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据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全市经营主体数量持续稳步增长。
截至9月底,全市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并非偶然。环境如水,企业如鱼。
就在不久前的10月28日,成都还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2024-2025年度创新城市”,并在“公共服务优化”“权益保护健全”两个分项榜单中榜上有名。
经营主体“蓄水池”持续扩容、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凸显,成都,如何绘就出这条“高质量成长曲线”?从实践来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园区高质量发展、人才政策不断创新,正是成都发展背后的关键要素。
营商环境优,从“企业找政府”到“政府找企业”
“以前是企业追着政府跑,现在是政府围着企业转。”扎根成都近10年的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琦对成都营商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
去年,成都市十余部门合力帮助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国内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首次进口,开启企业“出海”第一步;今年3月,MR(混合现实)企业幻景数研落户成都,从签约到落地全程时长不到两个月,还收到了政府部门量身定制的“机会清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成都这片发展的沃土上,拔节生长、开花结果。
可以说,企业有着最灵敏的“触觉”,哪里的营商环境更友好,他们就选择在哪里扎根,成都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成都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持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以更精准的政策供给、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一组数据是,截至2025年10月,成都各级部门累计走访企业15.9万户,收集诉求4.19万个、解决4.16万件,企业满意率始终超95%。
就在今年9月,成都还进一步推出“进解优促”升级版——开展一系列面对面专场座谈会,涉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每天有局长坐班、每周有链长接待”。企业家们现场抛出实际问题,部门逐一回应,明确解决方案和推进时限,形成“问题收集—即时解答—台账督办”的闭环互动。
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政企事务总监王卫在座谈会后坦言,这样的面对面的交流搭建了政企连心桥,“我们希望这类机制能常态化运行,成为我们与政府保持紧密沟通的重要渠道。”
政策服务强,从“一码检查”到“一键精准找政策”
营商环境之优,还体现在政策制度的精准高效上。今年以来,成都在推动政策集成、监管改革和人才引育等方面多点发力,持续提升城市对经营主体的吸引力。
在监管方式上,今年2月,成都全面推行“一码检查”综合监管机制,覆盖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卫生监督等多个重点领域,让以往的“多头检查”到“一码统管”转变,也从“重复执法”转变为“数据赋能”。
目前“一码检查”已整合800项检查事项、3万余名执法人员信息,接入400万家经营主体,切实为企业减负,让经营者把更多精力投入创新与生产。截至2025年10月,全市开展“亮码检查”2.5万次,企业满意率超99%。
与此同时,成都还依托智慧蓉城建设,打造“惠企政策一码查询”平台,归集全市529个政策文件、3000余项政策事项,通过AI智能匹配,实现政策“精准找企业”,让“一网通办”成为现实;成都打造的“蓉易贷”平台汇聚111家金融机构,累计放款超340亿元;“科创通”平台链接4万余家科技企业与2600余个创新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创新要素聚合、创新转化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服务效率。
企业服务之外,经营主体的壮大,背后同样离不开产业和人才的支撑。
今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都位列第五。近日,成都再次对人才政策“提档升级”——重磅推出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支撑、大力引育顶尖人才及团队、吸引会聚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产业人才向园区集聚等10个方面、59项具体举措。
可以看出,相较于过去“给政策”“给优惠”的方式,此次措施更加注重“优平台”“营生态”,构建起系统化、立体化的城市人才发展生态系统,引得八方人才奔赴而来,为企业提供“智力源泉”。
“我们紧缺复合型人才,要懂技术、有审美,更需要一定的人文素养。政府便帮我们招揽人才,最终人才招聘到位,项目顺利推进。”灵泽科技联合创始人郭心怡感慨,“此次政策释放出更多利好,让我们更有信心引才,也更有能力留才。”
厚植发展土壤、优化政策供给、增强人才黏性,成都正持续建设经营主体壮大的根基。未来,伴随更多政策、服务红利的释放,这座城市的“经济细胞”将更活跃,发展动能将更澎湃,企业将成长得更快、走得更远。
来源:成都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