行业。

2024年,桃源村集体收入六十余万元,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约800万元。这组数据,具体地呈现了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为当地社区带来的改变。

光雾山民宿

杨清勇的“民宿经济学”,正是巴中市顶层设计在微观层面的鲜活体现。今年7月15日,巴中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将文旅深度融合置于突出位置,其目标明确为将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场“转化”实践,已在巴中的山水城郭间展开。首先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切改变里。

在恩阳梦华录街区,古装租赁店的老板娘忙得脚不沾地,在光雾山脚下用现代表达讲述祖辈的故事。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开辟了一条不离乡土、依托山水的新生计,让曾经的“走出去”变成了“留下来”甚至“走回来”。

从“留下来”的个体选择,到“火起来”的乡村业态,巴中正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路径。这种深度融合的魅力在于,它能让静态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要素“聚”起来,从而催生出更强大的规模效应。

在南江县,“羊”BA篮球赛的激情呐喊早已超越赛场,这项将地方特产“南江黄羊”与全民健身巧妙融合的赛事,吸引了全国目光,累计观赛人次逾两千万。

“羊”BA

小小的篮球,不仅点燃了乡村的夜晚,更奇妙地打通了从赛场到市场、从特产到品牌的转化通道。比赛期间,每周六观赛一座难求,带动“醉美玉湖·七彩长滩”AAAA级景区及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分别增长230%、150%以上。

体育赛事激发的经济活力,正是巴中探索“文旅+”多元路径的生动缩影,这也为激活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启示。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巴中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承载了独特的红色记忆,39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万余件馆藏革命文物史料,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5个国家AAAA级景区被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如何让这段历史更好地发扬,巴中给出了从“瞻仰”到“传承”的答案,并着力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情感生态系统。​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描红的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庄重的仪式中感悟红色精神;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里开发的红色文创杯、T恤,让历史记忆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上游保护修缮旧址,中游创新开发沉浸式党课、红色情景剧本游等产品,下游则推动以“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等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将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真正吸引人、感染人、留住人的强大品牌力。

秋去冬来,光雾山的红叶终将飘落,但文旅融合为巴中带来的那份温暖与活力,却已深深植根于此。这个可持续的情感生态系统,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与巴中这片土地建立一种超越一次旅行的心灵联结。这种联结,或许才是巴中文旅最希望留存于人们心中的、能够跨越季节的温暖印记,也是其实现从“生态高颜值”向“发展高质量”跃升的持久动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锦绣”巴中,不止光雾山“安逸”

让“锦绣”与“安逸”成为游客心中真切的美好回忆。

文丨李国雄

秋意正浓,以“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闻名的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如期启幕,首批游客已从四面八方涌入,追寻这片色彩的极致。

光雾山

这段时间,光雾山680平方公里的彩林渐次变色,特殊的冰川地貌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巴山众多珍稀树种,从山巅到谷底,水青冈、枫树、黄栌等40余个树种在秋天绽放出纯粹而热烈的红,吸引着游客踏上这趟色彩追寻之旅。

这片曾经“养在深闺”的锦绣山水,如今正以红叶为媒,讲述着秦巴山区从生态颜值到品牌价值的蜕变故事。游客举起手机记录美景时,镜头里定格的不只是自然奇观,更是巴中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质量”的生动实践。

资源活化,红叶节的全新打开方式

今年,光雾山的红叶红到了纽约时代广场。

此前,巴中市已组建推介小队分赴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巡回推介,并通过“我把红叶寄给你”全球传递等活动,将光雾山的红叶与邀约寄往全球,并在纽约、巴黎、新加坡等国际城市地标进行宣传,显著提升了光雾山的国际知名度。

红叶节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在成功搭建全球关注度的基础上,本届红叶节着力推动体验方式的革新升级。据了解,本届红叶节以“客从远方来 AI上光雾红”为主题,突破传统赏叶模式,为游客带来双重惊喜。

在创新视角方面,全新升级的低空直升机观光项目让游客得以从300米高空俯瞰绵延680平方公里的红叶景色。“直升机+无人机”联合拍摄服务则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捕捉云海与红叶交融之美的独特视角。

