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视频】中国式在家上学 父母带孩子“出走”的教育探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视频】中国式在家上学 父母带孩子“出走”的教育探险

在中国,离开现行教育体制“在家上学”就像一场亲子远行,多由少数勇于尝试的父母带着孩子“出走”。从既有的实践来看,这场探险不乏温馨和想象力,但也充满未知和艰辛。

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叫停“擅自在家上学”。而在此前,据统计,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有父母带孩子从学校出走的,也有就只为自己喜欢而决定在家学习的。从既有的实践来看,这场探险不乏温馨和想象力,但也充满未知和艰辛

因学校学业压力太大、重视学分、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六年前,刚念初一不久的韩百川向父母提出了回家读书的想法。

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的兴趣是画画和编程,但在学校,这两个都不是重点,考试也不会涉及。经过几天家庭会议的严肃讨论,韩百川最终说服父母主动放弃了学籍,选择在家上学。当时,他只有11岁。

韩百川并非个例。今年4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17)》显示,2013 年至 2017 年期间,中国“在家上学”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年均 30% 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7年2月,中国已经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而有意愿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则高达 5 万人。

不过,像韩百川一样主动提议在家上学的小孩极少,大部分孩子都是父母带着“出走”,在父母的主导下脱离了学校和传统教育模式。

“实在看不出学校有什么用”,柯太太表示。她有两个儿子,Andy和Thomas,分别读六年级和三年级。因为孩子在学校经常受欺负,一次晚上给Andy洗澡时,柯太太和柯先生发现儿子手上全是指甲痕,之后,就没再让孩子去学校。

为了更好地在家教育孩子,柯太太辞去了自己的医生工作。她和丈夫联系朋友,以几个家庭联合的方式组建了一个小学堂,根据孩子们不同时期的兴趣来定制教学内容,比如去博物馆、公园游玩等等,与传统学校按语文、数学、英语这种教学大纲划分的方式截然不同。

这样的教学方式招来不少亲友反对,但柯先生和柯太太并不为所动。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孩子以后上大学、找工作的问题时,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柯先生称“我们都经历过,所以不觉得所谓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会对孩子来讲特别重要。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来讲,我们认为他个人的品德,或者说他内在的一些东西会比知识更加重要。”

“我跟他妈妈都认为,如果他们两个以后想去做一个电工,去读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说他喜欢做一个厨师,考一个厨师的牌照,然后去从事厨师这么一份职业,我们也是蛮高兴的。”

和柯先生、柯太太不同,带着儿子在家上学的张乔峰,更希望可以让孩子接受基础生活教育的同时,通过“精英式”教育,将其培养成才。尽管他表示,“精英”这个词现在有点臭了。

张乔峰今年52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曾就读于物理专业,两年后休学,在北大图书馆自由看书一年后考上了社会学专业。这样的学习经历令张乔峰对教育有很多想法,也对自己的“在家教育”充满自信。

“语文、英语先行,数学等大一点再教。”这是张乔峰的教学策略。在读六年级的年龄,他儿子英语已经能达到高中水平。张乔峰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在家上学是一种过于超前的观念,难以被大众接受,但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不过,他曾尝试办学,想在其他孩子身上证明自己的教育成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北京办学堂失败后,他带着儿子回到了福建莆田乡下。周一到周五在乡下教儿子,周末进城开补习班和上网球课,他为孩子未来做的规划是14岁前自学完成高中内容,然后用接下来的时间去学机器人课程或者编程等等感兴趣的东西,18岁直接报考国外的大学。

18岁,在张乔峰那里,这个数字还只是儿子美好的未来。但对韩百川来说,再过两个月,18岁马上就要到了,他已经在家上学近七年。

在同龄人纷纷准备参加高考之际,他已经申请到政府创业项目拨款,利用山东大学提供的教室,开办了自己的创客空间。他希望能尽快做出一个实际产品,比如游戏APP或者检测社区环境的软件。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是乐观的,但也坦言,像他这样“没学历”,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太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业。

因为从小脱离学校的群体环境,韩百川的友情是空白。他很渴望能交到一两个好朋友,但内心对此又充满矛盾。“我自己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我唯一担心的事,就是跟同龄人的交流,但我现在不能被那个影响,要是我被影响了,那说明在家上学失败了,我还是回学校去。”

快满18岁的韩百川并不确切知道同龄人的友谊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想,这是普通人都会拥有的东西,如果他一直没有,或许,“会对健康不利”。

制作团队简介

宗鸣: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吴国骥:在家可以上学,上学也可以跟在家一样。

郭屹:如果当时我能在家上学的话,就没天佑啥事了。

李鹏:素材多到爆炸,在家剪辑比在家上学还难。

金江歆: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一次只能选择一个。

潘笛:在家上学,放飞自我。

厂长语录

“沉迷于学习,日渐消瘦”

