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观商业
在远离都市霓虹的县城与乡镇,华莱士用极致的低价策略,为数亿国人提供了“西式快餐”的初体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人们称它的“双堡套餐”为“穷鬼快乐餐”,带着几分戏谑,也带着几分亲切。
它的门店数量也一度直逼两万家,这是一个连洋快餐巨头也未曾企及的数字。然而,随着安全问题频现,“喷射战士”成为华莱士的代名词,也因此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翻来覆去、乐此不疲地“鞭打”。
无论是“玩梗”还是食物中毒后的“哀号”,其品牌形象在社交媒体的口诛笔伐中都消耗颇多。但是在其声誉断崖式下跌的同时,供应链母公司的营收却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一增速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中无疑是极为引人注目的。
增长数据下的“竭泽而渔”
根据华莱士食品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其营业收入达到46.47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同期实现了37.84%的大幅增长。直观地反映了作为华莱士背后核心的供应链与运营支持实体,庞大门店网络仍在高速运转,并持续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现金流。
但当我们把目光从收入端移向利润端时,画风却与亮眼业绩“判若两人”。华莱士食品的归母净利润仅为8999.60万元,同比增长6.18%。而且这并非偶然,华莱士的盈利能力长期在低位徘徊,2021年综合毛利率更是低至4.4%,净利润率也仅在2%左右徘徊。
这种微薄的利润空间,与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巨头动辄两位数的营业利润率形成了鲜明反差。这也是为了在下沉市场获得绝对的价格优势,在供应链、食材、人力等各个环节极限压缩成本的直接产物。
但是也使得它的整个商业大厦建立在一个极其脆弱的财务基础之上。任何风吹草动,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增加,或是因负面事件导致的销售费用激增,都可能轻易地侵蚀掉其本就微薄的利润,甚至使其陷入亏损。
可以说,华莱士虽然体量庞大,但在财务上却是一个“虚胖”的巨人,其庞大的规模并未转化为与之匹配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为其后来的声誉危机埋下了深层次的经济动因,2024年也成为华莱士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年。
报道中揭露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过期两天的汉堡胚仅仅更换标签便继续使用,本应废弃的色拉油通过添加所谓的“滤油粉”就延长了使用周期。而且这并非单一门店的孤立事件,纵观2024年全年,类似的曝光和消费者投诉层出不穷。
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华莱士的投诉量更是急剧攀升,截至2025年初,相关投诉累计已超过7000条,问题涵盖食材过期、吃出异物、后厨蟑螂苍蝇横行等多个方面。而且其中绝大部分直指食用后出现腹泻、呕吐等身体不适症状。
“喷射战士”“厕所战神”这些带有戏谑和讽刺意味的网络梗,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创造并广泛传播,最终成为华莱士难以撕下的负面标签。对于一个餐饮品牌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其赖以生存的市场根基。
“合作加盟”的扩张推进剂已经失控
由于为了实现规模上的“闪电战”,华莱士独出心裁开创了一套被称为“合作连锁”或“门店众筹”的独特体系。该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将门店的股份下放,鼓励店长、员工甚至外部合作方共同出资开店,从而将个体的利益与门店的业绩深度捆绑。
这种模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也有效分散了总部的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使得华莱士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特别是县乡市场复制出成千上万家优质门店,快速成就了其“万店”的庞大规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台强大的扩张机器也因此从诞生之日起就内嵌了“失控”的基因。在这种模式下,门店的经营者同时也是股东,华莱士总部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品牌授权方、供应链服务商和投资参与者,而非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
由于股权分散,总部对单店的控制权和话语权被严重削弱。虽然总部也制定了一系列运营标准和食品安全手册,但在缺乏有效监督、强力约束和严厉惩罚机制的情况下,这些规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门店合作方面,往往沦为一纸空文。
当面临业绩压力时,为了压缩成本、提高利润,他们便有极强的内生动力去铤而走险——延长食材使用期限、减少清洁消毒频率、简化操作流程。集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这种“重扩张、轻品控”模式长期积累矛盾的总爆发。
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低价策略压缩了门店的利润空间,利润压力又驱使门店牺牲食品安全来降低成本,而食安事件的爆发又进一步损害品牌、影响营收,反过来加剧了门店的经营压力。