此外,针对不同需求的游客,景区还精心设计了5大类20条精品线路,内容涵盖自然观光、文化研学、康养度假等多个主题,例如“红叶+红色”研学线路和连接光雾山与陕西黎坪森林公园的“川陕红叶走廊5日游”等。

在深化体验方面,科技扮演了关键角色,在米仓山景区铁炉坝广场的科技嘉年华中,机器人不仅担当主持、表演独舞,更与演员同台演绎国家级非遗《翻山铰子》,古老艺术焕发出别样活力。

游客可在互动区参与机器人足球、棋类对弈,或在生活集市上品尝由智能美食机器人制作的美食,甚至租借外骨骼设备辅助登山,让更多年龄段的游客能轻松抵达最佳观景位,切身感受科技为旅行赋能的“安逸”与乐趣。

红叶节科技嘉年华

与此同时,经典的林间漫步线路覆盖三大核心区域,游客可沿溪流栈道近距离观赏彩林,或在十八月潭的瀑潭倒影中感受一步一景的诗意,景区内还开设了非遗文化手作体验区,游客可参与红叶叶雕、巴山剪纸等互动项目,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夜间,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新·梦境光雾山》运用裸眼3D全息成像等技术,将千年米仓古道等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光影叙事鲜活再现,完成从自然奇观到人文梦境的时空穿越。

除丰富活动外,本届红叶节还通过创新的票务政策与区域联动,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与便利。推出景区联票、票根互惠的创新票务模式,联动全市31个景区与18家文博场馆,有效拓展游客的游览半径与体验深度。此外,还与川超联赛联动,凭球赛门票可享景区门票优惠,多重福利让游客尽情畅享金秋光雾山之美。

从时代广场的惊艳亮相,到深山云海的科技赋能,今年的光雾山红叶节完成了一次从“走出去”到“请进来”的完美闭环,走出光雾山的漫山红遍,一场关于“安逸”与“锦绣”的深度体验,也正在巴中大地铺陈。

全域“锦绣,巴中邀您慢品安逸

光雾山的红叶成为秋季朋友圈的“顶流”时,巴中的文旅图景远不止这一抹绚烂。从千年石窟的静谧低语,到古镇夜游的如梦似幻,再到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巴中正以一场全方位的魅力升级,邀请游客从“路过”变为“停留”,深度解读这座城市的“锦绣”与“安逸”。

南龛石窟

“锦绣”在于资源禀赋,千年石窟正焕发新的生机。南龛石窟静默矗立,170余个龛窟、2700余尊造像,与东龛、西龛、北龛共同构成的“一城四龛 四龛福城”的独特人文景观和地理格局,共同展示精美的盛唐彩雕。于此地静心凝望,历史厚重感带来的心灵震撼,正是“锦绣”与“安逸”的一种深度体验。

目前,“四龛福城”文旅品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石刻艺术的奥秘,据统计,2025年以来,“四龛”已累计接待游客19万余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40余万元,门票收入同比增长40%,到2027年末,“四龛”接待游客预计达到40万人次,并力争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安逸”见于沉浸体验。夜幕降临时,恩阳古镇大型情境式夜游项目《恩阳船说》生动演绎古镇的前世今生,“恩阳梦华录”沉浸式街区人声鼎沸,宋风建筑与现代文旅巧妙融合,长达800米的街区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成功将游客体验从“半天游”延展至“全天游”,项目开街仅三天便迎来18万人次客流。

《幻享·米仓道》演出现场

除此之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选择。通江县的花月夜景区通过5D行浸式演出《银花传奇》,将地方特产通江银耳拟人化;幻享·米仓道大型科幻舞台剧目通过智能声光电、裸眼3D等先进技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幻元素融合创新,呈现璀璨巴文化的千年流变,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选择,带动夜经济发展。