世界超乎想象,故事正在发生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箭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视频】中国式在家上学 父母带孩子“出走”的教育探险

在中国,离开现行教育体制“在家上学”就像一场亲子远行,多由少数勇于尝试的父母带着孩子“出走”。从既有的实践来看,这场探险不乏温馨和想象力,但也充满未知和艰辛。

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叫停“擅自在家上学”。而在此前,据统计,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有父母带孩子从学校出走的,也有就只为自己喜欢而决定在家学习的。从既有的实践来看,这场探险不乏温馨和想象力,但也充满未知和艰辛

因学校学业压力太大、重视学分、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六年前,刚念初一不久的韩百川向父母提出了回家读书的想法。

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的兴趣是画画和编程,但在学校,这两个都不是重点,考试也不会涉及。经过几天家庭会议的严肃讨论,韩百川最终说服父母主动放弃了学籍,选择在家上学。当时,他只有11岁。

韩百川并非个例。今年4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17)》显示,2013 年至 2017 年期间,中国“在家上学”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年均 30% 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7年2月,中国已经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而有意愿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则高达 5 万人。

不过,像韩百川一样主动提议在家上学的小孩极少,大部分孩子都是父母带着“出走”,在父母的主导下脱离了学校和传统教育模式。

“实在看不出学校有什么用”,柯太太表示。她有两个儿子,Andy和Thomas,分别读六年级和三年级。因为孩子在学校经常受欺负,一次晚上给Andy洗澡时,柯太太和柯先生发现儿子手上全是指甲痕,之后,就没再让孩子去学校。

为了更好地在家教育孩子,柯太太辞去了自己的医生工作。她和丈夫联系朋友,以几个家庭联合的方式组建了一个小学堂,根据孩子们不同时期的兴趣来定制教学内容,比如去博物馆、公园游玩等等,与传统学校按语文、数学、英语这种教学大纲划分的方式截然不同。

这样的教学方式招来不少亲友反对,但柯先生和柯太太并不为所动。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孩子以后上大学、找工作的问题时,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柯先生称“我们都经历过,所以不觉得所谓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会对孩子来讲特别重要。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来讲,我们认为他个人的品德,或者说他内在的一些东西会比知识更加重要。”

“我跟他妈妈都认为,如果他们两个以后想去做一个电工,去读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说他喜欢做一个厨师,考一个厨师的牌照,然后去从事厨师这么一份职业,我们也是蛮高兴的。”

和柯先生、柯太太不同,带着儿子在家上学的张乔峰,更希望可以让孩子接受基础生活教育的同时,通过“精英式”教育,将其培养成才。尽管他表示,“精英”这个词现在有点臭了。

张乔峰今年52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曾就读于物理专业,两年后休学,在北大图书馆自由看书一年后考上了社会学专业。这样的学习经历令张乔峰对教育有很多想法,也对自己的“在家教育”充满自信。

“语文、英语先行,数学等大一点再教。”这是张乔峰的教学策略。在读六年级的年龄,他儿子英语已经能达到高中水平。张乔峰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在家上学是一种过于超前的观念,难以被大众接受,但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不过,他曾尝试办学,想在其他孩子身上证明自己的教育成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北京办学堂失败后,他带着儿子回到了福建莆田乡下。周一到周五在乡下教儿子,周末进城开补习班和上网球课,他为孩子未来做的规划是14岁前自学完成高中内容,然后用接下来的时间去学机器人课程或者编程等等感兴趣的东西,18岁直接报考国外的大学。

18岁,在张乔峰那里,这个数字还只是儿子美好的未来。但对韩百川来说,再过两个月,18岁马上就要到了,他已经在家上学近七年。

在同龄人纷纷准备参加高考之际,他已经申请到政府创业项目拨款,利用山东大学提供的教室,开办了自己的创客空间。他希望能尽快做出一个实际产品,比如游戏APP或者检测社区环境的软件。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是乐观的,但也坦言,像他这样“没学历”,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太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业。

因为从小脱离学校的群体环境,韩百川的友情是空白。他很渴望能交到一两个好朋友,但内心对此又充满矛盾。“我自己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我唯一担心的事,就是跟同龄人的交流,但我现在不能被那个影响,要是我被影响了,那说明在家上学失败了,我还是回学校去。”

快满18岁的韩百川并不确切知道同龄人的友谊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想,这是普通人都会拥有的东西,如果他一直没有,或许,“会对健康不利”。

制作团队简介

宗鸣: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吴国骥:在家可以上学,上学也可以跟在家一样。

郭屹:如果当时我能在家上学的话,就没天佑啥事了。

李鹏:素材多到爆炸,在家剪辑比在家上学还难。

金江歆: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一次只能选择一个。

潘笛:在家上学,放飞自我。

厂长语录

“沉迷于学习,日渐消瘦”

世界超乎想象,故事正在发生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箭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