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觉BeautyNEXT
一次App更新,引发一场信任地震。
近期,大量会员发现,更新后的山姆会员商店App商品图片严重失真,交互界面愈发繁琐,关键信息被隐藏。他们质疑,这家以“所见即所得”著称的会员制商超,正在背离自己建立信任的基础。
更巧合的是,就在争议爆发前,山姆中国区刚刚迎来一位具有深厚阿里背景的新总裁。App的“电商化”叠加人事变动,使舆论与质疑持续在社交平台蔓延,线下退卡潮、投诉潮同步涌现——短短几天内,一个被中产视为品质生活象征的品牌,似乎突然失去了确定感。
从零售端望向更大的商业本质,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算法与数据逻辑渗入品牌决策,效率是否正在吞噬品味?品牌,会不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慢慢失去自己的气质?
01 当山姆也变成算法化品牌

如果商店里也有网红,山姆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品牌之一。在国内白热化的商超“厮杀”中,山姆在2024年仅靠50+家门店做出了超千亿业绩,远超市面上其他品牌。
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一套独特的会员制商业模式——通过260元或680元的年费精准筛选并绑定中国新兴中产家庭,并利用“少而精”的选品哲学、值得信赖的高品质商品与极致的供应链效率,成功塑造了“花更少钱,过更好生活”的品牌承诺,让购物从简单的交易升格为一种令中产阶层向往的生活方式,最终成就了付费会员接近900万、人均年消费接近2万的商业奇迹。
但近几年,山姆逐渐让会员们感到“陌生”。此次由App改版触发的信任危机,恰恰源于会员们感知到他们与山姆缔结的“契约”正在被单方面撕毁。
群众的愤怒,首先指向一种对“阿里味”的深度抵触。
作为一家曾颠覆商业生态的企业,阿里的崛起也伴随着一种“拼”和“卷”工作文化的流行。在社交媒体上,“阿里味”成为网友高频使用的词汇,它代指在互联网大厂盛行的内卷文化和以“黑话”为代表的职场新生态。这一整套包含着“加班文化、向上管理、以算法驱动决策”等元素的内卷系统,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用逻辑取代直觉的功利思维。
——当消费者发现,这样的文化开始渗入山姆(即使只是怀疑阶段),他们的抵触几乎是本能的。因为山姆之所以让人依赖,恰恰是它拒绝算法:靠“人挑货”这一套难以量化但始终可感的品质体系。
无论是花里胡哨的UI、看起来更智能实则毫无必要的弹窗、更频繁的推送,亦或是11月3日晚22点推送的那份“关于持续优化APP的声明”——山姆的老会员们感受到的不是服务升级,而是一种被算法掌控的无奈。有大量网友质疑,“品牌的功夫是否都用在取悦上级、增加KPI,而非取悦用户?”
更深层次的不满,来自于对品质持续滑坡的切身感受。
查阅社交媒介可看到,上半年以来,大量会员在小红书等平台“吐槽”山姆更换供应商、多个口碑极佳的商品被悄然下架、商品品质“明显不同”等等现象。这种“暗中降级”的做法,让消费者从之前的“闭眼冲”变成睁大眼甄别,不少人感到自己的会员费在贬值,忠诚感正在丧失——它更像电商,却更不像山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山姆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会员制模式,此刻却成为反噬自身的力量。会员费默认了一种契约关系,但当这种关系出现裂痕,会员的背叛也来得更加决绝,因为他们感到的不仅是失望,更是某种意义上的“背叛”。
这种转变的危险在于:当算法成为新的神明,品牌开始学会迎合数据,而不是理解人。数字化的逻辑固然高效,但它所依赖的,是冷冰冰的指标——点击率、转化率、GMV——这些语言从未关心人们真正的情绪、信任或品味。
算法固然可以让品牌变聪明,却也让品牌变得没有个性。在一切都可量化的时代,品牌的温度、人格与气质正在悄然被消解。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出那个更根本的问题——当数据取代直觉,当算法主宰判断,品牌的“人格”还能存在吗?
