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黄河之滨的济南与东海之畔的福州,两座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在初冬时节再度双手紧握,共叙合作佳话。
据济南日报消息,近日,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和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率领济南市党政代表团赴福州学习考察。这是继去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后的再度携手,标志着两地合作机制的持续与深化。
在短短两天时间里,代表团一行先后走访了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等多地。
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城市间的友好往来,更是在“十四五”收官在即与“十五五”蓝图将展的关键节点上,一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联动与共振。
33年友谊的传承与升华
城市合作的深度,往往植根于历史积淀的厚度。
1992年,济南与福州,跨越千里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为跨越千里的合作架起了坚实桥梁。
33年间,从最初的经济协作、技术交流,到如今的战略协同、全领域合作,济南与福州的兄弟情谊在时代变迁中愈发深厚,成为中国城市友好往来的典范。
2024年7月,福州市党政代表团到访济南,双方召开深化友好城市战略合作推进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加强党政互访交流、推进对口合作、做强数字经济等多方面合作事项,将合作从理念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此次济南代表团回访,既是对前期合作的深化落实,更是对“强省会战略”“都市圈建设”等时代命题的共同回应。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节点,两座城市的再度携手,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理念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万亿之城的同频生长
济南与福州,虽相隔千里,却发展同频。
作为山东、福建两省的省会,两座城市曾共同面临“省会首位度不高”的发展瓶颈,也都在近年迎来了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战略机遇期。相似的成长轨迹与时代机遇,让两地在发展逻辑上深度契合。
在战略定位上,两地均锚定“强省会”与“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山东自2018年起持续推进省会首位度提升,明确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福建“十四五”规划首次将强省会战略写入纲领,助力福州巩固区域核心地位。
政策加持下,济南2024年GDP达13527.6亿元,福州更是突破14236.76亿元,双双稳居万亿城市行列,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在战略平台上,两地均拥有国家级高能级载体。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支持的实体性新区,四年间GDP年均增长18%;福州新区作为全国第十四个国家级新区,2024年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位列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第8位。
两大新区如同双城合作的“发动机”,为产业协同、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都市圈建设上,两地均跻身国家级行列。福州都市圈2021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助力福州GDP时隔22年再次超越泉州;济南都市圈2024 年初获国家批复,成为黄河流域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国家级都市圈的联动,让双城合作从“点对点”升级为“圈对圈”,辐射带动效应呈几何级放大。
在产业基础上,两地均稳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20位。济南培育形成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四大主导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福州则打造了纺织化纤、电子信息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近五年年均增长20%。
相似的产业能级与差异化的产业结构,构成了强强联合的坚实基础。
多维共振下的优势互补
如果说战略同频是双城合作的前提,那么优势互补就是合作深化的核心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
福州作为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门户,具备邻近港台的区位优势、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平台优势,两地产业协同呈现双向赋能的鲜明特征。
此次济南代表团考察的恒申控股、东南汽车等企业,正是福州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代表,其全产业链布局与转型经验,为济南提供了宝贵参考。
恒申控股从一根尼龙绳起步,构建起覆盖化工、化纤、新材料的全球产业生态圈,其全链条整合、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模式,对济南打造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有直接参考价值。
东南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实践,与济南正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精准对接,有望推动两地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产能联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市在科技创新上的联动已初见成效。福州大学与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申报的“山东省智能磁电装备与选矿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成为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未来,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两市有望共建研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
除了经济协作,济南与福州的交流更延伸至城市治理与文化遗产领域。
在城市治理方面,福州在生态建设、社区服务等领域的经验令人瞩目。福山郊野公园的生态实践、军门社区的近邻党建模式,为济南的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而济南在工业遗产保护、城市双修等方面的探索,同样值得福州借鉴。
在文化传承方面,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市在文旅融合上合作空间广阔。济南的“二安文化”(辛弃疾、李清照)与福州的三坊七巷、船政文化,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络。
辛弃疾曾任职福州并留下赞美诗篇,成为连接两座城市的文化纽带。未来,通过联合开发文旅线路、互设文化展厅等方式,两座城市有望共同讲好黄河文化与海洋文明对话的故事。
从双城合作到全国示范
济南与福州的携手,从来不止于两座城市的利益共赢,更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作为黄河流域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两地合作的深化,将推动形成北联黄河流域、南接海丝沿线、东融台港澳、西通内陆腹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从省级层面看,山东的制造业优势与福建的外向型经济优势将实现深度融合。山东作为工业大省,高端装备、精品钢等产业基础雄厚;福建的纺织化纤、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竞争力强,两地产业链的互补性将推动鲁闽两省形成“制造业+数字经济”“内陆市场+海外市场”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华东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两地合作精准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济南的黄河流域治理经验可通过福州辐射到南方水系治理,福州的对台合作经验可为济南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提供借鉴,形成黄河—闽江跨流域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的全国示范。
从发展趋势看,济南与福州的合作模式为中国省会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两座城市选择抱团发展,通过战略协同、产业互补、治理互鉴,实现了1+1>2的效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优势。
济南与福州,如同两艘驶向未来的航船,在各自的海域破浪前行,又彼此守望,相互借鉴。它们跨越地理的间隔,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航道上并肩前行,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期待济南与福州以此次考察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在产业链协同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生态共建上展现新作为,在城市治理互鉴上取得新成效,让33年的友谊之树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同时,期待这份“双城记”能成为更多城市的参照,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城市力量。
黄河潮涌,闽江奔腾,双城携手,未来可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