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近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2025年度中国软件高质量发展TOP30软件园区”榜单,山东省齐鲁软件园和青岛软件园双双入选,分别位列全国第四和第二十四位。
这一成绩背后,是山东将软件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核心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的战略定力,更是当地软件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政策引领:构建软件产业发展新格局
山东软件产业能在中国软件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并非偶然。近年来,山东省将软件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核心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不断优化高端软件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
山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2022年出台《山东省软件名园建设管理办法》,构建“两名城带多名园、百名企育千名品”发展格局。
在省级政策指引下,各地市也纷纷推出具体行动方案。济南市提出“应用牵引、创新驱动、生态培育”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力做优基础软件、做强工业软件、做大新兴软件。
青岛市则发布了《数字青岛2025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超前发展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这些政策形成了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合力。截至2025年9月,山东省已培育建设省级软件名园11家,入园各类企业1.1万余家、研发机构超220家。
今年1至9月,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居全国第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济南实践:齐鲁软件园跻身全国四强的秘诀
在本次评选中,齐鲁软件园跻身全国第四,稳居中国软件园区“第一梯队”,这一成绩引人瞩目。
齐鲁软件园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缩影。从1995年在济南东郊的农田和鱼塘中起步,到如今成为聚集近2万家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产业高地,三十年间,它完成了从“一片空白”到“科创新城”的跨越。
产业生态的多元布局是齐鲁软件园的成功关键。园区不仅发展高端软件,还布局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区块链等多元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圈。
对标榜单前列园区,齐鲁软件园的优势在于传统产业数字化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济南全市六成以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
全链条孵化体系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坚实基础。园区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
在人才集聚方面,园区已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拥有5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0家院士工作站,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39人、省级157人、市级284人。
跻身全国四强,对齐鲁软件园而言,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
面向未来,园区已锁定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赛道,其目标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孵化,而是构筑驱动省会乃至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青岛路径:特色发展塑造软件名城
与此同时,青岛软件园也以特色发展路径入选榜单,位列全国第24位,展现了青岛在软件产业领域的实力。
青岛软件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与城市产业基础紧密结合。根据《数字青岛2025年行动方案》,青岛明确提出“提质发展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
高水平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是青岛的明确目标。青岛市政府支持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省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力争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少于300家。
青岛软件产业的发展注重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全国软件百强,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和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特别注重培育未来产业竞争力,计划超前发展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为软件产业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软件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而软件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高地,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软件产业的竞争力。
山东两个园区跻身全国TOP30,不仅是一块含金量十足的国家级“金字招牌”,更是区域创新能力与城市能级跃升的有力印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