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国雄
11月10日,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城市发展定调指向。省委书记王晓晖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川实践,着力在全面打造“公园城市、安逸家园”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这次会议标志着四川城市发展“规模扩张”的旧章正式翻过,“品质提升”的新程全面开启,也意味着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速度规模型竞赛,转向如培育有机生命体一般的“养成”模式,核心在于与自然共生、为人民服务。
这一转变,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十五五”蓝图中所强调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高度契合。此时回望“十四五”,会发现,我国的城市治理经历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全国星火蔓延的接力中,成都的探索与实践系统而深入,成为观察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如何塑造“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一个生动样本。
“十四五”收官阶段,成都“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是对如何建设“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精准概括,旨在通过“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四个维度精准解决民生难题。其深层意义在于“养成”一种长效机制,推动优良的城市风貌与治理模式从阶段性行动内化为城市的持久基因,这既巩固了“十四五”成果,也为“十五五”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城市的洁净,是品质的底线,更是现代化的起点。成都的“净”,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清扫保洁,迈向全链条数字化与资源循环化的新模式。
一方面,作业方式实现“机器赋能”的革命性升级。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超90%,“去扫把化”在背街小巷稳步推进,新能源环卫车覆盖率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标志着环卫作业正告别“人海战术”,步入高效低碳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治理模式实现“智慧循环”的系统性重构。从“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到垃圾收运“桶车”精准匹配,再到建筑垃圾全程可追溯,大数据贯穿废弃物管理全流程。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首批废旧塑料碳汇交易、餐厨垃圾“万吨级”碳减排项目落地,其环境效益正得到量化评估与市场兑现,标志着成都的环境治理正从末端清理向源头减量和资源再生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深化。
这种对城市环境底线的坚守与革新,正契合了“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要求,确保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始于健康、可持续的基底。
在守住环境底线的同时,现代城市的魅力,更在于规范有序与充满活力的“烟火气”如何平衡。面对流动商贩、共享单车等动态管理难题,成都依托城市综管服平台和AI模型,实现了从粗放式堵禁到潮汐式疏导、智慧化调度的根本转变。
技术赋能之下,是更深层次的治理创新。“商户公约”、“街长制”、“门前五包”的升级,巧妙地将技术赋能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构建起“一委一办一平台”引领下的“微网实格”共治新格局。
这既发挥了数据算法的精准调度能力,又激发了市民商户的主体责任意识,不仅提升了秩序管理的效能,更保障了城市的活力,实现秩序“优”的刚柔并济与良性互动,使其“优”于秩序,更“优”于活力。
城市现代化,根基在于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可靠与高效。近年来,成都通过为桥梁安装监测传感器、为井盖加装防坠网、建立道路空洞检测机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市政设施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从被动应急抢险向主动预警防护的战略转型。
与此同时,景观照明的体系化布局与节能改造,以及对“有路无灯”的攻坚,是在满足安全照明基本功能后,对城市夜间环境进行的光影重塑与品质提升。这种“亮”起来,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照亮,更是城市运行生命线韧性、可靠性的“亮度”提升。基础设施从“安全耐用”迈向“智慧感知”,使得城市的“安逸家园”拥有坚实的安全保障。
城市的现代化,绝非千城一面,而是独特风貌与人文底蕴的彰显。成都的“美”,已进入运用城市美学进行整体营造的新层次。从“两拆一增”到“美丽街区”打造,再到对街角巷隅等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雕琢,背后是规划设计标准的持续完善与引领作用的强化。
通过长效机制的探索,成都将静态的城市景观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日常场景,使“美”不仅可观赏,更可融入、可体验,这正是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务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积极响应,让城市拥有可感可及、充满“文明”气息的内在灵魂。
纵观成都实践,其本质是以“创新”为底层逻辑,全面赋能城市发展。超过3.6万件物联网设备、AI模型与“市民随手拍”平台结合,构建了“天眼”感知与“民愿”反馈融合的治理生态,诠释了省委关于“提升城市精细治理效能,强化科技支撑”的部署。这种“创新”驱动的治理模式,最终服务于“人民城市”的共建共享共治。
“十四五”的收官与“十五五”的开启在此交汇。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全省城市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目标和行动指南。成都的实践,是“公园城市、安逸家园”四川实践的先行缩影。展望“十五五”,无论是成都的高水平治理,还是各地市的赋能协同,一幅幅以“新质”为笔、以人民幸福为墨的城市新画卷,将在川蜀大地上徐徐展开,谱写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