二十多年来,华莱士始终将“极致性价比”作为其在市场立足的核心武器。这一战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中是极其成功的,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广阔下沉市场对平价西式快餐的巨大需求,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尚未完全覆盖的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
然而,外部竞争环境已今非昔比。一方面,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巨头近年来也在不断加速渠道下沉,它们凭借更强的品牌力、更完善的供应链和更规范的管理,直接冲击着华莱士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以塔斯汀为代表的“国潮”汉堡新势力正在迅猛崛起。
这些新品牌同样主打性价比,但在品牌形象、产品创新和门店体验上,却比老旧的华莱士更贴近当下的年轻消费者,它们正在无情地分食华莱士的市场份额。华莱士被夹在中间,陷入了品质升级走不动,价格战没空间的尴尬境地。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升级,即便是在下沉市场,消费者也早已越过了“吃饱”的阶段,开始追求“吃好”和“吃得放心”。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可以说,华莱士被自己一手打造的“低价”标签所困,形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战略惯性。任何提升品质的举措都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这又会与其核心的低价模式产生根本性冲突。当市场不再仅仅为低价买单时,华莱士的生存逻辑便开始松动。
供应链公司的“B计划”
在C端市场声誉扫地的同时,华莱士的B端业务却展现出另一番景象。华莱士食品的业务本质,是为包括华莱士在内的数万家快餐门店提供食材原料、包装耗材、生产设备以及物流配送等一体化服务的供应链企业。
华莱士正在悄然进行一场战略重心转移,试图从一个面向消费者的餐饮品牌,转型为一个服务于庞大门店网络的供应链赋能平台。财报中供应链业务驱动的营收增长,正是这一“B计划”潜力的体现。
可以通过整合和强化供应链施行规模化采购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在维持门店低价策略的同时,为品质提升和利润改善挤出一些空间。而且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供应链体系,也是实现产品标准化的前提。
通过对核心原料的集中掌控和配送,总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门店的出品进行规范,例如统一供应预处理的半成品、强制使用指定品牌的油品等,这被视为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可能路径。
当门店网络达到两万家这一量级时,这个网络本身就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渠道平台。华莱士食品不仅可以服务于华莱士体系,理论上还可以将其供应链能力开放给其他中小型餐饮品牌,从而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这种从“赚消费者的钱”到“赚加盟商和同行的钱”的思路转变,是华莱士在面临前台品牌危机时,为自己寻找的一条后路。但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华莱士能否真正将供应链的优势转化为对门店的有效管控。
而这又回到了那个最根本的难题——如何改造其积重难返的“合作加盟”模式。华莱士采取了一系列标准的危机公关和内部整改行动。公司多次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致歉信,承认在门店管理上存在漏洞,并向消费者承诺将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紧接着,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全国门店卫生安全自检”活动被推行,总部宣称将加强督导巡查频次,重新制定食品安全考核制度,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再培训。涉事的门店被处以停业整顿甚至永久关停的处罚,相关员工也被开除。
然而,这些整改措施都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未触及其“合作加盟”模式这一根本性的制度弊病。只要门店的控制权依然分散,只要总部的监督无法真正穿透到后厨的每一个角落,任何自查和培训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即便在华莱士宣布进行全国整改之后,2024年下半年乃至2025年上半年,相关的食品安全投诉量依然居高不下。仅2024年11月一个月内,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华莱士的投诉量就多达426条,消费者的信任显然并未因其一系列的公关行动而得到修复。
这场艰难的自救,目前看来更像是一场“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文章,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远未能帮助华莱士走出其“中年危机”的泥潭。可以说能不能扭转乾坤,完全取决于能否在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耐心和信任被彻底耗尽之前,成功地完成转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