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苹果称得上是无可争议的创新标杆。然而在智能音箱这个赛道,就轮到苹果向友商学习了。日前有消息源透露,苹果或将会推出一款带屏智能音箱“HomePod Touch”,其售价可能会与350美元的初代HomePod保持一致。
有趣的是海外科技媒体9to5Mac认为,高定价并不会阻碍HomePod Touch的成功,因为其产品定位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能够避免重蹈初代HomePod的覆辙。
作为苹果公司过去十年中几乎能与MacBook蝴蝶键盘媲美的黑历史产品,初代HomePod的价格堪称是“跳水冠军”,上市不久就降价到299美元,国内市场甚至还出现过3000元买两台的优惠价。
初代HomePod的失败,在于彼时的苹果尚未参透智能音箱市场的底层逻辑,错误的押注了音质。在2017年秋季与iPhone X一同亮相的初代HomePod其实同样贯彻了苹果的创新哲学,即不盲目追求“首创”,而是致力于将成熟技术打磨成颠覆行业的使用体验。
作为追赶者,苹果为HomePod选了条有别于当时亚马逊echo、谷歌Home的道路,更注重音质、而非智能。A8芯片搭配彼时智能音箱领域绝无仅有的1GB RAM+16GB ROM配置,再加上6个麦克风组成的环形阵列,以及底部7个高音喇叭、顶部1个低音喇叭构成的豪华声学模组,使得其不仅是智能音箱中音质最好的,同样在这个价位的所有音箱产品中也拥有不错的音质表现。
奈何人类对于音乐的主观性非常强,这就导致在很多人看来,音质与玄学紧密关联。可问题是关注音质的发烧友,因为惯性会更倾向于选择传统音频品牌,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初代HomePod在音质上的优势又不太好感知,价格也过于高昂。最终“高不成低不就”的初代HomePod黯然退场,使得苹果试图用计算音频来颠覆智能音箱赛道的意图落空。
有了初代HomePod的教训,HomePod mini与第二代HomePod就不约而同地回归了主流智能音箱产品的设计思路上。比如,第二代HomePod搭载的是用在Apple Watch Series 7上的S7芯片,而初代HomePod则用的是iPhone 6同款的A8,两款间隔五年的产品在性能上相差无几。
那么问题就来了,HomePod Touch放弃音乐播放器的定位,转而成为智能家居的“可视化控制器”能成功吗?事实上,带屏智能音箱的出现,是厂商们发现语音交互的低效让智能音箱无法承担起智能家居中枢这个责任,为了弥补语音交互的孱弱,屏幕就开始逐步出现在了智能音箱产品上。
这块屏幕让智能音箱能够承担起影音娱乐、视频沟通、家庭监控等更多功能,使得其成为了一个迷你版的家庭娱乐中心,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小电视”出现在客厅之外。然而带屏智能音箱的出现,恰恰表明厂商承认了语音交互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取代触控交互这个事实
消费者也已经发现,如果真的需要一个智能手机之外的家居设备控制中枢,为何不能是平板电脑呢?顺着这个思路,就有厂商推出了“闺蜜机”这种产品。毕竟如果消费者真的对家居场景中的“第二块屏”有需求,融合了电视和平板电脑特质的“闺蜜机”,要远胜于融合了智能音箱和平板电脑的带屏音箱。
归根结底,在智能家居入口这个问题上,智能音箱的便捷性不如手机,娱乐性上则不如“闺蜜机”。可视化的触控屏并不足以解决HomePod Touch的市场定位问题。如果苹果真的想要做一款真正的智能家居控制器,桌面机器人的想象空间可能要远大于带屏智能音箱。
此前,小米首款搭载“超级小爱”大模型的小米智能音箱Pro迅速走红,成为高端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就已经说明了消费者需要的是具备上下文理解、个性化推荐,甚至是情感交互能力的产品。相比于纯粹操控其他设备,面向银发一族的陪护与应急响应、针对儿童的教育互动与行为引导,或许更能戳中消费者的痛点。
从连接设备到理解人,这可能才是智能音箱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