这一切的“快进慢游”,得益于交通格局的革命性变革。曾经制约发展的山川,如今因“空铁高”的全面突围打破了秦巴山区的地理隔阂。2010年首条高速通车,2012年铁路开通客运,2019年机场通航,直至2024年六月巴南高铁开通,巴中正式融入成都、重庆“两小时经济圈”。时空距离的压缩为文旅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与此同时,国道244线光雾山主题服务区的旅游化改造,新能源充电桩的同步布局,以及科学规划的旅游客运班线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全覆盖,共同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让“行”的本身也成为舒适旅行体验的一部分。

光雾山

巴中的实践,是“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在全省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所谓“锦绣”,在巴中体现为光雾山的五彩秋林、诺水河的溶洞锦绣,以及米仓古道上的历史文脉;所谓“安逸”,则在于这里宜人的康养气候、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以及通过旅游硬件提升、科技创新赋能的旅游舒适度,持续丰富“锦绣”与“安逸”的内涵。

如今,巴中与全省的文旅资源共同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向世界展示着天府之国不仅有大熊猫、九寨沟等风光,更有如巴中这般值得放慢脚步、深度探索、静心体验的精彩,共同让“锦绣”与“安逸”从一个文旅品牌真正成为游客心中真切的美好回忆。

文旅融合一条让“留下来”的发展路径

南江县光雾山镇桃源村村民杨清勇没有想到,自己开办的民宿能在一年内创造超过十万元的收入,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事会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的注意。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的到来,让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再次成为焦点。此次再评估,关乎公园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片能否延续,更关乎其地质遗迹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平衡之道。

评估间隙,专家们听到了杨清勇的故事,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卢举琼向考察组介绍,这个有625人的村庄,超过一半人口投身旅游行业。

2024年,桃源村集体收入六十余万元,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约800万元。这组数据,具体地呈现了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为当地社区带来的改变。

光雾山民宿

杨清勇的“民宿经济学”,正是巴中市顶层设计在微观层面的鲜活体现。今年7月15日,巴中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将文旅深度融合置于突出位置,其目标明确为将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场“转化”实践,已在巴中的山水城郭间展开。首先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切改变里。

在恩阳梦华录街区,古装租赁店的老板娘忙得脚不沾地,在光雾山脚下用现代表达讲述祖辈的故事。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开辟了一条不离乡土、依托山水的新生计,让曾经的“走出去”变成了“留下来”甚至“走回来”。

从“留下来”的个体选择,到“火起来”的乡村业态,巴中正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路径。这种深度融合的魅力在于,它能让静态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要素“聚”起来,从而催生出更强大的规模效应。

在南江县,“羊”BA篮球赛的激情呐喊早已超越赛场,这项将地方特产“南江黄羊”与全民健身巧妙融合的赛事,吸引了全国目光,累计观赛人次逾两千万。

“羊”BA

小小的篮球,不仅点燃了乡村的夜晚,更奇妙地打通了从赛场到市场、从特产到品牌的转化通道。比赛期间,每周六观赛一座难求,带动“醉美玉湖·七彩长滩”AAAA级景区及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分别增长230%、150%以上。

体育赛事激发的经济活力,正是巴中探索“文旅+”多元路径的生动缩影,这也为激活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启示。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巴中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承载了独特的红色记忆,39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万余件馆藏革命文物史料,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5个国家AAAA级景区被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如何让这段历史更好地发扬,巴中给出了从“瞻仰”到“传承”的答案,并着力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情感生态系统。​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描红的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庄重的仪式中感悟红色精神;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里开发的红色文创杯、T恤,让历史记忆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上游保护修缮旧址,中游创新开发沉浸式党课、红色情景剧本游等产品,下游则推动以“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等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将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真正吸引人、感染人、留住人的强大品牌力。

秋去冬来,光雾山的红叶终将飘落,但文旅融合为巴中带来的那份温暖与活力,却已深深植根于此。这个可持续的情感生态系统,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与巴中这片土地建立一种超越一次旅行的心灵联结。这种联结,或许才是巴中文旅最希望留存于人们心中的、能够跨越季节的温暖印记,也是其实现从“生态高颜值”向“发展高质量”跃升的持久动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