02 被数据裹挟的品牌人格
在这场“山姆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算法逻辑如何侵蚀一个零售品牌的信任基石。
如果将视线转向美妆行业,这一现象不仅同样存在,甚至更为深刻和普遍:它让市场陷入一场关于成分、话术与视觉的内卷式竞赛,却削弱了品牌的“主观性”,一种关于气质、审美与价值判断的独立意志。而这,恰恰是美妆最珍贵的精神资产。
本质上,算法的本意是中性的,它不过是为了优化效率。它根据历史数据推演出高转化路径,再将资源不断叠加在验证过的结果上。对品牌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成分更热、什么颜色更容易吸引点击、什么视频更留人——都已经有了标准答案。
但当它被过度依赖于商业决策、营销判断与内容生产时,就开始在无声中重塑美妆的表达方式,同样的爆款成分、同样的滤镜包装、同样的直播话术……品牌变得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像彼此。
这种相似性,在美妆行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成分的“军备竞赛”
当成分成为流量密码,算法推波助澜,如果说烟酰胺、视黄醇、维C等已经是“老网红”,那么重组胶原蛋白、PDRN、各种天然植萃成分就是“新神话”。
直播间充斥着“浓度比拼”和“价格对比”,新成分一出现,算法立刻迅速驱动同质化生产。对平庸的品牌而言,产品背后的肤感、香氛、使用仪式感乃至品牌哲学,都被视为不精准的“风险”,被无情修剪。
■视觉与叙事逐步“滤镜化”
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批量雷同的品牌视觉:实验室风瓶身、莫兰迪色系、极简设计、植物和原木元素等等……数据验证的高级感模板,正在批量生产毫无记忆点的形象,犹如一篇篇批量生产的小红书“爆文”。
同样,品牌的叙事能力也在退化。过去,一个品牌足以影响世界:香奈儿的独立、迪奥的优雅、赫莲娜的先锋、巴黎欧莱雅的“你值得拥有”,它们同样在创造一个关于梦想、美和向往的新世界。而如今品牌的广告大片大量充斥分子动画、医生形象和临床数据(也和预算有关)。
■营销节奏与渠道的单一
算法能计算出流量峰顶和洼地,也可以驯化品牌行为:雷同的节日大促、达人矩阵和直播话术,尤其是在抖音和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直播间话术、促销节奏和产品搭配都可以进行相似的数据优化。
似乎,我们的美妆行业,正在陷入一种“精准的平庸”。品牌们争先恐后地追逐着由数据定义的“爆款”,却在过程中丢失了最为珍贵的独特性和主观性——即品牌创始人独有的气质、审美与价值判断。
这无异于一场美妆行业的“信任崩塌”,其本质与山姆会员的愤怒如出一辙:当品牌为了追逐算法最优解,而放弃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判断时,它便单方面撕毁了百年来与消费者那份关于品味、风格与梦想的隐形契约。
当然,不少品牌会将这个锅扣在“激烈竞争”或“消费者没有忠诚度”头上。但这是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在算法驱动下失去了判断力与独立性,将决策权完全让渡给了数据,从而放弃了作为「人」的价值观和审美。
出路并非彻底抛弃算法,而是驯化它,教会它理解何为不可量化的“人味”。
03 自救:教算法理解“人味”
让算法成为传递品牌价值的助手,而非主宰品牌的主人——关键在于区分哪些决策必须由人主导,哪些可以交给算法执行。
对于美妆品牌来说,配方、香气、包装、视觉风格和叙事方向属于核心判断,应由研发和创意团队把控;而库存、推荐、营销投放和内容投放的节奏则可以由算法辅助优化。通过这种分工,品牌既能保持独特性,又能享受数据带来的效率。
与此同时,品牌必须让算法学会理解“不可量化”的指标:用户对风格、情绪、故事的共鸣。实践方法包括:
■理解用户感受,而不是只看销量:算法不能只盯着点击和成交。品牌可以让它“学习”哪些内容让人心动、引发讨论,甚至让人愿意分享体验,从而找到更符合品牌气质的传播方式。
■让创意主导,算法辅助:算法可以提供参考方案,但最终由创意团队把关,确保品牌独特的风格和声音不被数据淹没。就像一个助理,帮你节省时间,但不替你做决策。
■关注长期价值,而不仅是短期数字:品牌不能只看销量和转化,还要关注用户是否愿意重复购买、是否形成社群、是否认同品牌理念。算法可以帮助跟踪这些长期指标,让数据服务于品牌本质,而不是让品牌变得千篇一律。
算法可以推荐店铺位置,却无法创造那种亲临其境的感动,行业中已有相对领先的案例。Aesop每家门店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从东京街角到巴黎小巷,每个空间都与当地文化和建筑肌理融合,这种在地化体验无法被算法预测或复制。
观夏在北京的国子监店,将东方香韵与建筑美学结合,让线下空间成为品牌故事的承载体;东边野兽以高原为故土,通过一个内容实验室和多彩的内容互动,让用户参与叙事,而非被动接受成分和功效信息。
在产品哲学上,回归价值锚点而非流量锚点,同样关键。Lush坚持新鲜手工护肤理念,秉持环保、素食、少化学添加的原则,不追逐短期爆款或网红成分,而是让产品体现品牌核心价值。Le Labo则赋予调香师创作自由,每款香水都是独立艺术作品,品牌拒绝迎合大众流行香调,而是通过独特香氛与故事传递长期信任。这些做法让品牌在流量洪流中保持定力,让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同时更埋下一种理念与生活方式。
营销上,有敢于不迎合的稀缺性。香奈儿美妆的营销克制,与其说是高冷,不如说是一种对品牌叙事的绝对把控。它不参与频繁的折扣战,始终围绕其核心价值讲述故事。这种距离感本身,就是其价值锚点,强化了其高端定位,并教育算法何为真正的品牌矜持。
综上,在山姆与美妆行业共同的迷思中,我们也看到了未来的解法:品牌的灵魂永远需由「人」守护,教算法理解“人味”,本质是一场品牌人格的重建。
本来,真正的长久信任,总是源于那些无法被算法完全量化的地方:真诚、热爱,以及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灵魂。



评论